研究论文

  • 卵形鲳鲹PPARα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玲玲;陈刚;王忠良;汤保贵;张健东;黄建盛;周晖;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α,PPARα)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卵形鲳鲹PPARα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893147)c DNA全长1 93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425 bp,共编码474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为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伸展片段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且α螺旋占较大比例;预测显示,该蛋白有PPARs基因家族典型的DNA结合区(DBD)和配体结合区(LBD);序列对比表明,卵形鲳鲹PPARα基因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头鲷(Sparus aurata)、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等有较高的同源性(81%~89%);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在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鸭(Gallus gallus)、花鲈、大黄鱼、军曹鱼等动物中,卵形鲳鲹的PPARα蛋白与军曹鱼的进化关系最为密切(94%),与人(68%)、鼠(68%)、鸭(67%)等的同源性较低。荧光定量分析显示,卵形鲳鲹PPARαm RNA在脑、肾脏、肠、脾脏等组织表达水平较高,其次是皮肤、肌肉,在心脏、肝脏中表达量较低。

    2015年04期 v.3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2 ]
  • 褐藻酸寡糖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影响

    霍圃宇;潘金露;韩雨哲;苏鹏;姜志强;

    用添加质量分数为0.00%(对照组)、0.02%、0.05%、0.20%、0.50%褐藻酸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的基础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7.61±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0周,研究AOS不同添加量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血液学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4个不同添加量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2%、0.05%、0.20%组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05%、0.20%组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AOS组肝脏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毒试验发现,大菱鲆幼鱼对腹水病的疾病抵抗力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OS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建议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05%。

    2015年04期 v.35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5 ]
  • 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对泥鳅的麻醉效果

    韩光明;毕建花;张家宏;寇祥明;朱凌宇;徐荣;王桂良;王守红;

    根据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对20~140 mg/L麻醉剂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分别把麻醉程度和复苏过程分为6和4个时期,研究140~340 mg/L的麻醉剂MS-222在12℃和22℃条件下对泥鳅的麻醉效果,比较180 mg/L的MS-222对不同规格(5.1、11.6、28.1 g)泥鳅的麻醉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当MS-222溶液浓度为80 mg/L时,泥鳅达到麻醉3期,可以作为泥鳅长途运输的参考剂量;泥鳅呼吸频率受麻醉程度的影响,在麻醉3期之前无显著变化,但是4期之后出现显著下降(P<0.05);在MS-222质量浓度为140~340 mg/L时,水温12℃条件下的鱼体至麻醉4期的时间(下称入麻时间)小于22℃,水温12℃条件下麻醉6期的鱼体至复苏2期的时间(下称复苏时间)亦小于22℃;在水温12℃和22℃时,MS-222对泥鳅有效麻醉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80 mg/L和220 mg/L;体质量小的泥鳅入麻时间短,复苏时间长(P<0.05)。MS-222对泥鳅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在麻醉操作时,需综合考虑水温、个体规格等因素,使用合理的麻醉浓度。

    2015年04期 v.3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
  • 温度和盐度对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孙宗红;刘志刚;白成;李健强;刘超;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表达可反映生物对环境压力的抗逆能力。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不同温度(18~34℃)、盐度(20~40)对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群体GPX基因表达量随着温度和盐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温度的一次、二次效应对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的一次效应仅对黑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的二次效应对白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黑、红、黄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盐协同效应对黑、红、黄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度的效应大于盐度效应。经响应曲面分析法和优化,得到马氏珠母贝的GPX基因表达量在适宜的温度、盐度范围内呈峰值变化,白、黑、红、黄等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分别在(21.4℃,30.1)、(24.8℃,28.5)、(25.2℃,30.5)、(25.1℃,29.7)等温盐度组合条件下达到最优(低)值(0.072、0.065、0.057、0.078),满意度分别为100%、100%、97%、100%。所建立回归模型方程的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71 3~0.995 8,校正决定系数R2范围为0.942 6~0.991 5,预测决定系数R2范围为0.713 9~0.968 0,模型拟合度高,模型恰当,可用于预测温度、盐度对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GPX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015年04期 v.35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5 ]
  • 盐度对半叶马尾藻幼苗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陈东杰;孙宗红;刘志刚;刘付少梅;谢恩义;

