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哈维氏弧菌PspF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马少鸿;黄郁葱;简纪常;蔡双虎;

    【目的】对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ZJ0603的PspF基因进行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优化表达条件。【方法】克隆哈维氏弧菌菌株ZJ0603的FspF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分析,构建表达载体pET28a-PspF,经BamHI和Xho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入表达菌株大肠杆菌BL21,对表达重组菌株进行表达条件优化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与结论】PspF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 179 bp,编码33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04 ku,理论等电点5.27,不稳定系数41.97,总平均亲水性-0.382,PspF蛋白整体表现为亲水性蛋白。成功构建含pET28a-PspF的表达菌株,其最佳诱导条件为37℃下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0.2 mmol/L诱导6 h,其表达蛋白为38 ku。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spF重组蛋白成功获得,蛋白同源性高,具有作为抗弧菌病疫苗的潜力。

    2019年05期 v.3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 ]
  • 噬菌弧菌N1对淡水和海水养殖水体细菌群落影响PCR-DGGE分析

    陈慧黠;韩民泳;于佳豪;刘琳;

    【目的】研究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 sp. N1在一个投放周期内对淡水和海水养殖环境中细菌、弧菌总数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自市售微生态制剂分离蛭弧菌N1并进行分子鉴定,测定其裂解效果,制备高浓度N1菌液分别投放至淡水红鲤鱼(red carp)和海水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水体,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及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48 h内水体环境中细菌、弧菌总数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经鉴定蛭弧菌N1为噬菌弧菌,其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smarisflavi)、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有裂解效果。将噬菌弧菌N1投放进淡水和海水养殖环境的12~24 h,其能显著降低两种环境中弧菌含量(P <0.05)。DGGE分析显示添加噬菌弧菌N1后淡水组优势菌群弧菌属(Vibrio,a1)和不可培养杆菌属(Uncultured bacterium, a5)在12 h以后含量有明显的减少,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3)和红杆菌科Shimia属(Shimia, a6)菌含量增加。海水组优势菌群不可培养杆菌属(c2)菌在12 h时变成非优势菌群,而白杆菌属(Albirhodobacter,c1)增加成为优势菌群。噬菌弧菌N1在水中含量在24 h时降至最低。【结论】噬菌弧菌N1对海水和淡水环境中的弧菌属和不可培养杆菌属菌群有明显的裂解作用导致其含量下降,但也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杆菌科Shimia属和白杆菌属(Albirhodobacter)菌群含量增加,但生物效应不明。为维持噬菌弧菌N1对弧菌的控制,需要24 h左右重新补充投放。

    2019年05期 v.39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6 ]
  • 马氏珠母贝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的克隆及表达

    章佳斌;卢晓文;罗少杰;焦钰;邓岳文;

    【目的】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NA甲基化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的基因全长及组织表达作分析,探究马氏珠母贝甲基转移酶Dnmt1(PmDnmt1)参与贝壳矿化调控机理。【方法】利用RACE技术获得PmDnmt1的c DNA序列全长,并对PmDnmt1的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PmDnmt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PmDnmt1基因c DNA长4 81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 623 bp,编码1 54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约为174.55 ku、理论等电点为5.89。结构域分析显示,PmDnmt1具有DMAP结合结构域、DNMT1-RFD结构域、锌指结构、BAH结构域和C5胞嘧啶DNA甲基化酶结构域等。多序列比对结果发现,Dnmt1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mDnmt1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中央膜部分的表达量最高(P <0.05)。PmDnmt1可通过调控外套膜的DNA甲基化修饰参与贝壳的形成。

    2019年05期 v.39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波纹龙虾蜕壳周期的呼吸排泄和血淋巴生理学

    卓宏标;郑秋耀;梁华芳;廖永岩;潘海洋;罗嘉俊;温崇庆;

