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周伟男;孙省利;李荣冠;江锦祥;张才学;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2013年01期 v.3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0 ]
  • 一种方斑东风螺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养殖效果

    邱明生;邱德全;杨世平;胡蝶;蒋计;杜德明;

    分析一种较低脂肪、以海水动物蛋白原料为主的饲料的营养成分,以之饲喂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154 d,研究该饲料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成分(干物质)质量分数为氨基酸41.8%,总糖24.7%,多糖9.43%,粗脂肪4.8%。用此饲料养殖方斑东风螺,增重速率0.18±0.06 g/d,壳增长速率200±0.70μm/d,生长速率比用鲜鱼鱼肉饲料的对照组略快,但没有显著差别(p>0.05);养成螺(干物质)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8.8%,总糖为12.52%,多糖为2.60%,单糖成分以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粗脂肪质量分数为2.74%。所养殖螺继续用该配合饲料养殖,次年通过营养加强后作为亲螺,产卵量1.8±0.6万粒,卵的孵化率96%,比用鲜鱼鱼肉饲料的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0.01<p<0.05)。该配合饲料可确保饲养螺的良好生长性能,并对饲养螺的繁育有显著优势。

    2013年01期 v.33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4 ]
  • 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ál人工繁殖研究

    黄洋;杜涛;黄海立;

    以天然捕获的多鳞鱚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结果表明:在水温27.5~31.5℃、盐度18~31、pH 8.0~8.5的条件下,经促熟培育自然产卵,10批次共获得受精卵67×104粒,孵出仔鱼42.6×104尾,受精率37.2%~89.3%,孵化率24.8%~97.6%;在水温29~30℃、盐度28、pH 8.4的海水中多鳞鱚胚胎历时14 h 4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经35 d培育出平均全长35 mm的幼鱼约2.8×104尾,育苗成活率达24.6%。

    2013年01期 v.33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43 ]
  •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生长比较

    蒋湘;刘建勇;赖志服;

    利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汕尾养殖群体(BD)和深圳野生群体(YS)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YS♀×BD♂、BD♀×YS♂、BD♀×BD♂和YS♀×YS♂4个组合的F1代,对其卵径、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以及40、70、100、160、220、280日龄幼鲍的存活率及壳长、壳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卵径比养殖群体大12.14%,差异极显著(p值<0.01);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杂交组显著大于自繁组(p值<0.05);杂交组在幼体存活率、稚贝主要生长性状与自繁组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幼鲍存活率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14.89±3.60)%~(43.00±2.15)%,壳长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5.18±1.46)%~(18.52±2.12)%,壳宽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6.17±1.09)%~(16.72±1.26)%,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9.86±1.25)%~(12.55±1.26)%;通过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杂交育苗能提高九孔鲍的经济性状。

    2013年01期 v.3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7 ]
  • 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符韶;黄邦双;邓岳文;梁飞龙;

    设立3个实验,分别比较了植核时间、植核贝龄、育珠模式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影响。实验I,设立A1、A2和A3组,植核时间分别设置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实验II,设立B1、B2、B3和B4组,植核贝龄分别设置1.0龄、1.5龄、2.0龄和2.5龄;实验III,设立C1、C2和C3组,育珠模式分别设置海区休养与育珠、池塘休养与育珠和池塘休养与海区育珠。按常规技术植核,经1个月的休养期和15个月的育珠结束后,比较各组间休养与育珠的成活率、留核率、成珠率、优良珠率及育珠绩效值的差异。结果表明:植核时间、植核贝龄、育珠模式对植核贝的成活率和育珠绩效值均存在显著的影响(p值<0.05);对育珠贝的留核率、收珠率和优良珠率无显著性影响(p值>0.05);实验I,A1组(4月份植核)育珠绩效值最高,A2组(7月份植核)育珠绩效值最低;实验II,B2(1.5龄)育珠绩效值最高,B4组(2.5龄)育珠绩效值最低;实验III,C3组(池塘休养与海区育珠)的育珠绩效值最高,C2组(池塘休养与育珠)育珠绩效值最低。马氏珠母贝适宜的植核时间为4月份,适宜的植核贝龄为1.5龄,利用池塘休养结合海区育珠能够有效提高育珠效果。

    2013年01期 v.33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5 ]
  • 太平洋鳕仔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宫雪;姜志强;吴洪;范瑞;李艳秋;