    在温度22±0.5℃、光照强度100μmol·m-2·s-1的光照培养箱中,以8组不同盐度培养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幼苗(2~3 g/株),研究不同盐度对其生长发育和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叶马尾藻幼苗适合存活和生长的盐度为24.84~35.28,在该盐度范围内幼苗均可正常存活和生长;幼苗最适生长盐度为30.06,质量增长率达到最大,光合色素含量达到最高;24.84~35.28中,幼苗更适合于在高盐端生长。

    2015年04期 v.3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3 ]
  •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彭张明;陶后全;刘锦上;刘冠;刘志刚;

    从马氏珠母贝F6代选育系中挑选红色闭壳肌雌雄亲本,构建了12个全同胞家系,利用Kung育种值与综合评定值Pi对家系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幼虫期阶段R2和R6家系的累积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R2和R6是壳长、壳高生长速率最快的两支家系。养成期阶段,各家系4个生长性状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5),R6、R2是生长性状最优的两支家系;R2、R6家系累积存活率显著大于对照组以及其余家系。红色闭壳肌F1代家系闭壳肌颜色表型率为R2、R6家系最高,分别为51%、50%。R2、R6家系的综合评定值Pi为最大,为两支性状优良家系。

    2015年04期 v.3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9 ]
  • 凡纳滨对虾与点带石斑鱼的混养模式

    张嘉晨;刘建勇;袁瑞鹏;胡志国;尤王海;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进行90 d的混养试验,研究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养小规格点带石斑鱼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5.1%~23.2%,平均产量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9.0%~40.6%。随着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增加,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小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分别为0.4尾·m-2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66.25%%±7.24%、(1 181.0±101.8)kg,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提高5.46%,平均产量提高16.2%;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为0.2尾·m-2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52.04±6.11)%、(959.8±89.1)kg,但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下降8.75%,平均产量下降5.88%

    2015年04期 v.3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6 ]
  • 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植核育珠的影响

    梁飞龙;王钦贵;邓岳文;谢绍河;

    比较了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 Jameson)游离珍珠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核规格、植核位置和贝龄对育珠贝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珠核直径5.0 mm组休养成活率和育珠成活率最高(90.0%和80.0%),8.0 mm组最低(60.3%和68.0%),珠核直径6.0 mm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84.0%和38.0%),8.0 mm组最低(43.3%和12.0%);植核位置在性腺左侧("左袋")的育珠贝休养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88.0%、83.4%和38.0%),性腺左、右侧同时植核的育珠贝休养成活率最低(58.0%),右侧植核的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低(20.0%和12.7%);2.5龄组休养期和育珠期的成活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最高(92.0%、78.0%、82.0%和37.7%),4.0龄组最低(78.0%、63.0%、66.0%和24.0%);大珠母贝最适宜育珠条件:"左袋"植核,首次植核规格为直径6.0 mm,贝龄2.5 a。

    2015年04期 v.3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6 ]
  • 草鱼呼肠孤病毒096 vp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肾细胞中的表达

    闫秀英;郭定利;郑树城;王雅;谢吉国;简纪常;吴灶和;

    克隆得一株新分离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096的长为1 981 bp的vp4基因,分析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及其编码蛋白的特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同一基因型GCRV分离株vp4基因间的差异不大,但不同基因型GCRV分离株vp4基因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GCRV 096 VP4蛋白含有多个功能位点、2个跨膜结构域及多个潜在的抗原决定簇。构建p EGFP-N3-VP4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至草鱼肾(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kidney,CIK)细胞中,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鉴定,表明GCRV 096 VP4融合蛋白在CIK细胞中得以成功表达。

    2015年04期 v.3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8 ]
  • 凡纳滨对虾对虾杆状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雷燕;肖洋;张会军;张翔;王娟;张文文;王雪鹏;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实验设计相符,而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阳性虾和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证实,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 pg的病毒DNA。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的2 722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病料133份,表明该PCR方法可用于对虾杆状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2015年04期 v.3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4 ]
  • 台风“麦莎”对西北太平洋近岸和离岸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邵劲超;赵辉;沈春燕;吕建海;

