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琦;李泳霖;程树兴;招春旭;陈光仕;郭有俊;冼华琳;颜云榕;
【目的】厘清海洋牧场间及养殖模式间的水质变化规律,揭示养殖模式对海洋牧场海域水质影响。【方法】对流沙湾和湛江湾海洋牧场贝类吊养区、深水网箱区、鱼排养殖区、牡蛎养殖区进行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利用水质综合评估法,结合Kruskal-Wallis非参数分析比较海洋牧场不同养殖模式间水质参数和水质综合指数(WQI)评估结果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WQI评估结果的主导指标。【结果】4次调查结果显示,除雨季前期,流沙湾海洋牧场pH和溶解氧(DO)浓度呈高于湛江湾的趋势,总无机氮(TIN)浓度、活性磷酸盐(PO_4~(3-))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结果均呈相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WQI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洋牧场水质显著优于湛江湾(P<0.05)。贝类吊养区水质评价结果最优,均为优秀和良好等级;深水网箱和鱼排养殖区水质评价结果次之,良好等级为主导;牡蛎养殖区水质评价结果较差。DO和营养盐浓度差异是造成水质评价结果差异的核心因素(P<0.05)。【结论】不同海洋牧场间水质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受海域自然特征和周边陆域人类活动强度的综合影响。贝类吊养、深水网箱和鱼排养殖等模式养殖区尽管对海域水体造成一定影响,但尚在海水自净能力范围内。牡蛎养殖区水体受上游河流污染注入而水质较差,对区域养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025年05期 v.4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卢世航;黄小双;孔祥洪;陈新军;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优化方法,以提升夜间低照度条件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图像的分类准确性。【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白平衡校正与多尺度Retinex增强技术的夜间图像优化处理方案,并以ResNet50、VGG16和MobileNetV3三种典型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为基础,从分类准确率和F1值等方面综合评估图像增强前后模型性能的变化。【结果】该方法可有效抑制低照度图像的绿色偏色,提升亮度均衡性与细节清晰度;相比原始夜间图像,增强后的夜间图像在三类模型上的准确率平均提升6%~8%,其中ResNet50的准确率由0.86提升至0.92,VGG16从0.84提升至0.92,MobileNetV3从0.82提升至0.87;增强后夜间图像的分类性能趋近于白天良好光照条件下水平。【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图像增强方法在提升夜间渔获图像分类性能方面的有效性,为智能化渔业监测技术在复杂光照场景下的应用拓展了技术路径。
2025年05期 v.45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忠义
;王惠宾
;韩青鹏
;
【目的】评估刺网布放时长与时段数不同组合对刺网渔获物组成的影响,为建立莱州湾刺网调查作业的最佳布放时间模式提供依据,并为近岸渔业资源刺网调查标准化提供支撑。【方法】在莱州湾西北部水域,开展总时长12 h(17:30―5:30),分时长与时段数3种不同组合的刺网调查,统计分析渔获率及物种组成差异。分组为A组,分3个时段每个时段4 h,布放在不同采样区域(4 h×3);B组,连续12 h布放在同一采样区域(12 h×1);C组,分4个时段每个时段3 h,布放在不同采样区域(3 h×4)。【结果】3种模式均能捕获调查水域主要资源种类,但4 h×3能覆盖更多资源种类,各时段间群落种类相似系数范围为0.47~0.70,远高于3 h×4分段模式的0.18~0.53。Friedman非参数检验显示,4 h×3各时段质量与数量渔获率具有时序异质性(F_r=7.97,7.25;P=0.02,0.03),而3 h×4各时段渔获率无统计学差异(F_r=0.17~1.21,P=0.24~0.90),能更真实反映群落结构组成。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4 h×3的质量与数量渔获率都极显著高于12 h×1和3 h×4(P<0.01),说明4 h×3可提高渔获率,缓解捕获累积效应。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群落质量与数量结构均差异极显著(R=1,P<0.01),4 h×3与其他两组的组间整体结构差别大于物种个体层面差异;12 h×1与3 h×4组间差异主要依赖独有物种的贡献,表明4 h×3群落组成更具水域代表性。两种分段模式各自时段间群落质量与数量结构的整体差异显著(R=0.79~0.86,P=0.001~0.030),且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5),时序异质性突出,17:30―21:30和2:30―5:30分别是其时序差异的核心时段。【结论】建议将涵盖昼夜交替时段的4 h×3组合作为基础调查方案,后续应开展多时间梯度长期对比监测,调整建立不同海域最佳布放时长与时段数组合。
2025年05期 v.45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蒙泽;李保生;
【目的】改进季节内尺度可预报信号的模拟空间,明确夏季风降水在季节内尺度的可预报上限。【方法】基于卫星降水数据、CMIP6海气耦合模式和大气环流模式的模式产品,采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系统分析南亚夏季风、南海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季节内降水的可预报期限。【结果与结论】3个夏季风季节内降水的实际可预报期限约为31~32 d,其中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因显著的海气耦合作用而非线性误差演化更长;CMIP6模式模拟的可预报期限普遍低于实际可预报期限,海气耦合模式在南亚、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可预报期限分别为16.0、17.7和19.7 d,而大气环流模式则更低,可预报期限分别为14.0、15.4和17.0 d,表明当前模式的可预报期限存在显著提升空间;进一步的信噪比分析表明,CMIP6的气候模式对季节内降水强度的模拟能力与其可预报性呈正相关。海气耦合过程通过增强降水变率强度,显著提高模式在季节内尺度的可预报性。本研究为理解亚洲季风季节内可预报性提供了新视角,指出深化海气耦合机制研究是改进模式预报技巧的重要方向。