    用酶学分析法研究太平洋鳕仔鱼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酶的比活力均在初孵时即可检出,但比活力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初期较高,随后显著降低;酸性蛋白酶比活力在早期仔鱼阶段比较低,且较为稳定,从14日龄开始显著升高;淀粉酶比活力在3日龄即达到最大值,之后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脂肪酶的比活力一直较低,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比活力大幅度下降。仔鱼发育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太平洋鳕在仔鱼期已经可以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2013年01期 v.33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7 ]
  • RNA干扰对LCDV-cn在牙鲆体内复制的影响

    闫秀英;邢明清;郑风荣;孙修勤;简纪常;吴灶和;

    海水养殖生物病毒病是世界性难题,淋巴囊肿病毒中国分离株(LCDV-cn)是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淋巴囊肿病的病原。以mcp基因为靶基因,设计siRNA-mcp1、siRNA-mcp2、siRNA-mcp3等3条siRNA序列,研究RNA干扰(RNAi)对淋巴囊肿病毒在牙鲆体内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牙鲆体内注入siRNA-mcp1和siRNA-mcp3后,mcp基因的表达有所下调;统计分析表明,注入siRNA-mcp1后,mcp基因的表达下调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注入siRNA-mcp2、siRNA-mcp3后,mcp基因的表达下调不明显,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中初步实现了RNAi对LCDV-cn复制的抑制作用。

    2013年01期 v.3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0 ]
  • 红笛鲷tdt基因融合蛋白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

    黄瑜;张雪利;鲁义善;简纪常;吴灶和;黄浦江;周泽军;

    克隆编码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蛋白(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s)成熟肽基因序列,并与pET-32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TdT,再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运用传统方法优化诱导条件,以提高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效率。SDS-PAGE分析表明,37℃、0.7 mmol/L IPTG条件下诱导4 h后,TdT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大,分子质量大小与预测值相符,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利用HisTrap HP亲和层析柱使TdT蛋白得到进一步纯化,最佳咪唑洗脱浓度为300 mmol/L,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融合蛋白可与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表明表达蛋白为目的蛋白。

    2013年01期 v.3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8 ]
  • 溶藻弧菌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虾青素、免疫指标及保护率的影响

    谢警鸿;邱德全;刘春晓;朱卫卫;曾林;

    从溶藻弧菌中提取肽聚糖,以0.05、0.1、0.15 mg/mL 3种浓度为注射凡纳滨对虾后,测定血淋巴中的血细胞数目、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活性和虾青素的含量,探讨溶藻弧菌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虾青素含量、免疫指标、免疫保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溶藻弧菌肽聚糖都对血清中的血细胞数目、PO、SOD、NOS活性影响显著(p值﹤0.05),对虾青素的含量影响极显著(p值﹤0.01);虾青素的含量与血细胞数目、PO、NOS活性变化趋势无明显的相似性,与SOD活性变化有相似的变化趋势;0.05 mg/mL组的免疫保护率为40%,0.1 mg/mL组为53.33%,0.15 mg/mL组为66.67%。溶藻弧菌肽聚糖可有效地增强凡纳滨对虾非特异免疫力,提高对溶藻弧菌的抗病力,虾青素含量与SOD活性的高低变化趋势相似。

    2013年01期 v.3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2 ]
  • 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演替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张旭峰;徐康;姜森灏;杨大佐;周一兵;袁秀堂;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作为池塘主要优势种全年均有分布;实验池塘浮游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20.91 mg/L,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最大生物量出现于8月初,为46.18 mg/L,最小生物量出现在2月,为2.26 mg/L。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温、透明度成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受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及硝酸氮与磷酸盐的交互作用影响。

    2013年01期 v.33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6 ]
  • 用冻融结合超声波法辅助提取浒苔多糖的工艺条件

    冷扬;刘艳芬;鲍波;刘吉贞;苏小华;陈一淑;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一种高效并对生物学活性影响小的多糖提取工艺对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有重要意义。用冻融结合超声波法研究浒苔多糖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水料质量比、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冻融-超声波次数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提取浒苔多糖。结果表明:浒苔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水料质量比55、超声波功率600 W、超声波作用时间8 min、冻融-超声波2次,浒苔多糖得率为19.124%。

    2013年01期 v.33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0 ]
  • 粤西海域总氮遥感反演初探

    刘大召;付东洋;丁又专;