    研究了一个强度较强、移动较快的台风"麦莎"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台风"麦莎"经历前后海表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SST)和风速的变化,并初步讨论了近岸与离岸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在台风影响下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台风"麦莎"对东海海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台风路径附近的近岸、离岸海域SST响应都十分明显,台湾岛以东的离岸海域SST平均值约由台风前29°C降为台风中的26.4°C,台风后回升至最大值27.8°C。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近岸区域SST从台风前28.6°C达到台风中最低值26.1°C,台风后回升至最大值28°C。离岸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由台风前0.049 mg·m-3增长至台风后0.077 mg·m-3,在台风期间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而近岸区域在强烈风场的影响下,近岸台风发生前存在的较高值区出现了急剧的衰减,由台风前1.83 mg·m-3降至台风中0.73 mg·m-3,并在台风过境后两天迅速回升至1.17mg·m-3。台风期间近岸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台风后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恢复至台风前水平时间很短,出现了与离岸海域截然不同的响应变化。

    2015年04期 v.35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1 ]
  • 南美沙丁鱼资源量影响因子的选择及预报模型比较

    王忠秋;汪金涛;陈新军;

    根据1970—2012年智利捕捞南美沙丁鱼的年产量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海平面气压、南方涛动指数等海洋环境和气候因子共9个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南美沙丁鱼资源量的主要海洋环境和气候因子;利用多种神经网络模型对南美沙丁鱼资源量与相关性分析选取的主要海洋环境和气候因子进行建模拟合,预测南美沙丁鱼资源量。通过对17种不同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以拟合残差、偏差解释率、预报标准差3个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南美沙丁鱼资源量的最优预报模型。研究表明,结构为10-8-1的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残差仅为0.003 8,偏差解释率高达98%,预报标准差为21%,可作为南美沙丁鱼资源量的预报模型,该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南美沙丁鱼资源动向提供依据。

    2015年04期 v.35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5 ]
  • 基于Fluent的不同雷诺系数下二元圆柱绕流的研究

    黄技;吕鸿冠;林灿彬;叶剑钊;

    利用CFD软件Fluent对不同雷诺系数下的二元圆柱绕流进行研究,对雷诺系数Re分别为50、500、5 000、50 000的圆柱绕流过程的流场分布进行展示对比,并着重对Re为500时的卡门涡街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当50<Re<500时,圆柱绕流过程出现卡门涡街;当Re>500时,卡门涡街逐渐失去规则性和周期性,当Re=5 000左右时,卡门涡街尾部完全失去规律性。

    2015年04期 v.35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6 ]
  • 一株纳豆芽孢杆菌的饲料学特性研究

    巨向红;谢晓杭;张金燕;徐中文;雍艳红;

    测定一株纳豆芽孢杆菌(LBD-3)的耐高温、耐酸、耐胆盐和耐人工胃液能力,以及该菌株发酵饲料的p H、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酶酶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对100℃下10 min处理、p H为2水溶液和人工胃液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但在1~5 g/L胆盐环境中存活率低;经其发酵的饲料p H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活性在第7和第15天分别增加6%和20%,而蛋白酶活性则分别增加68%和370%,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38%和200%。纳豆芽孢杆菌是较为理想的饲料添加剂用有益微生物,耐受胆盐应作为育种方向。

    2015年04期 v.35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0 ]

研究简报

  •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海面高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张畅;高郭平;陈新军;

    根据2012年7—11月(1—19周)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鱿钓作业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面高度数据,分析了以周为时间单位的柔鱼产量重心空间分布及其规律,结果表明:第1—7周柔鱼产量重心主要集中在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0的海域,第8—11周柔鱼产量重心的优势范围同时包含SSHA>0及SSHA<0的海域,第12—14周主要集中在SSHA<0的海域,第15—19周集中SSHA>0的海域;7—11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洄游过程分布在不同海面高度的海域中,且海面高度特征值差异明显,这可能与黑潮延伸区海洋锋面、上升流等活动剧烈有关。

    2015年04期 v.35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王茂元;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4 d。饥饿状态下,仔鱼生长与卵黄囊吸收密切相关,全长基本维持恒定,4日龄出现自残现象,但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仅为5%,高峰期出现在6日龄(油球即将完全吸收),可达85%,PNR期为7~8日龄;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 d,仔鱼初次摄食最佳投喂时间在5日龄左右。

    2015年04期 v.35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4 ]
  • 梭鱼骨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性质

    张延华;马国红;宋理平;许鹏;冒树泉;

    以梭鱼骨为原料提取得到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对ASC、PSC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取ASC、PSC均属于Ⅰ型胶原,纯度较高;氨基酸组成中甘氨酸含量最高,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羟脯氨酸含量相对较高;ASC的变性温度为29.7℃,PSC的变性温度为30.1℃。

    2015年04期 v.3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