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弓背青鳉种内杂交F1代形态学比较

    谢廷鹏;李铭;王羞月;邢丽;饶馨洁;董忠典;王中铎;郭昱嵩;

    【目的】系统比较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两个地理群体杂交子代F1的形态学特征,解析dmy基因效应与地理种群分化对杂交后代形态特征变异及分化规律的影响,为弓背青鳉的分类鉴定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对弓背青鳉6个交配组合[(自交组合:ZJ♀×ZJ♂(dmy)、ZJ♀×ZJ♂(Lack dmy)和SY♀×SY♂,杂交组合:SY♀×ZJ♂(dmy)、SY♀×ZJ♂(Lack dmy)和ZJ♀×SY♂)]共300尾3月龄F1代成鱼进行形态学分析,系统测量17项可量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运用多元化分析法对各组合进行形态差异比较。【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6个交配组合体质量变异系数高于其他16项可量性状,其中ZJ♀×ZJ♂(dmy)的变异系数(0.405)最大。在可量性状上,协方差分析表明,头长具有稳定遗传性(P> 0.05),差异系数(<1.28)确认弓背青鳉种内杂交并未达到亚种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头长、尾鳍长、臀鳍长3项形态学指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可数性状上,尾鳍、臀鳍和胸鳍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杂交F1代的鳍条数目上表现出父本和母本的性状特征,ZJ♀×SY♂出现了超亲现象(杂种指数<0)。聚类分析显示,ZJ♀×ZJ♂(dmy)和SY♀×SY♂形态出现分化,SY♀×ZJ♂(dmy)F1代与ZJ♀×SY♂F1代形态相似,非维度度量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通过建立3组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构建判别公式,综合判别率分别为67.3%、80.0%、62.0%,每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1.75%、83.02%、82.83%,说明表型特征重叠较大(>80%)。【结论】弓背青鳉两个地理群体F1代在形态上出现较大分化,种内杂交所有6个组合F1代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本效应在表型遗传上具有影响,传统形态学指标在杂交F1代鉴定上存在难度。

    2025年02期 v.45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牛磺酸对豆粕型肠炎许氏平鲉生长、肠道功能及炎症调控的影响

    王晓艳;韩慧宗;李宝山;王成强;孙晓宇;解镇蔓;李培玉;李璐;孙永智;黄炳山;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患豆粕型肠炎(Soybean meal-induced enteritis, SBMIE)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的修复作用,为牛磺酸在维护鱼类肠道健康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备4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基础配方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8%、1.6%和2.4%牛磺酸(对照组、0.8%组、1.6%组和2.4%组)。挑选480尾体质量为(54.94±0.08)g、患有豆粕型肠炎的许氏平鲉,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测定实验鱼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结果】0.8%和1.6%组许氏平鲉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1.6%组肠道质量和肠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分别为1.16 g和1.31%;牛磺酸显著提高了肠道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P <0.05);显著提高了肠道皱襞高度、肌层厚度(P <0.05),1.6%组最高,分别为487.27μm和125.42μm;1.6%和2.4%组实验鱼肠道Occludin和CLND15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 <0.05),0.8%和1.6%组ZO-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 <0.05);各处理组实验鱼肠道的炎症因子IL-1β和IL-1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 <0.05),0.8%和1.6%组的IL-8及0.8%和2.4%组的TLR-8表达量显著下调(P <0.05),各处理组实验鱼肠道的抗炎因子IL-12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 <0.05);各组间存活率、脂肪酶活性及皱襞数目差异均不显著(P> 0.05)。【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1.6%牛磺酸能显著提高患豆粕型肠炎许氏平鲉的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组织结构,调节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及肠道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基因表达。

    2025年02期 v.45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育肥饵料对罗氏沼虾雌虾肝胰腺性腺质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聃;刘梅;邓明峰;邹松保;倪蒙;郑尧;原居林;

