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恒光;刘建勇;杨国宏;
用8个形态性状比较我国南海4个野生青蛤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聚类分析表明,湛江群体和汕头群体的形态较接近,海口群体的趋异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2、3的贡献率分别为26.441%、21.104%、15.884%,累计贡献率为63.428%。逐步判别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4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1.4%~71.4%,判别分析准确率P2为60%~75.8%,4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64.3%。Mantel-test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南海青蛤不同地理群体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4227,P=0.3910)。
2010年03期 v.3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6 ] - 薛淑群;尹洪滨;尹家胜;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哲罗鱼(Hucho taimen)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哲罗鱼染色体组有84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8m+16sm+34st+16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118。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哲罗鱼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的比值为2.23±0.17,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0pg·N~(-1)计,则哲罗鱼的体细胞DNA含量为5.12pg·N~(-1)。哲罗鱼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体现为四倍体特征。
2010年03期 v.3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6 ] - 李镕;白俊杰;李胜杰;卢建峰;李小慧;刘楚吾;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世代大口黑鲈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利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第2~4代选育群体及南水群体(对照)共1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获得2~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为2.54。第2代(F_2)、第3代(F_3)、第4代(F_4)及南水群体(CG)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分别为:0.423、0.419、0.386、0.366。与F_2相比,F_4的遗传多样性减少8.76%,但与CG相比,F_4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大口黑鲈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趋向纯化,且仍有较大选育潜力。此外,尽管F_2与F_4的遗传距离(0.022)比F_2与F_3的(0.011)大,但世代间的F_(st)值(0.006~0.009)均小于0.05,且世代群体总遗传分化指数为0.013,表明选育群体已出现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2010年03期 v.30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28 ] - 王中铎;陈铁妹;郭昱嵩;罗杰;刘丽;刘楚吾;
利用8个微卫星DNA位点分析南海海域5个军曹鱼全人工繁育群体(HN1、HN2、ZJ、FJ和LS)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和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军曹鱼养殖群体与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基本一致: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10±0.440,观测杂合度为0.595±0.049,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个体内分化占主导(46%),军曹鱼养殖群体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2)群体间基因流明显(N_m=2.5959,F_(st)=0.0878),整体分化程度较低。各养殖群体表现出不同于天然大群体的特征:1)绝大部分位点均明显偏离哈温平衡,杂合子缺失或过剩现象普遍存在;2)聚类和群体分配分析等表明HN2与另四个养殖群体(HN1、ZJ、FJ和LS)分化明显。
2010年03期 v.30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5 ] - 柯剑;赵飞;罗理;姜兰;卢迈新;邹为民;
从广东省5个罗非鱼主养区患暴发性的罗非鱼中分离到15株菌,挑选其中的5株(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自然发病的症状,确定此5株分离菌为导致罗非鱼暴发病的主要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并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5株分离菌株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5株分离菌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上保持一致,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6%~99.8%,但在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上却呈现一定的差异。另外10株分离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也为无乳链球菌。研究表明,广东省罗非鱼流行性暴发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
2010年03期 v.3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309 ] - 宋理平;胡斌;王爱英;冒树泉;张延华;潘晓玲;
基础饲料(对照组)中添加10g/kg抗菌肽制剂喂养体重0.10±0.01g、体长2.17±0.11cm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30d,进行10d的水浴攻毒(鳗弧菌10~8/mL),探讨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凡纳滨虾生长、成活率、免疫保护率,以及肌肉中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相对增重率、成活率和对致病菌的免疫保护率(P<0.05),但对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未受外界微生物刺激时,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P<0.05),受外界微生物刺激后,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喂养凡纳滨对虾可提高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和总抗氧化能力(P<0.01)。因此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喂养凡纳滨对虾可提高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2010年03期 v.3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279 ] - 李静红;黄翔鹄;李色东;
研究波吉卵囊藻及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菌波吉卵囊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波吉卵囊藻―沼泽红假单胞菌体系对溶藻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无菌波吉卵囊藻―枯草芽孢杆菌体系对溶藻弧菌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对三株弧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带菌波吉卵囊藻共栖细菌对三株弧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在无菌波吉卵囊藻中回加带菌藻共栖细菌,分析实验10~18d的数据发现的数据发现藻―菌体系对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藻―菌体系逐渐恢复对三株弧菌的抑制作用。