2025年05期 v.4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炎;付东洋;陶邦一;刘贝;栾恬婧;
【目的】针对海洋水色卫星遥感中太阳耀斑干扰导致的水色信息缺失问题,建立适用于南海海域的耀斑校正系数确定方法,以提升耀斑区水色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选取VIIRS影像易受太阳耀斑影响的南海海域,从SS486、CI551和SS671三个基线指数出发,基于临近日期同一区域有耀斑和无耀斑影像数据匹配集,采用基线指数直方图余弦相似度最大化的方法,确定各波段的耀斑校正系数最优值以及均值,分析耀斑校正前后基线指数提取结果。【结果与结论】最优值法和均值法耀斑校正效果良好。均值耀斑校正系数α(443)、α(486)、α(551)、α(671)和α(745)分别为0.75、0.83、0.89、0.95和0.94,可以作为南海海域的VIIRS影像瑞利校正反射率(Rayleigh-corrected reflectance, R_(rc))的耀斑校正系数;最优值法校正效果更佳,但其应用需依赖于邻近日期未受耀斑影响的影像匹配,受到较多限制条件的约束;均值校正方法应用更为便捷,适用性更广泛。
2025年05期 v.45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孙琰;陈滔;刘璐璐;卞晓东;朱道恒;李志强;
【目的】探究裂流对污染物输运行为的影响,讨论其对近岸水体更新、生物响应及人类工程活动的潜在意义。【方法】基于Delft3D中的FLOW与WAVE模块建立数值模型,构建理想化的沙坝-沟槽裂流地形,在典型波浪工况与近岸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模拟裂流系统的水动力响应与污染物输运扩散。引入水体半交换时间指标,定量评估裂流系统对污染物行为特征的影响,并探讨生物行为过程与近岸工程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裂流的形成与波浪条件密切相关,高能浪况下离岸水流更强且结构更清晰,斜向入射波会影响裂流方向但对其强度影响有限;裂流系统的出现不一定增强物质向海输运。在典型特征点,裂流强度增强时水体半交换时间缩短可达10%,与无沙坝地形相比则延长约53%,表明其对污染物的输运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裂流强度与污染物离岸输运及水体混合能力呈正相关,但沙坝结构也导致非主要裂流区水体交换能力降低。
2025年05期 v.4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菲;沈丽平;韩宗元;刘阳;夏秋瑜;王泽富;夏文;刘书成;
【目的】明确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制备鱼油凝胶的工艺条件,解决鱼油因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易氧化酸败的问题。【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10∶0、7∶3、5∶5、3∶7、0∶10)、加热温度(50、55、60、65℃)和时间(10、15、20 min)对鱼油凝胶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的鱼油凝胶具有较好的凝胶特性和抗氧化效能,特别是当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为3∶7时,在60℃加热10~20 min形成的鱼油凝胶,外观均匀光滑,持油率高达100%,硬度与凝胶强度较高,表现为弹性主导的假塑性流体,即储能模量(G′)大于损耗模量(G″),且G′最高,形成细长、密集、稳定的晶体网络结构,有效限制油脂流动。凝胶化过程会轻微促进鱼油初级氧化,但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远低于二级精制鱼油标准限值,其中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的鱼油凝胶(尤其是3∶7组)的过氧化值(0.564 g/kg)和茴香胺值(0.228 7)均显著低于单甘酯或蜂蜡组装的鱼油凝胶(P<0.05),符合一级精制鱼油标准。【结论】通过单甘酯与蜂蜡共组装构建具有高氧化稳定性和应用性能的鱼油凝胶,为鱼油提供有效的物理抗氧化屏障。
2025年05期 v.45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程静安;王迪;于刚;陈胜军;李春生;王悦齐;岑剑伟;吴燕燕;王亚哲;赵永强;
【目的】对比过氧乙酸(PAA)与微酸性电解水(SAEW)处理对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贮藏品质的影响,筛选更优减菌处理方式。【方法】分别使用40 mg/L的PAA与SAEW处理黄鳍金枪鱼鱼片5 min,以无菌去离子水为对照组,测定各组鱼片在冷藏期间菌落总数、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硬度、生物胺、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等指标。【结果】PAA处理能够明显抑制鱼片贮藏期间微生物的生长,使用40 mg/L的PAA处理5 min的鱼片,其初始菌落总数对数值相较于对照组下降0.65,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在贮藏7 d后,PAA处理组pH值为6.72,低于SAEW组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SAEW和PAA组鱼片的TBA值分别为1.92、0.99和0.74,说明PAA可有效减少脂肪氧化。经PAA处理的鱼片生物胺与TVB-N值上升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且其硬度下降最为缓慢。【结论】40 mg/L PAA处理后黄鳍金枪鱼品质劣化速率最慢,优于SAEW处理。
2025年05期 v.4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