    【目的】建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雌虾育肥技术,系统探究育肥饵料对雌虾肝胰腺性腺品质特征的影响机制,为生产高品质雌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相同养殖规格的雌虾为研究对象,设置育肥处理组与常规养殖对照组,采用色差分析仪量化肝胰腺性腺色泽,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结合索氏提取-GC法分析脂肪酸组成,运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蛋白质组成,并系统测定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等基本营养指标,综合评价育肥饵料对雌虾肝胰腺性腺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实验组肝胰腺性腺质量分数和总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分别为(7.13±0.27)%和(198.4±14.2)mg/k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7±0.15)%和(134.1±8.3)mg/kg(P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颜色参数红度值和黄度值显著提高(P <0.05),颜色更加红润;实验组脂肪和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10±0.21)%和(13.76±0.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42±0.19)%和(11.19±0.42)%(P <0.05);实验组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43.05±1.78)%和95.31,均高于对照组的(39.54±1.74)%和85.86,脂肪酸和氨基酸营养价值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育肥饵料显著提高了罗氏沼虾雌虾肝胰腺性腺含量和品质,对培育高品质雌虾具有较好效果。

    2025年02期 v.4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张娜;刘瑞琦;詹天宇;金凯;牛东红;

    【目的】探究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解析缢蛏耐高盐调控机制。【方法】将壳长(4.7±0.3)cm、体质量(5.0±0.3)g的缢蛏分别在盐度20(对照)、盐度32(高盐组,P_(S0)组)以及盐度32水体中添加5.0、7.5和10.0μg/mL脯氨酸(分别记为P_(S5)、P_(S7.5)、P_(S10)组)的条件下养殖96 h,观察各组鳃组织微观结构,测定各组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高盐胁迫24 h后,P_(S0)组鳃组织结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鳃丝溶解,鳃内腔扩大,鳃上皮细胞空泡化,整体收缩严重;P_(S5)组鳃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较高盐组有所缓解;P_(S7.5)与P_(S10)组在72~96 h时,鳃内腔扩大,鳃丝皱缩。高盐胁迫使鳃组织产生氧化应激,P_(S0)组丙二醛(MDA)含量在12 h时显著降低,之后持续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在24 h达到最大值后回落,96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在12 h时下降到最小值,随后回升,至96 h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高盐组相比,各添加脯氨酸组MDA含量在24~96 h时均显著降低(P<0.05);各添加脯氨酸组SOD活性均先降后升变化趋势,P_(S5)、P_(S7.5)、P_(S10)组分别在12~24 h、6~12h、12 h时显著下降,之后逐渐回升,72~96 h时均显著高于高盐组(P<0.05);P_(S5)组CAT活性除24 h外,其他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_(S7.5)、P_(S10)组仅在72~96 h时显著高于高盐组(P<0.05);96 h时,各添加脯氨酸组之间3种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高盐胁迫下,鳃细胞凋亡信号逐渐增多,大量鳃丝细胞出现全部凋亡的信号。P_(S5)组无明显凋亡信号;P_(S7.5)组与P_(S10)组在0~48 h时无明显凋亡信号,72 h时,出现凋亡信号。【结论】脯氨酸可有效缓解缢蛏在高盐胁迫时造成的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添加5.0μg/mL的脯氨酸对高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更佳。

    2025年02期 v.45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南海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遗传分析

    张智超;陈永坤;罗子皓;罗植森;林弘都;何雄波;颜云榕;

    【目的】分析我国7个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全面了解我国点带石斑鱼养殖群体的遗传现状,选育石斑鱼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海南陵水、儋州,广东惠阳、阳西(阳江)、江城(阳江),福建东山等6地区点带石斑鱼7群体的鳍条或肌肉样品,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出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7群体105尾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评估。【结果与结论】测序共产生1 206.82 Gb碱基数据,经质控筛选过滤后获得8 327 608个高质量SNPs。各群体期望杂合度(He)为0.349 7~0.351 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 3~0.002 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63 9~0.275 9,表明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均处于中等水平,各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体差异较小;所有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较快,表明群体的驯化程度低;遗传分化指数(Fst)平均值仅为0.011 4,说明遗传分化程度极低。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群体划分为2个祖先群,各群体在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上无明显的群体聚类,表明群体间结构组成相似;群体间有2次基因流动,说明存在共同遗传混合事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点带石斑鱼种质资源保护、亲本选育及科学养殖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45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草鱼miR-34a在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战盈瑾;周杰;臧辰禧;马嘉霖;闫秀英;简纪常;

