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五种鲤科鱼类生长激素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于辉;李华;颜其贵;林涛;冯婷;冯迎春;

    通过RT-PCR方法,以草鱼、鳙鱼、鲫鱼、鲤鱼、齐口裂腹鱼等5种鲤科重要经济鱼类的垂体总RNA为模板扩增出其生长激素(fish growth hormone,fGH)的完整ORF序列,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命名为pMD-1(草鱼)、pMD-2(鳙鱼)、pMD-3(鲫鱼)、pMD-4(鲤鱼)、pMD-5(齐口裂腹鱼)。测序结果显示,ORF序列其长度均为633 bp。序列分析表明,所有ORF序列均以ATG为起始密码,以TAG为终止密码,编码210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生长激素前体由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同源性分析表明,草鱼、鳙鱼、鲤鱼、鲫鱼和齐口裂腹鱼的fGH同源性在93.3%~99.5%之间。

    2008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6 ]
  • 星洲银罗非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

    刘楚吾;李路;林晓坤;刘丽;

    克隆并测定了星洲银罗非鱼(Oreochromis sp.)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的全序列,得到全长1 141bp的序列用于分析,用MEGA4.0分析软件与GenBank中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序列比较,显示星洲银罗非鱼与其他鱼类的cyt b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同源度介于83%~93%间;根据星洲银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等12种鱼类的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初步确定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星洲银罗非鱼的父母本。

    2008年04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3 ]
  • 罗非鱼4个选育群体遗传结构SSR分析

    蒋家金;李瑞伟;叶富良;

    采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吉富品系罗非鱼的两个家系(GF1和GF2)以及奥利亚罗非鱼(Fo)和奥本尼罗罗非鱼(Fn)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扩增后等位基因数为3~8个,随引物不同而异,14对引物共扩增60个等位基因,扩增片断大小在102~267 bp之间。微卫星分析表明,奥本尼罗罗非鱼(Fn)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764 3)和平均期望杂合度(0.519 6)均最高,吉富尼罗罗非鱼(GF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19 5)最高;吉富尼罗罗非鱼(GF2)平均观测杂合度(0.614 2),奥利亚罗非鱼(Fo)的平均期望观测度(0.446 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359 2)最低;因此,吉富鱼(GF1)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奥利亚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奥利亚(Fo)和尼罗(Fn)(0.463 4和0.478 9)明显高于吉富的两家系(0.234 1和0.250 0)。Fo与GF2间遗传距离(0.477 0)最大;而GF1和GF2间的遗传距离(0.302 7)最小,遗传相似系数(0.607 3)最大,可推断新一代吉富罗非鱼与本地选育群体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更具杂种优势。

    2008年04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48 ]
  • 褐菖鲉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

    董宏标;陈刚;张明辉;张健东;周晖;汤保贵;黄建盛;施刚;姜玲;

    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法对湛江海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心、肝、肾、性腺、肌肉、鳃、眼、脑等8种组织的12种同工酶(ADH、a-AMY、CAT、EST、GDH、LDH、MDH、ME、POD、PPO、SDH、SO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同工酶均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经筛选,对肝脏和眼的8种同工酶(ADH、EST、LDH、MDH、ME、POD、SDH、SOD)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共记录了18个基因位点,其中呈多态性的基因位点有5个(Adh-1、Est-2、m-Pod-1、s-Pod-1、s-Sod-1),多态位点比例(P)为27.7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238 8,平均观测杂合度(Ho)值为0.1401。

    2008年04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2 ]
  • 主效基因位点的相对选择效率

    王辉;刘志刚;陈瑶生;

    利用单个已识别主效基因位点加微效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在二性状育种目标下探讨基因型选择[Direct Sel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DSQ]的相对选择效率(Relative Selection Efficiency,RSE),并考察主效基因方差贡献、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对RSE的影响,以期找出控制RSE实际应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已识别主效QTL位点在育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主效基因位点的信息合理纳入选择方案,即可从选择方案中主效基因位点的应用中获得较大益处;从RSE来看,DSQ可带来额外程度不同的选择进展;几个因素对RSE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使RSE增长或降低模式彼此不同;主效基因位点的加性遗传方差比例、遗传力和遗传相关对RSE均有较大影响。