    【目的】研究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蜕壳周期内呼吸排泄、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酶活力的变化。【方法】选取蜕壳后期(A期和B期)、蜕壳间期(C期)和蜕壳前期(D_0,D_1,D_2,D_3期)的波纹龙虾测定耗氧率和排氨率,并测定血淋巴中的离子含量、总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数量及免疫酶活力。【结果】波纹龙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从蜕壳后期到蜕壳间期均显著降低。耗氧率在D_0期显著上升,而排氨率在蜕壳前期逐渐减少,在D_3期达到最低水平。血清Ca~(2+)含量在D_1期最高,并显著高于A期(P <0.05)。K~+含量在D_1期则最低,在蜕壳周期中整体变化不显著(P> 0.05)。Mg~(2+)和无机磷(Phos)含量在蜕壳周期中也无显著变化(P> 0.05)。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在蜕壳后大幅减少,至蜕壳间期又显著提升(P <0.05),但与蜕壳前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血细胞数量在D_2期最高,而B期最低,分别为4.22×10~7和2.40×10~7 mL~(-1)。酚氧化酶活力在蜕壳周期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在A期最低,在其他时期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波纹龙虾的呼吸排泄、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酶活力与蜕壳周期密切相关。

    2019年05期 v.39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5 ]
  • 罗湖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吴凤雷;黄瑜;黄郁葱;蔡双虎;简纪常;汤菊芬;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罗湖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罗湖病毒节段8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罗湖病毒的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标准曲线在2.5×10~8~2.5×10~0拷贝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检测限为2.5×10~0个拷贝。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43%与0.54%~1.13%,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和细菌均无扩增反应,有很好的特异性。【结论】新建立的罗湖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可用于TiLV的早期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

    2019年05期 v.39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4 ]
  • 中草药复方及其与抗生素联用对斜带石斑鱼河流弧菌病的治疗效果

    徐晓津;李秀华;马一帆;李慧耀;祁欣;吕海龙;鄢庆枇;

    【目的】通过药物体外抑菌试验及斜带石斑鱼抗病力研究,筛选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病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方法】用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将质量分数2.2%复方中草药与中西药联用复方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投喂感染河流弧菌的斜带石斑鱼73 d,研究中西药对石斑鱼河流弧菌病治疗效果。其中,试验组Ⅰ、Ⅱ、Ⅲ的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试验组Ⅳ、Ⅴ、Ⅵ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配比分别为0.9∶1.3∶0.9∶1.3、1.2∶0.9∶1.0∶0.9、1∶1∶1∶1,另设空白对照组Ⅰ(健康鱼,投喂基础饲料)、Ⅱ(病鱼,投喂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Ⅲ(病鱼,投喂板黄散)、Ⅳ(病鱼,投喂大黄五倍子散)。【结果】黄连、乌梅、黄柏配比1∶1∶1、质量浓度200mg/mL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佳,为最佳配方及用量。40 d病鱼死亡数,对照组Ⅱ>对照组Ⅳ>对照组Ⅲ>试验组Ⅰ>试验组Ⅲ>试验组Ⅱ>试验组Ⅴ>试验组Ⅵ>试验组Ⅳ>对照组Ⅰ,试验组Ⅱ的黄连、乌梅、黄柏比1.2∶0.9∶1.0为疗效最佳的中药复方,试验组Ⅳ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比为0.9∶1.3∶0.9∶1.3为疗效最佳的中西药联用复方。【结论】中药复方及中西药联用复方均可较好治疗斜带石斑鱼河流弧菌病,后者药效优于前者。

    2019年05期 v.39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9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5 ]
  • 氮浓度、温度和照度对波吉卵囊藻繁殖模式的影响

    杨敏志;李长玲;黄翔鹄;王清珍;陈爱珊;

    【目的】探索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的繁殖模式,调控其生殖过程以实现藻生物质稳定增长。【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波吉卵囊藻似亲孢子形成过程,探究温度、照度、氮浓度对其繁殖模式的影响。【结果】波吉卵囊藻以2、4和8似亲孢子型模式繁殖,在藻细胞第二轮分裂过程中因分裂不同步,有时也形成3个似亲孢子。氮限制和弱光显著影响波吉卵囊藻繁殖模式(P <0.05)。通常情况下,波吉卵囊藻以4似亲孢子型繁殖模式繁殖,但在缺氮和弱光下2和3似亲孢子型模式的频率上升。在15~35℃温度范围内,波吉卵囊藻繁殖模式变化不大。【结论】波吉卵囊藻有4种繁殖模式。在不良环境中,2和3似亲孢子型模式频率上升。

    2019年05期 v.39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 ]
  • 术后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产珠性能的影响