    【目的】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miR-34a(cid-miR-34a)对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China,LCDV-cn)复制的调控作用,揭示cid-miR-34a在LCDV-cn感染草鱼卵巢细胞(Grass carp ovary cells,GCO)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为LCDV-cn致病机制解析和淋巴囊肿病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茎环RT-PCR获得cid-miR-34a,并测序鉴定;采用定量PCR(qRT-PCR)测定cid-miR-34a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的时序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cid-miR-34a的调控因子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其靶基因;转染cid-miR-34a mimic过表达cid-miR-34a,转染cid-miR-34a inhibitor抑制cid-miR-34a表达,并用qRT-PCR检测cid-miR-34a、lncRNA、靶基因和LCDV-cn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的表达。【结果】cid-miR-34a长度为22 bp,保守性强。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cid-miR-34a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感染72 h达峰值后下降。lncRNA LRP1靶向结合cid-miR-34a,并调控cid-miR-34a的释放,且cid-miR-34a靶向调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基因lrp1的表达,lncRNA LRP1、cid-miR-34a和靶基因lrp1形成lncRNA LRP1/cid-miR-34a/lrp1轴。LCDV-cn感染GCO后,lncRNA LRP1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与LCDV-cn的感染呈正相关。过表达cid-miR-34a后,lrp1表达量降低,LCDV-cn mcp表达和病毒滴度也降低;抑制cid-miR-34a表达后,lrp1表达量升高,LCDV-cn mcp表达和病毒滴度也升高。【结论】在LCDV-cn感染GCO过程中,lncRNA LRP1/cid-miR-34a/lrp1轴调控着病毒感染和复制。lncRNA LRP1竞争性结合cid-miR-34a,cid-miR-34a靶向抑制lrp1的表达,LRP1又发挥着促进LCDV-cn复制和疾病发展的作用。cid-miR-34a、lncRNA LRP1和lrp1均是抑制LCDV-cn感染和治疗淋巴囊肿病的潜在靶标。

    2025年02期 v.45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对虾肝肠胞虫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李文泽;侯晓勇;杨世平;黄郁葱;简纪常;蔡双虎;

    【目的】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FD)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为对虾养殖场早期疫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针对对虾肝肠胞虫18S rDNA保守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上游内引物FIP由生物素标记)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探针,使用引物进行有生物素标记的LAMP反应,产物与FITC标记的探针完成杂交,杂交产物在LFD上进行结果展示。并测试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LAMP最佳反应条件是62℃下运行15 min,加入探针杂交5 min后在LFD试纸条上进行显色反应,能特异直观检测到对虾肝肠胞虫。建立的LAMP-FLD法特异性强且灵敏度高,较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灵敏度高100倍。采用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方法,对肝肠胞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人工感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组织和疑似感染对虾肝肠胞虫的凡纳滨对虾自然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LAMP-LFD方法能100%准确检测出肝肠胞虫阳性样本。【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方法对对虾肝肠胞虫进行可视化检测,特异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仪器设备要求及检测成本低和耗时短,适用于基层养殖场对虾肝肠胞虫感染早期的即时检测,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2025年02期 v.45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鲟鱼不同部位营养组成比较

    蒲志盈;龙康源;尤娟;廖涛;刘茹;尹涛;

    【目的】研究鲟(Acipenser)不同部位营养组成的差异,为鲟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鲟鱼肉、皮、鳔、头和骨5个部位,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与消化后的抗氧化性等指标,分析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鲟不同部位鱼肉营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鱼皮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达54.000%;鱼肉脂肪质量分数最高,达到8.967%;鱼皮中钠质量分数最高,达1 195.504 mg/kg;鱼头镁含量和钙含量均较高。鲟中共检出23种脂肪酸,其中鱼鳔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质量分数最高,达到0.204%;5部位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鱼肉与鱼头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质量分数之比均超过40%;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除鱼鳔外,鲟鱼肉、皮、头、骨中的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均大于1,表示其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推荐值,显示出优越的营养价值。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显示,鱼肉与鱼鳔在脂肪酸组成上相似,鱼皮在各项营养组成上与其他部位均有一定差异,鱼骨与鱼鳔在矿物质和氨基酸组成上相似,鱼头和鱼肉在氨基酸组成上相似。体外消化实验结果显示,鱼皮在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和抗氧化性上表现优异。综上所述,鲟营养丰富,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合理,是优质的食物来源。

    2025年02期 v.45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冈村蕨藻多糖的提取优化及其抗氧化和降脂活性

    陈荫;许诚伟;童程杰;朱欣怡;谌露;李西会;牛春宇;谌燕;

