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论文

  • 流沙湾和湛江湾海洋牧场多种模式养殖区水质综合评价

    刘琦;李泳霖;程树兴;招春旭;陈光仕;郭有俊;冼华琳;颜云榕;

    【目的】厘清海洋牧场间及养殖模式间的水质变化规律,揭示养殖模式对海洋牧场海域水质影响。【方法】对流沙湾和湛江湾海洋牧场贝类吊养区、深水网箱区、鱼排养殖区、牡蛎养殖区进行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利用水质综合评估法,结合Kruskal-Wallis非参数分析比较海洋牧场不同养殖模式间水质参数和水质综合指数(WQI)评估结果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WQI评估结果的主导指标。【结果】4次调查结果显示,除雨季前期,流沙湾海洋牧场pH和溶解氧(DO)浓度呈高于湛江湾的趋势,总无机氮(TIN)浓度、活性磷酸盐(PO_4~(3-))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结果均呈相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WQI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洋牧场水质显著优于湛江湾(P<0.05)。贝类吊养区水质评价结果最优,均为优秀和良好等级;深水网箱和鱼排养殖区水质评价结果次之,良好等级为主导;牡蛎养殖区水质评价结果较差。DO和营养盐浓度差异是造成水质评价结果差异的核心因素(P<0.05)。【结论】不同海洋牧场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受海域自然特征和周边陆域人类活动强度的综合影响。贝类吊养、深水网箱和鱼排养殖等模式养殖区尽管对海域水体造成一定影响,但尚在海水自净能力范围内。牡蛎养殖区水体受上游河流污染注入而水质较差,对区域养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025年05期 v.4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基于图像增强的夜间低照度金枪鱼渔获物图像分类性能提升

    卢世航;黄小双;孔祥洪;陈新军;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优化方法,以提升夜间低照度条件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图像的分类准确性。【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白平衡校正与多尺度Retinex增强技术的夜间图像优化处理方案,并以ResNet50、VGG16和MobileNetV3三种典型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为基础,从分类准确率和F1值等方面综合评估图像增强前后模型性能的变化。【结果】该方法可有效抑制低照度图像的绿色偏色,提升亮度均衡性与细节清晰度;相比原始夜间图像,增强后的夜间图像在三类模型上的准确率平均提升6%~8%,其中ResNet50的准确率由0.86提升至0.92,VGG16从0.84提升至0.92,MobileNetV3从0.82提升至0.87;增强后夜间图像的分类性能趋近于白天良好光照条件下水平。【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图像增强方法在提升夜间渔获图像分类性能方面的有效性,为智能化渔业监测技术在复杂光照场景下的应用拓展了技术路径。

    2025年05期 v.45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刺网布放时长与时段组合对莱州湾渔获物组成的影响

    李忠义 ;王惠宾 ;韩青鹏 ;

    【目的】评估刺网布放时长与时段数不同组合对刺网渔获物组成的影响,为建立莱州湾刺网调查作业的最佳布放时间模式提供依据,并为近岸渔业资源刺网调查标准化提供支撑。【方法】在莱州湾西北部水域,开展总时长12 h(17:30―5:30),分时长与时段数3种不同组合的刺网调查,统计分析渔获率及物种组成差异。分组为A组,分3个时段每个时段4 h,布放在不同采样区域(4 h×3);B组,连续12 h布放在同一采样区域(12 h×1);C组,分4个时段每个时段3 h,布放在不同采样区域(3 h×4)。【结果】3种模式均能捕获调查水域主要资源种类,但4 h×3能覆盖更多资源种类,各时段间群落种类相似系数范围为0.47~0.70,远高于3 h×4分段模式的0.18~0.53。Friedman非参数检验显示,4 h×3各时段质量与数量渔获率具有时序异质性(F_r=7.97,7.25;P=0.02,0.03),而3 h×4各时段渔获率无统计学差异(F_r=0.17~1.21,P=0.24~0.90),能更真实反映群落结构组成。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4 h×3的质量与数量渔获率都极显著高于12 h×1和3 h×4(P<0.01),说明4 h×3可提高渔获率,缓解捕获累积效应。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群落质量与数量结构均差异极显著(R=1,P<0.01),4 h×3与其他两组的组间整体结构差别大于物种个体层面差异;12 h×1与3 h×4组间差异主要依赖独有物种的贡献,表明4 h×3群落组成更具水域代表性。两种分段模式各自时段间群落质量与数量结构的整体差异显著(R=0.79~0.86,P=0.001~0.030),且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5),时序异质性突出,17:30―21:30和2:30―5:30分别是其时序差异的核心时段。【结论】建议将涵盖昼夜交替时段的4 h×3组合作为基础调查方案,后续应开展多时间梯度长期对比监测,调整建立不同海域最佳布放时长与时段数组合。