    2008年04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4 ]
  • 马氏珠母贝选系F2早期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估计

    邓岳文;符韶;杜晓东;王庆恒;

    对马氏珠母贝基础群体进行持续选择建立选系F2,比较了选系F2与对照群体早期生长差别,并估计了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在第8、14、21和35天,选系F2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群体(P<0.05)。在第8、14、21和35天,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63~0.89和0.36~0.51。本研究表明利用群体选择可以明显改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的生长性状。

    2008年04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327 ]
  • 马氏珠母贝壳长生长模型研究

    符世伟;刘志刚;王辉;杜晓东;

    以Cp统计量作为确定马氏珠母贝壳长最优生长模型的准则,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各生长参数,用Brody、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Richards 5个生长模型对马氏珠母贝壳长的生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生长的第一年中,壳长生长过程遵循Brody生长模型,其壳长生长极限值为56.572 mm(43.807~69.337,95%置信区间)。

    2008年04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58 ]
  •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张海发;王云新;刘付永忠;黄国光;欧冲辉;黄培卫;梁伟峰;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鱼搭配进行催产实验,亲鱼未出现发情和追尾现象,虽能产卵但均未受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对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将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鞍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5 h 4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

    2008年04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49 ]
  • 苏氏圆腹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申玉春;黄木珍;苏秋生;

    观察两批苏氏圆腹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并记录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时间。结果表明:苏氏圆腹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富有光泽,卵黄分布均匀,相对密度略大于水,卵径0.93~1.11 mm,平均0.98±0.19 mm。受精卵吸水后呈微黏性,属黏性卵,卵膜略膨胀,卵径0.99~1.15 mm,平均1.08±0.27 mm。苏氏圆腹胚胎发育属于盘状卵裂,与其他淡水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出膜期和初孵仔鱼。在水温26±1℃的条件下,苏氏圆腹胚胎孵化历时24 h 45 min,总积温640.90 h.℃。初孵仔鱼体全长3.20~3.60 mm。

    2008年04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7 ]
  • 波纹龙虾胚胎的离体培养及发育观察

    刘慧玲;李长玲;黄翔鹄;刘楚吾;

    对波纹龙虾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进行离体培养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初始培育的离体胚胎愈接近孵化期,其孵化率愈高(最高达80.0%);波纹龙虾胚胎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中眼色素形成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心跳期、破膜前期和出膜期;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颜色变化:橙红→深橙红→砖红→灰白→接近透明。

    2008年04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77 ]
  • 卵形鲳鲹结节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黄郁葱;简纪常;吴灶和;鲁义善;余坦健;

    从湛江港、阳江闸坡海水网箱养殖的患结节病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中分离一株细菌,回归感染结果证明该菌是引起卵形鲳鲹结节病的病原,对卵形鲳鲹半致死浓度为45 g-1。该菌株呈革兰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素、黄嘌呤、酪氨酸、淀粉、明胶,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其16S rDNA序列作Blast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且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综合患病鱼的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的结果,该菌被鉴定为鰤鱼诺卡氏菌(N.seriolea)。

    2008年04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29 ]
  • 复方新诺明在罗氏沼虾中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

    郑宗林;刘鸿艳;黄辉;杨先乐;周兴华;