    梁飞龙;邓岳文;

    【目的】为提高马氏珠母贝的育珠效益,比较海水盐度、抗生素和休养方式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良珠率的影响。【方法】实验1,设置休养海水盐度为22.5、25.1和27.8,以天然海水盐度31.7为对照组;实验2,休养期间,分别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盐酸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和硫酸庆大霉素,手术第1天用量为10 mg·L~(-1),植核手术后1 d起使用量为5 mg·L~(-1),连续使用5 d;实验3,分别在室内水池、池塘和天然海区进行马氏珠母贝的术后休养,研究不同术后处理方式对育珠贝产珠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低盐度海水休养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优良珠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对育珠贝成活率和留核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养期间使用抗生素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良珠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养方式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水池休养的育珠贝成活率和留核率最高,海区休养的育珠贝最低。

    2019年05期 v.39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4 ]
  • 闽江口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生物学参数及资源评估

    郭峻宏;李军;沈忱;石焱;冯晨;何雄波;康斌;

    【目的】调查闽江口龙头鱼资源,估算其生物学参数。【方法】于2015年1月、5月、8月、11月在福建闽江口11个采样点(25.85°―26.29°N,119.65°―119.87°E)采集龙头鱼3 770尾,测量其体长、体质量,用Fi SATⅡ软件中的ELEFAN I方法,估算龙头鱼的生长、死亡参数及其开捕体长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结果】闽江口渔场龙头鱼体长(L)体质量(m)关系为:m=0.000 7 L~(3.804 2) (R~2=0.961 1);龙头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的生长参数K、L_∞、m_∞、t_0分别为0.52、28.7 cm、246.1 g和-0.317龄;由生长方程推算出龙头鱼的拐点年龄约为2.252龄,拐点体长约为21.2 cm,拐点体质量约为77.1 g;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龙头鱼的总死亡系数为1.67,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为1.04,捕捞死亡系数为0.63,开发率为0.377;由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龙头鱼的开捕年龄为0.712龄,对应开捕体长为11.9 cm。【结论】闽江口龙头鱼资源处未过度开发状态。

    2019年05期 v.39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7 ]
  • 近海水质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以九龙江口为例

    姜双城;林培梅;蔡建堤;吴立峰;席英玉;杨妙锋;郑盛华;颜聪毅;吴水清;

    【目的】研究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指标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运用PCA法,构建近海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四类水质综合指数F的量化区间值。【结果】在九龙江及毗邻海域,利用该评价模型开展示范应用研究,计算并绘制水质质量F值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分布,筛查出污染的关键区域和指标,九龙江口水质质量综合指数F值区间为-1.875~2.570,以三类或四类为主。【结论】评价结果较好反映了九龙江口水质环境实际情况,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参考。

    2019年05期 v.39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4 ]
  • 脱硫海水受纳海域浮游桡足类对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

    孙洁;孙省利;刘耀谦;陈灏;张才学;

    【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2019年05期 v.39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4 ]
  • 硇洲岛岩礁带大型海藻固碳潜能

    刘耀谦;张才学;孙省利;孙洁;杨国欢;

    【目的】研究大型海藻固碳及氮磷吸收潜能。【方法】分析硇洲岛岩礁带19种生物量大于50 g·m~(-2)自然生长的大型海藻固碳量、生产力和TOC,对比分析岩礁带和距岩礁带4 km处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结果】褐藻门有3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最大,分别为20 498 g·m~(-2),550 762 g·a~(-1),2 466 g·m~(-2)·a~(-1);其次是红藻门有11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7 547 g·m~(-2),138 194 g·a~(-1),1 872 g·m~(-2)·a~(-1);绿藻门有5种,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分别为3 064 g·m~(-2),4 827 g·a~(-1),158 g·m~(-2)·a~(-1)。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博贺兰岛礁区域海藻生物量、固碳量和生产力均为最大。19种海藻中12种海藻TOC超过30%,分别为衫叶蕨藻Caulerpa taxifolia (M.Vahl) C. Agardh、囊状法囊藻Valonia utricularis(Roth)C. Ag.[Conterva utricularis]、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Forssk.) Boerg、珊瑚藻Corallina sp.、拟鸡毛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 (Gmelin)Santelices et Hommersand、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Delile)、茎刺藻Caulacanthus ustulatus (Mertens) Kütz、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sp.、叉节藻Amphiroa sp.、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Turn.) var. chinensis C. Ag.、囊藻Colpomenia sinuosa(Mert.exRoth)、羊栖菜Hizikiafusiforme(Harv.)Setch。岩礁带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分别在0.17~0.20mg·L~(-1)和0. 007~0. 018 mg·L~(-1)之间,距岩礁带断面4 km左右海域的4个相应站位IN和IP含量分别在0.18~0.22mg·L~(-1)和0.016~0.022mg·L~(-1)间,均略高于岩礁区相应站位。大型海藻的生物量与岩礁带无机氮和无机磷间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155。【结论】19种大型海藻在硇洲岛岩礁带海区生态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生长适应性,固碳能力强,对氮磷具有吸收作用。