    2025年05期 v.45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海气耦合对热带夏季风降水季节内尺度可预报性的潜在影响

    蒙泽;李保生;

    【目的】改进季节内尺度可预报信号的模拟空间,明确夏季风降水在季节内尺度的可预报上限。【方法】基于卫星降水数据、CMIP6海气耦合模式和大气环流模式的模式产品,采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系统分析南亚夏季风、南海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季节内降水的可预报期限。【结果与结论】3个夏季风季节内降水的实际可预报期限约为31~32 d,其中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因显著的海气耦合作用而非线性误差演化更长;CMIP6模式模拟的可预报期限普遍低于实际可预报期限,海气耦合模式在南亚、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可预报期限分别为16.0、17.7和19.7 d,而大气环流模式则更低,可预报期限分别为14.0、15.4和17.0 d,表明当前模式的可预报期限存在显著提升空间;进一步的信噪比分析表明,CMIP6的气候模式对季节内降水强度的模拟能力与其可预报性呈正相关。海气耦合过程通过增强降水变率强度,显著提高模式在季节内尺度的可预报性。本研究为理解亚洲季风季节内可预报性提供了新视角,指出深化海气耦合机制研究是改进模式预报技巧的重要方向。

    2025年05期 v.4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南海海域VIIRS瑞利校正反射率的耀斑校正方法

    王炎;付东洋;陶邦一;刘贝;栾恬婧;

    【目的】针对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中太阳耀斑干扰导致的水色信息缺失问题,建立适用于南海海域的耀斑校正系数确定方法,以提升耀斑区水色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选取VIIRS影像易受太阳耀斑影响的南海海域,从SS486、CI551和SS671三个基线指数出发,基于临近日期同一区域有耀斑和无耀斑影像数据匹配集,采用基线指数直方图余弦相似度最大化的方法,确定各波段的耀斑校正系数最优值以及均值,分析耀斑校正前后基线指数提取结果。【结果与结论】最优值法和均值法耀斑校正效果良好。均值耀斑校正系数α(443)、α(486)、α(551)、α(671)和α(745)分别为0.75、0.83、0.89、0.95和0.94,可以作为南海海域的VIIRS影像瑞利校正反射率(Rayleigh-corrected reflectance, R_(rc))的耀斑校正系数;最优值法校正效果更佳,但其应用需依赖于邻近日期未受耀斑影响的影像匹配,受到较多限制条件的约束;均值校正方法应用更为便捷,适用性更广泛。

    2025年05期 v.45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裂流对污染物输运机制影响数值模拟

    孙琰;陈滔;刘璐璐;卞晓东;朱道恒;李志强;

    【目的】探究裂流对污染物输运行为的影响,讨论其对近岸水体更新、生物响应及人类工程活动的潜在意义。【方法】基于Delft3D中的FLOW与WAVE模块建立数值模型,构建理想化的沙坝-沟槽裂流地形,在典型波浪工况与近岸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模拟裂流系统的水动力响应与污染物输运扩散。引入水体半交换时间指标,定量评估裂流系统对污染物行为特征的影响,并探讨生物行为过程与近岸工程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裂流的形成与波浪条件密切相关,高能浪况下离岸水流更强且结构更清晰,斜向入射波会影响裂流方向但对其强度影响有限;裂流系统的出现不一定增强物质向海输运。在典型特征点,裂流强度增强时水体半交换时间缩短可达10%,与无沙坝地形相比则延长约53%,表明其对污染物的输运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裂流强度与污染物离岸输运及水体混合能力呈正相关,但沙坝结构也导致非主要裂流区水体交换能力降低。

    2025年05期 v.4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加热温度和时间对鱼油凝胶特性与抗氧化的影响

    陈菲;沈丽平;韩宗元;刘阳;夏秋瑜;王泽富;夏文;刘书成;

    【目的】明确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制备鱼油凝胶的工艺条件,解决鱼油因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易氧化酸败的问题。【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10∶0、7∶3、5∶5、3∶7、0∶10)、加热温度(50、55、60、65℃)和时间(10、15、20 min)对鱼油凝胶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的鱼油凝胶具有较好的凝胶特性和抗氧化效能,特别是当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为3∶7时,在60℃加热10~20 min形成的鱼油凝胶,外观均匀光滑,持油率高达100%,硬度与凝胶强度较高,表现为弹性主导的假塑性流体,即储能模量(G′)大于损耗模量(G″),且G′最高,形成细长、密集、稳定的晶体网络结构,有效限制油脂流动。凝胶化过程会轻微促进鱼油初级氧化,但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远低于二级精制鱼油标准限值,其中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的鱼油凝胶(尤其是3∶7组)的过氧化值(0.564 g/kg)和茴香胺值(0.228 7)均显著低于单甘酯或蜂蜡组装的鱼油凝胶(P<0.05),符合一级精制鱼油标准。【结论】通过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构建具有高氧化稳定性和应用性能的鱼油凝胶,为鱼油提供有效的物理抗氧化屏障。