2010年03期 v.3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9 ] - 谢恩义;陈秀丽;朱小江;申玉春;叶宁;吴灶和;
对流沙湾潮间带及湾内浅水地带(20°22'103″~20°28'526″N,109°55'341″~109°59'185″E)的贝类资源进行周年调查,定性、定量分析该海湾贝类种类、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流沙湾采集到的贝类有3纲7亚纲13目42科79属104种,其中帘蛤科24种,牡蛎科、贻贝科各6种,汇螺科和蜒螺科各5种,其他各科均小于5种;贝类组成表现出温带性质,温带种类占绝对优势,该海湾贝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的中国-日本亚区,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2010年03期 v.30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3 ] - 叶宁;叶健欣;吴晓东;林广旋;
研究2005-2008年广东省湛江市英罗湾高桥3个红树林区(红坎、两头流、西村)虾类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虾类群落组成与水质指标(盐度,pH)和沉积物指标(pH、可溶性盐、有机质、黏土、粉砂、砂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区域捕获虾类13596尾,属3科5属9种,刀额新对虾是高桥虾类的优势种;虾类种类年际变化较大,年间相似度平均为70.4,区域间相似度平均为60.6;红坎虾类多样性较丰富,两头流虾类的优势种明显,各年优势度指数均达0.95以上;3个区域的主要生态因子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红坎3个采样点的底质性状较复杂,其沉积物特性差异显著(P<0.05),两头流和西村的底质性状较为单一,其沉积物特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变化特征和沉积物性状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高桥虾类的渔获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多样性和分布受环境影响。
2010年03期 v.30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焦宗垚;曹伏君;刘永;张春芳;
研究雷州半岛自然生活条件、养殖条件下的野生贝和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共46种,其中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24种,养殖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与寄居生物42种,养殖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31种;根据附着或寄居部位可将大珠母贝污损及寄居生物可分为4种类型:贝壳表面附生型、贝壳层寄居型、贝壳内侧寄居型、外套腔寄居型;海绵、缨鳃虫、龙介沙蚕、长鳃树蛰虫为贝壳表面附生型主要种类,砗磲江珧虾为外套腔寄居型种类,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小;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才女虫、钻穿裂虫为贝壳层寄居型的主要种类;吻蛇稚虫为贝壳内侧寄居型,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大。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为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有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吻蛇稚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贝受寄居生物危害较小。
2010年03期 v.30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冯波;陈新军;西田勤;
根据1960-2002年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stock-recruitment,SR)及其表层水温资料,利用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和模糊逻辑Ricker模型,考察表层加权水温与黄鳍金枪鱼亲体量、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模糊逻辑Ricke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水温分期Ricker模型次之,均优于原始Ricker模型。水温分期Ricker模型中的暖水月补充量比冷水月大,在黄鳍金枪鱼资源量较低时,暖水条件更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模糊逻辑Ricker模型得出冷水月和暖水月条件下的极端估计,受水温等外界条件影响,黄鳍金枪鱼的补充量在两条SR曲线间波动。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依赖于密度因素的种群动力过程,限制了原始Ricker模型对亲体补充量关系的描述。
2010年03期 v.30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9 ] - 夏杏洲;洪鹏志;钟灿桦;高加龙;吴文龙;刘焕明;章超桦;
为研究冻结速率对冷冻军曹鱼片品质的影响,以2.08、1.22、0.35cm·h~(-1)三种冻结速率冻结并冻藏于-20±1℃下,观测军曹鱼片理化、质构、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军曹鱼片的冻结点为-1.9±0.2℃;随着冻结速率的增大,贮藏期间军曹鱼片的解冻汁液流失率显著下降(P<0.05),盐溶蛋白的损失率及Ca~(2+)-ATPase活性的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但干耗变化不显著;军曹鱼片的硬度和耐嚼性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而回复性则下降;不同冻结速率对生、熟鱼片的色泽影响较小,但风味、质地等有显著影响(P<0.05);速冻比慢冻的鱼片更接近于新鲜鱼片,提高冻结速率有利于冻藏军曹鱼片品质的保持。
2010年03期 v.30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29 ] - 陈达森;
选择不良能见度、台风、强风、大波高、航行环境等5项,作为影响海域交通环境安全的评价因素,从环境潜在危险度很低、低、中、高、很高5个层次,应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广东沿海的汕头、深圳、湛江3个海上搜救站所辖海域交通环境潜在危险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沿岸海域交通环境潜在危险度属于中等。
2010年03期 v.30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6 ] - 张静;孙省利;陈春亮;张际标;
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深圳湾4测站两周日海流观测获得的表、中、底层海流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4测站O_1、K_1、M_2、S_2、M_4、MS_4 6个主要分潮的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各测站在各层的潮流椭圆要素。计算结果表明:深圳湾主要为不规则半日潮流海区,浅水分潮流在总海流中的影响较大;站位1、2和4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大于东分量,而站位3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小于东分量。观测期间余流的流向主要呈北和东北向;最小余流速度出现在站位3;余流流速表层最大,中层次之,底层最小。整个海区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表层在76~102cm/s之间;中层在80~106cm/s之间;底层在56~88cm/s之间。整个海区潮流表现出往复流的性质。
2010年03期 v.30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7 ] - 朱旭东;张健;朱又敏;
针对动态窗口约束调度算法中,单个任务到达调度处理节点时,系统存在着无效计算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算法。该算法在保留原有算法优良性能的同时,能够降低计算复杂性,提高系统的性能。并证明了DWCS算法可以用于一般的弱硬实时系统中。
2010年03期 v.30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