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湛江海域浒苔属Enteromorpha种类的形态与显微结构

    赵素芬;刘丽丝;孙会强;黄小玲;何山;

    用比较解剖学方法观察湛江沿海浒苔属(Enteromorpha)海藻的形态结构,并结合统计分析对其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依据藻体分枝的有无、数量及分枝与主枝直径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的浒苔属海藻有6种1个变型,分别为缘管浒苔(E.linza)、肠浒苔(E.intestinalis)、扁浒苔(E.compressa)、浒苔(E.prolifera)、条浒苔(E.clathrata)、曲浒苔(E.flexuosa)和肠浒苔宽叶变型(E.intestinalis f.broadifolium)。藻体长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浒苔、条浒苔、缘管浒苔、肠浒苔、扁浒苔和肠浒苔宽叶变型;细胞呈多角形,藻体的位置不同其细胞大小有所变化,除曲浒苔和条浒苔外,其他4种1个变型浒苔的中部细胞最小;所有种类的细胞均有淀粉核,其中肠浒苔、缘管浒苔和扁浒苔仅1个淀粉核,而其他种出现多个淀粉核,尤其条浒苔和曲浒苔数量最多,可达6个以上。定量描述浒苔属6种1个变型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并发现浒苔属海藻非中空管状的结构特征。

    2013年06期 v.3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9 ]
  • 菊黄东方鲀1龄幼鱼生长特性

    谢永德;施永海;张海明;徐嘉波;

    对600尾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1龄幼鱼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67日龄幼鱼经过127 d的培育后,体长从(3.53±0.73)cm增至(10.33±0.98)cm,日均增长0.054 cm,体长增长率193.14%;体质量从(2.41±1.60)g增至(54.39±13.62)g,日均增重0.413 g,体质量增长率2 135.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44 8 L3.057 0(R2=0.9922),b值接近于3,属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表现为线性相关:l=0.058 5 t+3.781 1(R2=0.9621),体质量(w)与日龄(t)表现为指数相关:w=3.3211 e0.028 6t(R2=0.9363)。

    2013年06期 v.33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马氏珠母贝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志新;梁海鹰;杜晓东;黄荣莲;邓岳文;王庆恒;焦钰;

    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全长2495 bp,开放阅读框(ORF)1734 bp,编码577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约为61.79 ku,理论等电点为5.49。5'非翻译区(5'UTR)长150 bp,3'非翻译区(3'UTR)长611 bp。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马氏珠母贝HSP60基因与与太平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的同源性较高,达到75%。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马氏珠母贝HSP60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mt-HSP60特征序列、C-末端典型的GGM重复基序和一个ATP结合结构域。荧光定量数据分析发现,该基因在闭壳肌、外套膜、血淋巴、肝胰腺、性腺、鳃等6个组织中具有表达,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鳃中次之,而在血液和闭壳肌中仅有少量表达;在脂多糖刺激后,该基因表达水平上调,12 h后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下调,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013年06期 v.33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0 ]
  • 3种柔鱼线粒体基因与核核糖体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

    刘连为;陈新军;许强华;王从军;余为;

    为准确检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与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种间遗传差异,对线粒体16S rRNA、细胞色素b(Cytb)与编码核糖体大亚基的基因(28S rDNA)片段序列进行测定。经比对获得同源片段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44、430、464 bp,其中16S rRNA与28S rDNA基因片段上分别存在3处和47处碱基插入/缺失。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3种柔鱼在3个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组成差异不显著,在线粒体2个基因片段上的A+T含量(16S rRNA:69.90%、72.01%、74.66%;Cytb:63.61%、68.91%、71.65%)均明显高于G+C含量(16S rRNA:30.10%、27.99%、25.34%;Cytb:36.39%、31.09%、28.35%),而在28S rDNA基因片段上的A+T含量(37.16%、36.74%、38.29%)明显低于G+C含量(62.84%、63.26%、61.71%)。3种柔鱼在28S rDNA基因片段上检测到的核苷酸替代率最低,为6.68%,而蛋白质编码基因Cytb核苷酸替代率最高,为20.93%,核苷酸替代均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而且未引起氨基酸替代。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与最大似然法重建的系统树显示,柔鱼与茎柔鱼的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柔鱼与茎柔鱼和阿根廷滑柔鱼的分歧时间分别为653~790万a和765~925万a,种间分化事件发生在中新世至上新世间。

    2013年06期 v.33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饲料中豆粕含量对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张泽钊;周晖;施钢;陈刚;