    2025年05期 v.45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减菌处理对黄鳍金枪鱼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程静安;王迪;于刚;陈胜军;李春生;王悦齐;岑剑伟;吴燕燕;王亚哲;赵永强;

    【目的】对比过氧乙酸(PAA)与微酸性电解水(SAEW)处理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贮藏品质的影响,筛选更优减菌处理方式。【方法】分别使用40 mg/L的PAA与SAEW处理黄鳍金枪鱼鱼片5 min,以无菌去离子水为对照组,测定各组鱼片在冷藏期间菌落总数、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硬度、生物胺、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等指标。【结果】PAA处理能够明显抑制鱼片贮藏期间微生物的生长,使用40 mg/L的PAA处理5 min的鱼片,其初始菌落总数对数值相较于对照组下降0.65,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在贮藏7 d后,PAA处理组pH值为6.72,低于SAEW组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SAEW和PAA组鱼片的TBA值分别为1.92、0.99和0.74,说明PAA可有效减少脂肪氧化。经PAA处理的鱼片生物胺与TVB-N值上升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且其硬度下降最为缓慢。【结论】40 mg/L PAA处理后黄鳍金枪鱼品质劣化速率最慢,优于SAEW处理。

    2025年05期 v.4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特约综述

  • 北部湾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颜云榕;罗植森;何雄波;康斌;黄亮亮;

    【目的】系统总结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成果,梳理物种组成与保护现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合北部湾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关文献与调查数据,汇总最新物种记录,分析鱼类区系结构的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目前共记录北部湾海域鱼类40目166科503属1 059种。该区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气候变化、过度捕捞、近岸开发与海洋环境污染。该区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尚存在监测覆盖不足、敏感生境系统调查缺乏、数据库建设滞后及中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结论】北部湾鱼类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受人类活动干扰显著。建议加强敏感生境监测,推动中越数据互通,加快推进北部湾鱼类数据库建设;建设基于形态支撑的标准化分子鉴定体系,提升物种识别与评估能力。

    2025年05期 v.45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台风影响下湛江湾生态环境与碳汇效应的研究进展

    陈法锦;劳齐斌;周欣;王超;黄超;陆旋;陈淳青;蔡尚均;刘思海;

    【目的】台风作为强动力天气过程,能显著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碳汇格局。然而,基于卫星遥感和现场实测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普遍观测到台风后藻华现象,认为台风增强海洋碳汇;而后者则发现有机物降解常为主导过程,指示近海可能成为碳源。结合文献分析,厘清台风对湛江湾生态环境和碳汇效应的具体影响。【方法】以我国台风登陆频率较高的湛江湾为研究区域,基于超过10次台风现场航次观测数据,系统综述台风对其水动力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台风路径是调控湛江湾水动力与营养盐输运的关键,左侧登陆台风驱动向岸流形成强锋面,滞留营养盐并加剧湾内富营养化风险,对河口湾内水产养殖的影响显著;右侧登陆台风促进水体与营养盐向湾外输出。在生物地球化学层面,台风触发的强烈降解作用主要表现为对颗粒有机物的降解过程,沉积物碳埋藏效率约5%,远低于一般河口及近岸区域10%~15%的水平。同时,台风通过增强硝化—反硝化作用,提升氮移除效率及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排放通量。【结论】虽然台风在短期内可能刺激初级生产,但其所引发的强烈降解过程总体削弱了河口湾的碳汇潜力。

    2025年05期 v.45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全球降水演变及其不均匀性研究进展

    徐建军;刘升源;涂石飞;梁卓轩;张邦林;

    【目的】系统梳理近年来关于全球降水演变及其空间不均匀性研究成果,揭示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制,为提升降水变化模拟和预估能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综述全球变暖与水循环之间的物理联系,归纳从历史观测和模式预估中发现的全球降水变化特征,介绍近年来用于量化降水不均匀性的研究方法与诊断框架。【结果】全球水循环正在加速,总体呈湿变湿、干变干、陆地干旱化、极端降水增强等特征。卫星观测显示,全球平均年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内部变率掩盖了全球变暖驱动的趋势信号。现阶段全球气候模式可模拟全球尺度的平均降水变化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预计未来全球陆地年平均降水将增加,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将增加。降水不均匀性量化研究不断发展,为深入理解极端降水空间结构变化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和理论支撑。【结论】在逐步完善全球降水观测网络和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全球降水研究正从平均量分析向不均匀性结构演变拓展,未来需在观测数据精度、模式模拟能力及约束、诊断方法等方面持续提升,以更准确地预测降水变化,更好地服务气候适应与风险管理。