    【目的】对比不同提取方法对冈村蕨藻(Caulerpa okamurae)多糖(COP)生物活性的影响,筛选高效制备工艺,揭示其抗氧化-降脂功能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以冈村蕨藻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超声辅助、酸提、碱提四种方法制备COP,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铁离子还原能力为指标筛选最佳提取工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关键参数。通过体外胆固醇吸附、胆酸盐结合实验评估降脂活性,并构建游离氨基酸(FFA)诱导的HepG2细胞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检测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等抗氧化指标,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等脂代谢指标。【结果与结论】4种提取方法中,热水浸提法提取的COP(COPH)质量分数(59.7%)和得率(5.2%)最高。COP-H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实验中抗氧化效果较佳。单因素实验表明,在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 h、料液比[质量(g)体积(mL)比] 1∶40条件下,COP得率最高。响应面优化后的COP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39、提取温度88℃、提取时间3 h。0.125、0.250、0.500、1.000、2.000 mg/mL的COP对胆固醇及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均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P <0.05),表明COP有良好的化学水平降脂能力。COP对HepG2细胞的安全质量浓度为25~800μg/mL。在NAFLD模型中,在安全浓度范围的COP均可正向调控细胞内CAT、SOD、GSH水平,下调细胞内ROS(P <0.05),减轻细胞的氧化损伤;显著降低FFA处理的HepG2细胞中TC、TG以及LDL-C的含量(P <0.05),再次证明COP的抗氧化和降脂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海洋绿藻源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45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三种减盐腌制方法对卵形鲳鲹品质的影响

    王泽富;陈春蓓;陈晓思;高梓亮;孙钦秀;魏帅;夏秋瑜;韩宗元;刘阳;夏文;肖乃勇;殷燕涛;刘书成;

    【目的】研究不同减盐腌制方法对卵形鲳鯵(Trachinotus ovatus)品质、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影响,为减盐“一夜埕”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干腌法、湿腌法、高压静电场腌制法三种不同减盐方法腌制的卵形鲳鲹,测定盐含量、水分含量及分布、离心损失、蒸煮损失、质构、色泽、感官评价、硫代巴比妥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巯基等指标。【结果】湿腌、高压静电场辅助腌制、干腌组产品盐质量分数分别为1.56%、1.44%、1.33%,其中湿腌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湿腌组离心损失和蒸煮损失最大(13.98%和6.38%)且显著高于其他组。干腌组、湿腌组和高压静电场腌制组弹性分别为0.18、0.14和0.20 mm,咀嚼性分别为35.34、28.69和43.04;相比于湿腌组,高压静电场腌制组弹性和咀嚼性分别增加40.37%和50.03%。干腌组亮度值(L*)为30.63,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湿腌组红度(a*)值最高,干腌次之,电场辅助腌制最低;湿腌组和高压静电场腌制组黄度(b*)值分别为2.23和2.26,显著高于干腌组(0.33);干腌组与高压静电场辅助腌制组咸味评分优于湿腌组,高压静电场腌制组风味评分更高,总体可接受度更好。高压静电场腌制组的巯基质量摩尔浓度为67.02 nmol/mg,显著高于干腌组和湿腌组(59.80、49.51 nmol/mg,P<0.05)。高压静电场腌制组TBA值(1.67 mg/kg)显著低于干腌组和湿腌组(3.44、2.55 mg/kg,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减盐腌制方式相比,高压静电场辅助腌制可显著提升减盐卵形鲳鲹的保水性,改善卵形鲳鲹的弹性和咀嚼性,抑制脂质和蛋白质氧化,可用于减盐卵形鲳鲹加工。

    2025年02期 v.45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发酵原料对虾酱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黄爱莲;刘唤明;邓楚津;刘书成;钟赛意;洪鹏志;罗东辉;