    总氮质量浓度是衡量水环境的主要指标之一。以粤西海域为研究对象,将实测的总氮质量浓度和水体高光谱遥感反射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无论是单波段,还是波段因子,总氮质量浓度与水体高光谱遥感反射率的相关性仅达到0.593;研究区域的总氮和悬浮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可以达到0.76。通过悬浮物间接的遥感监测粤西海域的总氮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013年01期 v.33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4 ]
  • 湛江近海域沉积物含氯多环芳烃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蔡吉榛;罗显桥;林红英;刘寒;马驿;巨向红;陈进军;陆长青;岳杰;

    为探究湛江近海域海洋沉积物中含氯多环芳烃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湛江近海域2个地点(TS和JSW)采集样品,以含氯多环芳烃为目标,制备沉积物提取物,将斑马鱼胚胎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沉积物提取物中,观测供试斑马鱼胚胎的死亡和畸形情况。结果表明:TS采样点沉积物提取物的LC50为15.98 mg/mL(48 h)和14.41mg/mL(96 h),JSW采样点沉积物提取物的LC50为19.89 mg/mL(48 h)和16.36 mg/mL(96 h),且致死效应呈现浓度依赖关系;TS和JSW 2个采样点沉积物中含氯多环芳烃能导致斑马鱼胚胎卵黄囊水肿、心包水肿、脊椎弯曲等致畸效应,其致畸效应与暴露浓度基本呈浓度依赖关系。湛江近海域沉积含氯多环芳烃物提取物对斑马鱼胚胎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和致畸毒性。

    2013年01期 v.3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7 ]
  • 湛江湾电厂脱硫酸性废水排放pH三维数值模拟

    梁春林;陈春亮;孙省利;张际标;

    为了清晰理解湛江湾内某电厂脱硫酸性废水排放入海后的时空输移路径,及其引起海水pH变化的空间影响范围,应用ECOMSED海洋模式模拟该电厂近岸海域的水动力过程和脱硫酸性废水排放引起海水pH变化的空间影响范围。模拟结果显示:湛江湾海域潮汐特征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流基本沿航道深槽呈往复运动,大潮涨潮过程流速介于0.8~0.9 m.s-1之间,落潮过程流速在1.1~1.2 m.s-1之间;电厂脱硫酸性废水直排入海后随潮流呈带状输移,导致水体pH低于7.8的极端影响面积为30.70 km2,占湛江湾海域面积16.2%。

    2013年01期 v.33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 长江口外海域瞬时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剖面的初探

    伊小飞;

    以2006年8月在长江口外海域海试的悬浮泥沙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在经典泥沙剖面模型中引入潮流等过程的影响,改进了泥沙剖面模型的预测效果,将仅受水深一个因素控制的泥沙剖面模型拓展为与不同地点水文物理过程相关联的实用模型,并在整个研究区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13年01期 v.3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7 ]
  • 四硼酸锂晶体的介电频域谱研究

    熊正烨;徐家跃;李永强;申慧;熊小敏;

    选用优质四硼酸锂单晶加工成小薄片后测量其频域介电谱。在kHz至1 MHz范围内,观察到空间电荷等所引起的损耗峰,但损耗峰形复杂,不能用用德拜弛豫模型描述;从科尔—科尔图的趋势可以判断该晶体中,空间电荷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范围约为9.98~10.07。由紫外吸收谱估算出电子谐振频率高于1.67 PHz,根据光频段的介电色散模型,分析了折射率测量的实验结果,可得:晶体中电子极化的直流介电常数约为2.55,偶极取向极化和原子(离子)极化对直流介电常数的贡献约为7.43。

    2013年01期 v.33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3 ]

综述

  • 刺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

    袁显春;何小燕;于毅;殷守仁;潘志;

    介绍国内外有关刺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形态特征数据,刺鳖可分为7个亚种,但根据分子系统地理学理论,刺鳖则分为2个地理种群,且认为A.S.hartwegi与A.S.spinifera为异名同种;刺鳖食性为肉食性兼腐食性,虾类和水生昆虫为其主要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DO丰富时,刺鳖可耐受不低于3℃的低温条件,但对缺氧状态耐受力较低;刺鳖性别由基因决定但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野生雌性约9龄性成熟,繁殖力低;刺鳖与珍珠鳖(Apalone ferox)杂交是可行的。基于相关内容研究现状,提出了有关分类学、冬眠生理、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方向。

    2013年01期 v.33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