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志民;刘志刚;黄文庆;庄汉城;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对北部湾江洪扇贝养殖区的污损生物进行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养殖网笼的污损生物有8门20种,优势种为藤壶、钩虾、苔藓虫,其次是翡翠贻贝、牡蛎、海鞘、大型藻类和水螅。污损生物附着高峰在8、11和12月,1月的附着数量最少;藤壶附着高峰在8、11和12月,附着生物量占污损生物总量的56.0%,是养殖区污损生物防除的重点对象;钩虾附着高峰出现在8、9月,12和2月附着量也较高,其生物量占污损生物总量的18.0%;草苔虫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其生物量占污损生物总量的8.4%。污损生物附着量呈现由表层向底层递减的趋势。
2010年01期 v.3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8 ] - 王辉;强俊;李瑞伟;彭俊;
研究在(27.0±1)℃条件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初始体重为(2.49±0.31)g]短暂饥饿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饥饿3、6、9和12d处理组的特定增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均随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后上升,而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不明显;恢复投喂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饥饿3d组的奥尼罗非鱼幼鱼在恢复生长中具有超补偿能力,饥饿6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能力,饥饿9和12d组幼鱼具有部分补偿能力。奥尼罗非鱼幼鱼短暂饥饿后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增加食欲、提高摄食率实现。
2010年01期 v.30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33 ] - 宋理平;韩勃;冒树泉;王爱英;胡斌;
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3.1%、5.8%、9.4%、11.9%和15.1%的5种等氮饲料,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初始体重为(4.05±0.11)g的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提高,实验用鱼脏体比、肥满度及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着提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从3.1%增加到9.4%,厚唇弱棘鯻的饲料效率呈升高趋势,相对增重率值由76.42%±5.88%升至102.09%±5.31%;而当饲料脂肪水平从9.4%提高至15.1%,饲料效率呈降低趋势(P<0.05),相对增重率值降为70.54%±2.06%。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厚唇弱棘鯻肝体比、肌肉粗脂肪含量、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超过9.4%可导致厚唇弱棘鯻生长和饲料利用下降,对其形体特征、肌肉粗脂肪含量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2010年01期 v.3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33 ] - 黄建盛;陈刚;张健东;施钢;汤保贵;周晖;潘传豪;
水温28±1℃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摄食水平1%、2%、3%、4%、5%(每日投喂量占初始实验鱼湿重的质量百分比)及饱食对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摄食率随着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摄食水平达4%时干重特定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湿重、蛋白质和能量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值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干重、蛋白质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2%时干重、蛋白质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量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长能分配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代谢能、排粪能及排泄能分配率的变化则相反。建立了6种摄食水平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
2010年01期 v.30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2 ] - 刘永;焦宗垚;张春芳;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5℃时滤水率最小,30℃时最大;大、小规格大珠母贝个体滤水率最大值分别为1.045L/h和0.838L/h,最小值分别为0.126L/h和0.102L/h;相同水温条件下,大规格组的个体滤水率大于小规格组,大规格组的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小于小规格组。温度和个体大小对大珠母贝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
2010年01期 v.3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7 ] - 张孝敏;陈柳红;郑润凯;张绮玲;林红英;陈进军;
制备飞机草95%(φ)乙醇提取物冻干粉,以200、500、800mg/L3种用量对斑马鱼进行水浴染毒,21d后取斑马鱼的心和脑制作病理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提取物冻干粉导致斑马鱼心肌细胞溶解,萎缩,严重时坏死,脑组织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血栓形成和各细胞层结构变化,随着提取物冻干粉含量的增大,斑马鱼心、脑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更加明显。乙醇提取物的冻干粉对斑马鱼的心、脑具有较大的毒性作用。
2010年01期 v.30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5 ] - 董在杰;梁政远;明俊超;徐跑;张守领;何杰;张平;谢庄;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和回归分析,研究体重与体维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体重与体长、身长、全长、体高、体厚等形态特征性状的相关性均高于0.85,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方程lnW=a+b1lnLS+b2lnDB和lnW=a+b1lnLC+b2lnDB对于全体数据的拟合度分别为0.958和0.955,拟合度较高,且在实际检验中效果较好,超过88%的个体误差范围在5.0%之内,可有效反映出不同体维性状对鱼类体重的影响。
2010年01期 v.30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1 ] - 黄洪贵;胡振禧;黄种持;吴妹英;黄柳婷;