    2019年05期 v.39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9 ]
  • 西北太平洋台风对冷涡及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王同宇;张书文;蒋晨;刘潇;曾伟强;李韬;

    【目的】研究2007—2017年间西北太平洋过境冷涡的11个台风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和冷涡(CCE)变化现象。【方法】统计并计算出可能影响叶绿素(Chl-a)浓度变化的因素:台风性质(强度、移动速度、强迫时间)、台风前混合层厚度(MLD)、降雨量、海表面温度(SST)、埃克曼抽吸速率(EPV)和两层约化重力模式下的涡动能(EKE),其中EPV和EKE分别代表上升流和湍流混合强弱。【结果与结论】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除台风强度、SST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移动速度Uh、强迫时间、降雨和MLD、EPV、EKE与Chl-a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建立了冷涡背景条件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0.006-0.038 x_1+0.0257x_2+0.023 8 x_3。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取决于上升流和湍流混合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慢而尺度大台风意味着受台风强迫时间长,足以超过地球自转调整的时间则会引起强上升流(EPV)以及湍流混合输送营养盐,促进Chl-a浓度大幅度增加,强湍流混合同时也需要降雨抑制,避免破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台风前CCE区域MLD(<25m)与Chl-a呈现出正相关。

    2019年05期 v.39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4 ]
  • 1993-2017年南海中尺度涡特征分析

    曾伟强;张书文;马永贵;王同宇;

    【目的】研究1993-2017年南海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移动速度等特征。【方法】根据AVISO提供的地转流数据,应用Nencioli等人提出的涡旋识别算法。【结果】南海中尺度涡主要分布在南海东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冬(夏)季有利于(反)气旋涡产生,中尺度涡以2.0~9.0cm/s的速度向西传播。【结论】南海气旋涡与反气旋逐年生成个数与ENSO事件相关,在1993-2007年期间,强(温和)厄尔尼诺年气旋涡生成数大于反气旋,弱(温和)拉尼娜年反气旋生成数大于气旋涡。2008-2017年,强厄尔尼诺年气旋涡生成数大于反气旋,温和拉尼娜年反气旋生成数小于气旋涡。在涡旋的生命周期内,涡旋半径与移动速度变化趋势相反。复杂海底地形会阻碍涡旋的传播。

    2019年05期 v.39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3 ]
  • 罗非鱼鱼皮肽的体外ACE抑制活性、消化性及分子对接对比

    陈佳丽;杨胜涛;萧振邦;千忠吉;

    【目的】分析罗非鱼鱼皮多肽LSGYGP的ACE抑制活性、胃肠道消化稳定性以及与降压药卡托普利在分子对接的对比。【方法】用HHL法测定多肽的IC50值和抑制模式,测定多肽在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环氧合酶-2(COX-2)、内皮素-1(ET-1)等蛋白表达情况,将多肽、卡托普利分别与ACE进行分子对接对比分析。【结果】LSGYGP的半抑制率(IC50)值为2.57μmol/L,表现为混合非竞争性抑制,4 h内模拟胃肠道消化较为稳定;MTT法验证多肽LSGYGP对HUVEC细胞无毒性作用(P> 0.05),且能明显提高Ang Ⅱ诱导组的HUVEC细胞活力(P <0.01);与对照组相比,随实验组多肽浓度增加,i NOS、COX-2和ET-1的表达明显逐渐减少(P<0.001)。对接结果表明,氢键是LSGYGP与ACE结合结构中的支撑力,而卡托普利通常与ACE的Zn~(2+)离子形成紧密结合的相互作用。【结论】消化稳定的罗非鱼鱼皮多肽可明显抑制血管收缩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展现了较好ACE抑制活性,LSGYGP与卡托普利的活性差异可能是由于ACE分子对接的作用力不同,这些可作为研发少副作用ACE抑制剂的药理基础。