    【目的】分析不同原料组成发酵虾酱的品质及细菌多样性,为虾酱的生产加工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头、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两者等质量混合为原料发酵虾酱(分别记为虾头虾酱、毛虾虾酱、混合虾酱),通过测定感官、氨基酸态氮(AAN)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pH和细菌多样性等指标,分析不同原料组成发酵对虾酱品质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3种虾酱的AAN质量分数在1.04%~1.09%,且混合虾酱含量最高(P <0.05);TVB-N质量分数在27.30~32.55 mg/100g;pH在7.76~8.14;3种虾酱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9 243.24、9 944.19、7 529.37μg/g。电子舌结果显示,在鲜味强度上,虾头虾酱显著优于毛虾虾酱,混合虾酱鲜味强度稍低于虾头虾酱却优于毛虾虾酱;苦涩味强度方面,虾头虾酱最高,毛虾虾酱苦涩感最弱,混合虾酱苦涩值与毛虾虾酱相近且显著低于虾头虾酱;细菌群落分析表明,在门水平上,3种虾酱样品中,均以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虾头虾酱以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主;毛虾虾酱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为主;混合虾酱以白色杆菌属、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链球菌属为主。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色杆菌属、棒状杆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与理化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其在虾酱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不同原料组成会影响虾酱的品质和细菌多样性,混合原料发酵的虾酱产品蛋白质水解程度更高、氨基酸组成更平衡、感官品质更优、细菌多样性丰度增加,在提升虾酱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025年02期 v.4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白芨多糖对克氏原螯虾氧化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冻融循环特性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余焱;吴伟伦;熊光权;吴文锦;汪兰;钱凯;石柳;徐宁;

    【目的】研究白芨(Bletilla striata)多糖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氧化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凝胶的抗冻融性能,为白芨多糖在抗冻保水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克氏原螯虾为原料,通过测定水分分布、色度、质构、流变特性、二级结构、微观结构等指标,探讨添加质量分数0.1%的白芨多糖对7次冻融循环的MP凝胶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与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随冻融循环数增加,MP凝胶出现亮度值L*、白度值(W)、持水能力、β-折叠含量显著下降,凝胶强度上升等劣变现象。而添加白芨多糖组经7次冻融后,MP凝胶W值较未处理组下降4.63,自由水占比减少10.22%,胰蛋白酶活性提高191.52 U/mg,同时MP凝胶黏弹性显著提升,β-折叠含量下降幅度受到抑制。与亚油酸氧化组相比,白芨多糖组胃消化率提高8.39%,肠消化率提高12.92%。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添加BSP后MP凝胶在冻融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冰晶孔洞明显减少,表明白芨多糖能有效抑制冻融过程中冰晶对MP凝胶的损伤。【结论】BSP可通过抑制MP氧化交联、维持疏水相互作用和β-折叠结构,稳定MP凝胶网络,并提高MP的消化特性。

    2025年02期 v.45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PSO-RBFNN的船舶横摇运动实时预报

    廖声浩;王立军;王思思;贾宝柱;尹建川;李荣辉;

    【目的】针对船舶横摇运动具有非线性和多变量耦合等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的预报模型,以提升预报精度,支持智能航行。【方法】构建基于PSO和RBFNN的混合预报方案。采用PSO对RBFNN的中心和宽度参数进行全局优化,通过PSO-RBFNN模型对船舶横摇运动进行预报。【结果】基于“育鲲”轮实测和仿真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PSO-RBFNN在3种不同工况下均表现出优异的预报性能[提前3 s预报时,平均绝对误差(MAE)≤0.111 9,均方误差(MSE)≤0.028 0,均方根误差(RMSE)≤0.167 3,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0.021 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22.9%,决定系数(R2)≥0.988 4],显著优于PSO-RNN、PSO-BP和PSO-MLP等模型。【结论】PSO-RBFNN模型能够高效、准确地预报船舶横摇运动,并在多种工况下保持稳定的性能优势,为智能航行提供实时可靠的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4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融合多种注意力机制和Wise-IoUv3的水下目标检测算法

    肖振久;高凯歌;李士博;

    【目的】针对水下目标图像存在成像模糊和复杂背景下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融合多种注意力机制和Wise-IoUv3的水下目标检测算法。【方法】首先,设计多尺度特征增强机制,在主干网络部分采用全维动态卷积(ODConv)替代部分卷积并引入高效的多尺度注意力机制(EMA),提升主干网络对模糊目标和小目标特征提取能力。其次,改进快速空间金字塔池化(SPPF)模块,增加平均池化分支补充空间信息,提升全局上下文感知能力并在两个分支融入轻量级BiFormer注意力机制,降低模型计算复杂度,增强对小目标检测性能。然后,在预测阶段,用Wise-IoUv3代替原损失函数,平衡不同质量图像模型训练结果。最后,用动态检测头(DynamicHead)替代原检测头,增强检测头的尺度感知、空间感知和任务感知能力,提高对象位置的识别准确性。【结果与结论】在RUOD和URPC数据集上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检测精度、参数量和计算量较目前其他的主流模型表现良好,特别是与YOLOv8n算法相比,改进后算法在平均精度均值上提升3.6%和1.7%,尤其在包含大量小目标的类别(如海胆、扇贝)中表现更优;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分别减少了0.26×106和0.4 GFLOPs。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少了在复杂情况下模糊目标和小目标漏检和误检情况,提高了检测性能,同时保持了模型的轻量性。