    2025年05期 v.45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海藻肥的功能特性及其产业现状综述

    孙立伟;曲炳良;卜伟雄;李建华;曲元凯;谢佳俐;李明潭;谢恩义;赵辉;

    【目的】系统梳理海藻肥的功能特性及其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其优势与局限,为未来研究及产业推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海藻肥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环境与经济效益,并重点评估我国海藻肥产业的基础、现状与面临的关键问题。【结果】海藻肥具有营养协同供给、增强作物抗逆性、改善土壤健康及环境可持续性等优势,但其宏量元素含量低、生产成本高、缺乏长期田间实验数据等瓶颈仍制约其大规模应用。此外,我国海藻肥产业初具规模,资源基础雄厚,但仍面临生产工艺不统一、技术标准缺失、成本较高及市场认知不足等挑战。【结论】海藻肥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潜力显著,未来应重点加强其作用机理研究、推进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量化评估,以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4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植物精油在冷藏对虾保鲜中的应用进展

    徐德峰;廖威龙;何嘉欣;冯骏;梁雨;

    【目的】解决冷藏对虾易发生黑变、蛋白质或脂质降解及微生物腐败等问题,探索植物精油涂膜作为绿色保鲜技术的应用潜力。【方法】综述植物精油涂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抑制蛋白质降解、脂质氧化、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繁殖方面的作用,阐明其通过阻隔氧气、干扰细胞膜结构、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延缓品质劣变的途径。【结果】植物精油涂膜可有效改善对虾感官品质(如延缓黑变、维持硬度)、抑制TVB-N值上升和微生物增殖,但存在释放速率控制困难、风味干扰及安全性评价不足等产业化挑战。【结论】未来应聚焦于纳米胶囊化与智能控释策略、风味矫正技术及系统毒理学研究,以推动植物精油涂膜技术在冷藏对虾保鲜中的产业化应用。

    2025年05期 v.45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研究论文

  •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4种鱼类病毒方法的建立

    任向阳;丁宁;苗子毅;黄献培;潘一峰;柏建山;黎浩权;袁建文;陈进会;张险朋;

    【目的】建立适合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锦鲤疱疹病毒(KHV)、神经坏死病毒(N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联合检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为4种鱼类病毒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病毒SVCV、KHV、NNV和VHSV各自保守基因设计LAMP引物,预包埋LAMP引物至微流控芯片,注入等温扩增反应试剂,通过电浸润法将反应试剂驱动至各反应位点,复溶预包埋的LAMP引物,在各反应位点进行等温扩增反应。分析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验证,并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对SVCV、KHV、NNV和VHSV阳性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反应,且不同病毒间未出现交叉反应;对鱼类易感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大口黑鲈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本尼登虫(Benedenia girellae)和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等8种常见病原体阳性样品均无特异性扩增反应。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对SVCV、VHSV的检测限均为10 fg/μL,对KHV、NNV的检测限均为1 fg/μL。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4种病毒的变异系数均<5%。该检测体系与实时荧光PCR方法相比,对20份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保持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体系于63℃等温扩增30 min即可完成对SVCV、KHV、NNV和VHSV的同时检测,且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鱼类SVCV、KHV、NNV和VHSV等温快速联检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45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膦酸基团改性抗污染聚酰胺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朱健华;刘洒文;鲁国强;陈汇凯;赵彩玲;闭锦叶;汪建明;

    【目的】制备抗污染海水淡化聚酰胺反渗透膜,研究其分离性能及抗污染机理,解决提升膜抗污染性能时常伴随膜通量下降的难题。【方法】利用膜表面残留的酰氯基团作为桥联点,通过氨基膦酸单体与酰氯反应将膦酸基团引入膜表面,制备氨基膦酸改性聚酰胺反渗透膜M-AMP、M-AEP和M-ABP,分析膜表面的亲水性、化学组成、电荷、形貌及膜的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并与空白聚酰胺反渗透膜M_0和商品化膜SW30进行比较。【结果】当4-氨基丁基膦酸(ABP)浓度为0.7 mol/L、反应5 min时改性膜分离性能良好,其渗透通量达46.6 L/(m2·h),NaCl截留率为99.5%。在CaSO4抗结垢测试中,M-ABP-0.7膜渗透通量下降约23.8%,低于M_0(31.8%)和SW30(36.7%)。在牛血清蛋白(BSA)抗污染测试中,M-ABP-0.7膜通量下降16.3%,优于M_0(22.4%)和SW30(25.0%),经去离子水清洗后,其通量恢复率达91.2%,而M_0和SW30分别为83.2%和81.2%。【结论】二次界面反应引入膦酸基团提升了膜表面亲水性和荷电性,使其在保持高渗透通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污染。