研究不同温度下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胚胎与仔鱼发育。结果表明,26℃时,匙吻鲟胚胎发育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在15~24℃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与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2℃,最佳温度为20℃,生物学零度为12.30℃。卵黄囊期仔鱼历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6~22℃范围内,温度对卵黄囊期仔鱼生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22~24℃影响不显著(P<0.05)。在22~26℃范围内,仔鱼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成活率低,且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16~20℃(P<0.01)。匙吻鲟仔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0℃,温度过高是造成仔鱼畸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年01期 v.3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3 ] - 申玉春;齐明;朱春华;吴灶和;黄翔鹄;
利用稳定同位素碳比率δ13C作为天然示踪物,对高位养殖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提供的能源物质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比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体的δ13C值受食物δ13C值的影响,由于其摄食饵料的δ13C值逐渐减小,虾体的δ13C值也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最后人工饲料的δ13C值,试验虾体的δ13C值由养殖开始时的-19.52‰±0.09‰变为实验结束时的-21.74‰±0.17‰;对虾的食性在10d左右时发生转变,34d左右时人工饲料和浮游动物对虾体的能量贡献基本相同,养殖结束时对虾生长能量的97.29%±0.98%来源于人工饲料。
2010年01期 v.3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4 ] - 黄海立;符韶;邓陈茂;刘志刚;
以室内育苗池或玻璃缸养殖方式,研究了不同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育密度为0.8、1.2只/mL,直线铰合期时间分别为7.00、7.40d,日均生长为5.16、4.87μm,壳顶期时间分别为10.76d和10.77d,眼点期密度为0.58只·mL-1和0.60只·mL-1,差异不显著;日换水量分别为40%、60%、80%,直线铰合期时间、壳顶期时间、日均生长及眼点期密度差异不显著,日换水量40%能满足幼虫的生长和存活;壳顶初期进行倒池培育,能促进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其存活率。
2010年01期 v.3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6 ] - 谢绍河;
在33.3hm2的育珠水体中,选择2龄三角帆蚌作手术贝,采用外套膜错位排列的方法,每只母蚌植入直径6~7mm珠核10粒进行育珠试验。结果表明,经2~3a的育珠,育珠蚌成活率75%,留核率45%~75%,优质珠率40%,经济效益是普通无核珍珠的3倍以上,并且收珠后的育珠蚌可以再次植核育珠。1991-2001年,试验结果以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建立的养殖基地在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等地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广面积2000hm2,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0年01期 v.3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06 ] - 夏立群;梁海鹰;江韶英;张尧清;
将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ORF162的开放式阅读框插入pET-32a表达载体T7启动子控制下的6-His·Tag编码基因上游,构建SGIVORF162原核表达质粒pET-ORF162。表达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SGIV ORF162融合蛋白。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后,确定在0.7mmol/LIPTG、16℃条件下诱导14h时可溶性SGIV ORF162重组蛋白占重组蛋白总量的95%。经镍琼脂糖凝胶纯化,获得纯度为90%以上的SGIV ORF162蛋白。用纯化的SGIV ORF162蛋白免疫小鼠,获得高效特异的SGIV ORF162多克隆抗体。
2010年01期 v.30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6 ] - 陈峰;陈新军;钱卫国;刘必林;田思泉;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些年来其产量一直处在稳定的水平。然而,2009年8~10月旺汛期间在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38°E~46°E)柔鱼产量出现大幅度下降,其日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为此,根据2007~2009年8~10月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数据,以及产卵场表层水温,探讨2009年柔鱼产量下降及渔场变动的原因。研究表明,其产量出现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个:(1)柔鱼产卵场(20°N~30°N,130°E~170°E)黑潮大弯曲的发生,使得21℃等温线向南偏移,使得柔鱼资源补充量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渔汛期间柔鱼产量的下降;(2)旺汛期间(8~9月)传统作业渔场(42°N~46°N,150°E~165°E)的100m水层有一个明显冷水南下,分布位置为154°E~156°E,将传统作业渔场(150E~165°E)一分为二,向南的前锋(水温低于5℃)到达42°N,明显不同于正常年份,使得作业渔场的范围明显缩小,不适合柔鱼的集群,导致产量出现大幅下降。
2010年01期 v.30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82 ] - 朱国萍;曹文红;章超桦;吉宏武;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湛江几种养殖对虾和海捕天然对虾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虾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均衡;综合排名依次为野生斑节对虾、野生凡纳滨对虾、养殖斑节对虾、养殖凡纳滨对虾,两种野生对虾的综合排名均高于养殖对虾;野生斑节对虾综合得分为1.6708,微量元素含量最均衡,营养价值最高,养殖凡纳滨对虾营养价值最低,综合得分为-1.20943。
2010年01期 v.30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4 ] - 李灿苹;李敏锋;刘学伟;赵桂艳;
以实际水合物存在的美国布莱克海台地震数据为例,利用地震剖面中四个层位(海底层、水合物顶层,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地震数据,通过相干技术研究了四个层位地震波同相轴的连续性。结果表明:在同一层位中,随着时窗宽度的增大,所有时窗相干值的均值都逐渐减小;在相同时窗宽度下,相干程度最好的为海底层,其次为水合物层、水合物顶层及游离气层。由此,通过对比各层位的相干值,可以指示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这为水合物识别及其开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10年01期 v.3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5 ] - 童军杰;谢爱霞;岑继文;
以FLUENT6.1软件为工具,利用湍流k-ε模型,求解二维稳态可压缩N-S方程,模拟了微喷管内的超音速流动,分析了喷管喉部结构不对称对喷管流场与喷管出口推力的影响。这种喉部结构不对称由于喉部上下顶点在x方向上偏离一定距离所造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喷管喉部上下顶点在流体流动方向的不对称,将导致喷管内部流体流场不平衡性,诱导喷管内部产生康达效应,使得喷管出口的x方向推力减小,y方向产生了多余的推力。
2010年01期 v.30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