    配制全鱼粉饲料(以鱼粉为蛋白源)、10%豆粕饲料(用豆粕蛋白10%鱼粉)、20%豆粕饲料(用豆粕蛋白20%鱼粉)等3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投喂体质量21.34±1.54 g的幼鱼24 d,研究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对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各饲料组军曹鱼δ13C逐渐上升,δ15N逐渐下降,虽然δ13C和δ15N变化速度上有差异,但除20%豆粕饲料组肌肉的δ15N外,其他各饲料组肌肉和全鱼在实验结束时均已与饲料达到同位素平衡;军曹鱼肌肉和全鱼的Δ13C和Δ15N值均随饲料中豆粕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加大,Δ13C从4.19‰增加到5.04‰,Δ15N从0.18‰增加到2.20‰;军曹鱼全鱼和肌肉的Δ13C和Δ15N相似,但在同位素值变化速度上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营养级研究(长时间尺度)时,肌肉可以代表军曹鱼的同位素特征,而在进行生理学研究(短时间尺度)时,肌肉的同位素变化则不能代表军曹鱼的同位素变化。

    2013年06期 v.33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1 ]
  • 引进印尼种大珠母贝繁育F1母贝植核育珠研究

    谢绍河;邓岳文;符韶;梁飞龙;杜晓东;林伟财;王钦贵;邱壮炮;方昂松;谭楚勤;

    以印度尼西亚引进大珠母贝亲本繁育的子代F1群体进行植核育珠,育珠贝数量8086只,在海区休养20 d后,统计育珠母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比较3月与4月植核手术育珠贝的育珠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休养期结束后,育珠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分别为97.57%和90.69%;育珠期3个月时(6月17日)育珠贝的成活率为81.22%;4月植核育珠母贝的留核率与成活率明显高于在3月的植核育珠母贝,但两者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2013年06期 v.33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pH值对大菱鲆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王双耀;王鑫;姜志强;蒋洁兰;苗治欧;胡盼;

    研究不同pH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及一般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时间段内,饲料利用率(FCR)总是随环境pH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特定生长率(SGR)及增重率(WGR)随环境pH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在不同时间段,pH 8.3与pH 8.8组的FCR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GR、WGR均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鱼体水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pH 6.3组的脂肪含量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6.8至7.3之间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pH 7.8至8.8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含量在pH 6.3至7.3之间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 7.8至8.8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灰分含量在pH 6.3至7.3之间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 7.8至8.8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水环境pH在6.3~7.3范围内有利于大菱鲆幼鱼的健康生长。

    2013年06期 v.3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 持续高温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消化酶和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刘加慧;杨洪帅;王辉;

    通过人工控温,对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实施34℃持续高温处理,研究持续高温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消化酶和溶菌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溶菌酶活力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进,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菌酶活力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持续高温能一定程度地提高罗非鱼的消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2013年06期 v.3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1 ]
  • 亚硝酸氮对红鳍东方鲀的毒性效应

    汪家鑫;张钊;胡盼;姜志强;王鑫;杨晶晶;王双耀;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亚硝酸盐氮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9.5~9.8 g)的急性毒性及对部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实验中,亚硝酸盐氮对红鳍东方鲀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01.88、190.57、171.09、159.2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5.92 mg/L;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当红鳍东方鲀分别在5.3、10.6,15.9、21.2 mg/L亚硝酸盐氮中暴露4周时,其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升高均被显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亚硝酸盐氮会对鱼体的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

    2013年06期 v.33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盐度对珠母贝幼虫和稚贝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谢仁政;初庆柱;黄海立;梁炫禧;周银环;

    为了解珠母贝早期发育阶段最适存活和生长条件,于2013年5~6月在珍珠贝养殖场进行不同海水盐度对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壳顶期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珠母贝直线铰合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2.85~38.86,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43~41.23,最适盐度为31.10;壳顶期幼虫存活适宜盐度为23.10~39.14,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20.29~40.09,最适盐度为31.10·35.02;稚贝存活适宜盐度为20.64~39.10,最适盐度为27.19~35.02,壳长增长的适宜盐度为19.38~41.30,最适盐度为27.19~31.10。

    2013年06期 v.33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非鱼中孔雀石绿残留量的不确定度

    杨金兰;李刘冬;陈培基;黎智广;黄珂;王强;杨宏亮;

    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非鱼中孔雀石绿残留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从影响不确定度的标准溶液配制us、样品前处理up和仪器测量u仪等3个主要因素,对不确定度各个分量进行计算和合成,得出罗非鱼中孔雀石绿的扩展不确定度U=0.88(k=2)。