    2025年02期 v.45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反步滑模法的欠驱动双无人艇协同拖曳系统靠泊控制

    王成龙;郑翔;王建华;吴恭兴;钱建华;

    【目的】为解决干扰与模型不确定性影响下,欠驱动双无人艇协同拖曳无动力无人艇靠泊回收过程中的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问题,改进控制效率和跟踪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虚拟船引导的双无人艇协同拖曳靠泊方法。【方法】首先,通过虚拟船路径跟踪控制规划被拖船的期望轨迹及所需总拖曳力和力矩,并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ESO)补偿外部干扰和模型误差。其次,利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求解两艘无人艇对被拖船的拖曳力和力矩的最优分配问题,并根据拖曳模型和几何关系得到两艘无人艇的平滑可行期望轨迹。最后,基于反步法和滑模控制,设计一种针对欠驱动拖曳无人艇的反步滑模轨迹跟踪控制器。针对位置和航向角子系统,利用反步法求解虚拟期望线速度和角速度,实现位姿跟踪;针对速度子系统,通过滑模控制器完成速度跟踪,从而实现两艘无人艇跟踪各自期望轨迹,拖曳被拖船完成靠泊。通过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在一定有界干扰条件下保证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结果与结论】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干扰与模型不确定性下,通过双无人艇对规划轨迹的跟踪控制,被拖船以平均0.05 m和0.08°的位姿误差渐近收敛到期望泊位。相较于纵向反步控制与转向滑模控制方法,所提方法在控制效率上最高提升50%,平均距离误差降低44%,平均角度跟踪误差降低33%。双无人艇协同拖曳靠泊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为无人艇拖曳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2025年02期 v.45 1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红树林耐盐菌对盐胁迫下水稻促生效果的影响

    林颖仪;易润华;李德铭;庞金迪;胡伟信;王羿驰;吴美青;吴亮亮;郑超;

    【目的】筛选红树林来源可促进盐渍环境水稻生长的耐盐菌株,研究其对水稻的促生作用,为提高盐渍化土壤的利用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和红树林植物样本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中分离出耐盐细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试验,筛选出对水稻在盐渍环境生长中具有促进作用的细菌。采用16S rRNA测序对复筛得到的菌株进行菌株鉴定,测定其耐盐能力。随后,将复筛得到的菌株进行土培试验,进一步验证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复筛得到4株促进水稻耐盐生长的细菌,经16S rRNA测序鉴定,D6菌株为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D41菌株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megaterium),TG21菌株为花椒芽孢杆菌(Bacillus zanthoxyli),菌株TG11属于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其中TG11菌株和D41菌株耐盐能力最强,最高耐盐质量分数均为10%。土培试验结果表明,D41菌株在增加株高、根长、干质量、地下鲜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方面表现最为突出;D6菌株在提升地上鲜质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方面效果显著;TG21菌株在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方面表现最佳;TG11菌株虽在生物量和生理指标上也有所增加,但相比其他三株菌株的促生效果较弱,而且鉴于其属于条件型致病菌,目前不建议将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结论】来源为红树林的菌株TG21、D6和D41对水稻具有良好的耐盐促生效果,在盐渍土治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2025年02期 v.45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综述

  • 水产品中生物胺形成与控制研究进展

    车明秀;李思龙;孙德鹏;孙嵛林;胡明燕;

    【目的】梳理水产品生物胺产生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探讨生物胺控制技术的成效及局限性,为水产品生物胺控制技术和全链条控制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影响水产品中生物胺产生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生物胺控制技术原理差异,将各类控制技术分为4类,分析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结果】物理控制技术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可以控制生物胺产生,但水产品营养风味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化学控制技术因为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局限性,未被广泛应用;生物控制技术具有安全无毒、简单、应用性广;复合联用技术通过技术之间协同互补作用,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结论】单一的生物胺控制技术易存在局限性。在保证水产品营养风味特性的基础上,未来需探索协同互补的复合联用技术,以满足水产品生物胺全链条控制的需求。

    2025年02期 v.45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由广东海洋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洋、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生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水生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象过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2025年02期 v.45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