    2019年05期 v.39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5 ]
  • 泥页岩储层测井沉积学分析——以泌阳凹陷泌页HF-1井核桃园组为例

    蒲晓强;姜在兴;黄鑫;曹瀚升;祁雅莉;

    【目的】以泌阳凹陷泌页HF-1井核桃园组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泥页岩地层测井的沉积学。【方法】通过改进的Δlog R方法,建立适合研究区泥页岩有机质含量的测井计算公式;根据计算的有机质含量,结合矿物组分含量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特征,分析沉积环境变化。【结果与结论】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泌阳凹陷泌页HF-1井核桃园组泥页岩地层中的TOC,取得较好的效果,计算公式可在本研究区其他未取岩心的井中推广应用。泌页HF-1井核桃园组2 390~2 465 m地层由底部到顶部其沉积环境变化: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一直处于还原环境,但是随着湖水深度逐渐变浅以及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加,地层中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其中2 432~2 461 m地层为深水还原环境,陆源物质输入较少,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是最有利的页岩油储层赋存潜力段。

    2019年05期 v.39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聚烯烃合金基大块多孔碳制备

    李程鹏;廖霖清;张百良;钟志颖;李思东;殷腾科;

    【目的】开发废弃聚丙烯源的多孔碳材料。【方法】以等规聚丙烯(IPP)和无规聚丙烯(APP)的合金为起始原料,经过磺酸化和碳化反应制备聚烯烃合金基多孔碳,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对聚丙烯合金及其碳化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最后以罗丹明b为模型染料研究得到多孔碳的吸附特性。【结果】DSC研究发现,随着APP引入,IPP结晶度从约55%降至约32%。结晶度降低,有效促进磺酸化和交联。FTIR分析表明,磺酸化改性后,其分子骨架中不仅产生了特征的磺酸基团吸收信号,还产生了共轭碳碳双键的特征信号。研究还发现,当APP和IPP用量为1∶1时,其交联度可达约15%。SEM形貌观察发现,磺酸化改性样品均可实现成功碳化,且碳化后样品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当APP和IPP用量为1∶1时,碳化率最高可达约14.0%。【结论】本研究制备多孔碳的方法具有高度可行性,当IPP与APP比例为1∶1时所制备的聚烯烃合金基多孔碳材料,其磺酸化效果最好、交联度最高、碳化率最高且吸附性能最好。

    2019年05期 v.3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7 ]

研究报告

  • 盐度对不同规格九孔鲍耗氧量和排氨率的影响

    刘建勇;陈园媛;曹伏君;许胜青;王崇懿;

    【目的】探讨盐度对不同规格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耗氧量和排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室生态学方法,测定7种盐度下(21、24、27、30、33、36和40)3种规格[干质量(1.53±0.14)、(1.11±0.23)和(0.68±0.20)g]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1)盐度在21~36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大;盐度为36时,3种规格九孔鲍的耗氧率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大于36时,耗氧率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九孔鲍的耗氧率(R_O)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O=a m~(-b),其中a的波动范围在0.412~1.216之间,平均值为0.818±0.286;b的波动范围在0.311~0.546之间,平均值为0.446±0.074;(2)排氨率在实验盐度范围内呈持续升高趋势,排氨率(R_N)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N=c m~(-d),其中c的波动范围在0.174~0.621之间,平均值为0.330±0.154;d的波动范围在0.439~0.668之间,平均值为0.521±0.084;(3)相同盐度下,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干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 <0.05),且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质量均符合R=a m~(-b)模型;(4)九孔鲍的规格对O/N比值影响不显著(P> 0.05),当盐度为40时,O/N值显著降低。【结论】盐度、规格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

    2019年05期 v.39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

    2019年05期 v.39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