    2013年06期 v.33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 徐闻大井码头工程对流沙湾潟湖口门冲淤的影响

    李志强;杜健航;刘长华;张会领;

    潟湖口门是潟湖动力结构体系的主要控制点,口门的变化将影响到潟湖系统的稳定性。为探究流沙湾潟湖口门南侧大井码头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冲淤影响,建立了潮流—波浪—泥沙数学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对口门冲淤及水动力影响较小,基本不会破坏潟湖动力结构体系。

    2013年06期 v.33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两种海浪模式对一次台风浪过程的模拟分析

    张沥;郑崇伟;刘铁军;刘天宁;李靖;

    以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风场为驱动场,分别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3代海浪模式WW3(WAVEWATCH-III)、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对2010年9月发生在东中国海的台风"圆规"所致的台风浪进行数值模拟,就台风浪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两个海浪模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以CCMP风场分别驱动WW3、SWAN海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发生在东中国海的台风浪,风向与波向保持了大体一致,波高与风速的分布特征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2)综合相关系数、偏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来看,两个模式模拟的有效波高(SWH-Significant Wave Height)都具有较高精度,SWAN模拟的SWH略低于观测值,WW3模拟的SWH与观测值更为接近;3)台风浪可给琉球群岛海域带来5 m左右的大浪,台风浪进入东海后,波高、风速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当台风沿西北路径穿越朝鲜半岛时,受到半岛地形的巨大影响,风速和波高都明显降低。

    2013年06期 v.3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全球海域大风频率精细化统计分析

    郑崇伟;

    利用1999年8月-2009年7月高精度、高分辨率的QN(QuikSCAT/NCEP)混合风场,对全球海域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进行统计分析,为航海、防灾减灾、海洋能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全球海域6级以上大风频率具有很大的区域性、季节性差异:1)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大风频率明显高于其余海域,尤其是南印度洋"咆哮西风带"海域出现频率最高,高值中心在60%以上。30°N以内低纬度大范围海域的大风频率整体较低,基本在10%以内,仅在阿拉伯海、琉球群岛——台湾岛——南海大风区一带、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一带存在以东西向椭圆状海域,在20%~40%;2)冬半球的大风频率远大于夏半球,1、4、10月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大风频率明显强于其余海域,7月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大风频率较高,北半球大部分海域在10%以内,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中国海,由于受到强劲西南季风的影响,为北半球的大风频率相对大值区,尤其是阿拉伯海大部分海域在50%以上,大值中心甚至高达90%以上。

    2013年06期 v.3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一种改进的图像视觉显著性检测算法

    徐兵;李振德;

    视觉显著性检测在图像分割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一种新的检测算法,首先将图像划分成不相交的超像素集合,并以其作为结点构建闭环图;然后利用背景先验知识与流形排名方法计算图中结点的显著度,得到视觉显著图;再使用Sigmoid函数对视觉显著图进行非线性校正,抑制背景结点的显著度和增强目标结点的显著度。不同算法的对比实验表明,新算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更易于区分背景区域和目标区域,同时也提高了鲁棒性。

    2013年06期 v.3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研究简报

  • 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厌食症的防治

    梁华芳;欧黄思;吴耀华;

    溞状幼体厌食症是指溞状幼体发育到第2期后,出现摄食突然减少和停食的现象,幼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探讨育苗用水处理方法、抗菌素、有益微生物制剂对防治凡纳滨对虾溞状幼体厌食症的效果。结果表明:1)用次氯酸钠、百碘、溴氯海因对育苗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没有预防溞状幼体厌食症作用,用甲醛处理水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幼体发病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利福平、土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对溞状幼体厌食症防治效果不佳,除利福平外,其他药物组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益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复合活菌制剂EM活菌、虾蟹宝活菌和乐多源活菌对溞状幼体厌食症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乐多源活菌预防效果最好,幼体发病率仅19.8%,比对照组低63.3%,治疗作用仅乐多源活菌较好,可治愈50.0%的发病幼体,其他活菌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溞状幼体厌食症应采取处理水和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相结合方法进行防治。

    2013年06期 v.33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综述

  • 鱼源无乳链球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祝璟琳;杨弘;

    从无乳链球菌的感染与传播途径,引起的病理学变化,致病机制,毒力因子和理化因子的影响等5个方面对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机理作一综述。

    2013年06期 v.33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