    2025年05期 v.45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产高活性壳聚糖酶菌株CJB-H6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

    陶甜甜;焦学;甘萍;俞国豪;崔仟;潘明轩;胡亚东;杨光;

    【目的】筛选产高活性壳聚糖酶的菌株,探究菌株产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及高效制备壳寡糖的工艺条件。【方法】从连云港燕尾港海域的底泥中采用透明圈法和酶活性测定分离并筛选高产壳聚糖酶菌株;利用分级沉淀、层析方法纯化壳聚糖酶,并测定其酶学性质;以壳聚糖水解率及壳寡糖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壳聚糖酶高效制备壳寡糖的条件。【结果与结论】获得一株产高活性壳聚糖酶[活性为(245.22±3.18)U/mL]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CJB-H6菌株;纯化后的壳聚糖酶(Chitosanase from Bacillus sp. CJB-H6,Bpt CSN)分子质量约为34kDa,比活性高达(9 889.33±47.21)U/mg,最适催化温度为55℃,最适pH为6.0;金属离子Ba~(2+)和Mg~(2+)对Bpt CSN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55℃下,Bpt CSN催化60 g/L胶体壳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50 U/mL、乙酸体积分数2.0%、转速100 r/min、酶解2.5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壳寡糖,壳聚糖水解率和壳寡糖得率分别为94.69%±5.38%和91.06%±4.91%,酶解产物主要为壳二糖、壳三糖和壳四糖。

    2025年05期 v.45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EGC和EGCG处理盐渍海蜇皮的脱铝机制和质构变化

    李颖畅;杨莎莎;于阔跃;朱永丽;谢雨欣;

    【目的】降低盐渍海蜇皮中铝含量,改善其质构品质,并探明多酚类物质的脱铝机制。【方法】采用0.1~0.3 mg/mL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分别浸泡盐渍海蜇皮3 h,测定其铝含量、质构以及海蜇胶原蛋白中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并观察其微观结构,分析EGC和EGCG的脱铝机制。【结果】EGC与EGCG能有效降低海蜇中铝含量,EGCG效果更好,与未浸泡的海蜇皮相比,0.2 mg/mL EGCG使盐渍海蜇中铝的质量分数降低50.03%。同时,0.2 mg/mL EGC与EGCG可改善海蜇皮的硬度、咀嚼度,与去离子水处理相比,硬度分别提高27.63%和26.30%、咀嚼度提高29.80%和33.85%。海蜇胶原蛋白符合I型胶原蛋白的紫外特征吸收,光密度值随EGC和EGCG浓度增加而升高,而荧光强度与其相反;EGC和EGCG可提高胶原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β-折叠含量并降低α-螺旋含量;EGC和EGCG通过氢键和疏水的相互作用与胶原蛋白-Al~(3+)复合物结合。EGC和EGCG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使胶原蛋白结构更整齐有序。【结论】EGC和EGCG可通过与胶原蛋白中特定氨基酸作用,改变海蜇胶原蛋白结构,促进铝离子脱除,降低海蜇中铝含量,同时改善海蜇皮质构品质。

    2025年05期 v.45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前言:广东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暨《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专辑

    <正>为记录我校海洋和水产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承,1975年元月,熊大仁等前辈创办《水产与教育》。1980年,随校名变更,刊名改为《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97年又改为《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定名为《广东海洋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在学校历任主管领导、主编、编委会的带领下,以及全体编辑人员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截至2025年7月,学报共出版51卷203期,发表学术论文3443篇。学报不仅记录和展示了我校及国内海洋和水产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见证了我校海洋水产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大批科研、教学和应用人才,有力推动了学校和学科的发展。

    2025年05期 v.4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广东海洋大学简介

    <正>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始于1935年创建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历经发展,原暨南大学水产系、华南工学院湛江分院先后并入,1979年升格为农业部直属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湛江气象学校并入。2005年,学校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我校作为举办校,与阳江市政府等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

    2025年05期 v.45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由广东海洋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洋、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生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水生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象过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2025年05期 v.45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