    研究了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甲氧苄氨嘧啶(SMZ)0 60 mg/kg]、口灌给药[磺胺甲基异噁唑(SMZ)100 mg/kg]和复方口灌给药(SMZ 100 mg/kg和TMP 20 mg/kg)三种给药方式下,SMZ和TMP在罗氏沼虾中的代谢动力学,分析了SMZ和TMP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MZ以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后的血淋巴中,药物经时浓度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房室模型,而SMZ&TMP口灌给药后却不能用房室模型拟合。肌注给药后,SMZ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4.92 h,单方和复方口灌给药后SMZ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0.70和47.197 h。复方口灌给药后TMP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8.77 h,TMP对SMZ的药代动力学并无显著影响。口灌给药后,SMZ和TMP在肝胰腺中的药物浓度高于同时间肌肉中的药物浓度,但肌肉和肝胰腺中的SMZ消除速度基本一致。

    2008年04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1 ]
  • 一种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红笛鲷网箱养殖中的应用

    陆志款;简纪常;吴灶和;鲁义善;汤菊芬;

    将黄芪、当归、甘草和山楂等粉碎后按一定比例配伍制成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后,按质量分数0.5%、1.0%、1.5%和2.0%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红笛鲷(体重234.95±19.26 g,体长24.76±1.42 cm)56 d,研究复合中草药制剂对红笛鲷生长、成活、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添加本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能够显著促进红笛鲷的生长,增强其血清中的抗菌活力和溶菌酶活力,提高红笛鲷成活率及其对溶藻弧菌的免疫保护率,其中以添加1.5%(质量分数)和连续饲喂28 d效果为最佳(P<0.01)。

    2008年04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74 ]
  • 四种理化因子对双齿许水蚤卵子孵化率的影响

    罗晓霞;黄翔鹄;黄子华;

    研究了温度、盐度、pH、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对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n)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其最适温度为30℃,孵化率达82.7%;盐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孵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盐度5~40的范围内均能正常孵化;pH对双齿许水蚤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其适宜pH为6.5~8.5,孵化率达83.0%;光照强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在照度为100 lx时其孵化率为69.1%,在1 000 lx时孵化率大幅度降低至8.8%,在4 000 lx以上时,其不能孵化甚至出现死亡。

    2008年04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3 ]
  • 对虾育苗用水综合处理技术

    胡贤德;吴琴瑟;梁华芳;吴耀华;苏强华;宋山娜;陈堪和;

    用物理、化学、生物和药物等方法综合系统地处理对虾育苗用水:1)澄清海水,用10~20 mg/L生石灰调节酸碱度;2)在沉淀海水中泼洒沸石粉30~50 mg/L,去除或降低总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3)用15~23 mL/m3甲醛消毒海水,杀除海水病原体;4)用棉花、过滤袋双层过滤,减少微细悬浮物及有害生物;5)育苗池投放水质改良剂及有益微生物制剂,维持稳定良好的水质,确保幼体正常生长。结果:对虾出苗率提高30%~100%。

    2008年04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9 ]
  • 台风对中国东南海域叶绿素a浓度影响的遥感研究

    付东洋;丁又专;刘大召;潘德炉;

    通过对台风过境前后近一个月的MODIS卫星3A级叶绿素a浓度及海表温度数据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海表温度,海表叶绿素a浓度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中海表温度平均下降2~3℃,最高下降近10℃;同时叶绿素a浓度在湛江、阳江海域升高约1.43倍,在东海海域平均升高2.44倍,最高可达9.75倍,并且叶绿素a浓度增长有一个约3~5 d的延迟效应。由此可见,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台风对海洋叶绿素a浓度、海表表温度等环境参数的变化有应用前景。

    2008年04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4 ]
  • 改性水玻璃砂CO2硬化工艺性能的研究

    许进;

    研究了改性水玻璃砂的基本工艺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粘结剂加入量条件下,用不同原砂所得到的型砂抗压强度大小顺序为大林砂>都昌砂>新会砂>岳阳砂;改性水玻璃18#的表面安定性最好,粘结剂加入量增多,表面安定性改善,吹气时间延长,表面安定性恶化;改性水玻璃的抗吸湿性比普通水玻璃好,尤其是改性水玻璃18#的抗吸湿性比普通水玻璃高出一倍以上,随着吹气时间的延长,抗吸湿性提高;改性水玻璃18#、A1和B2的可使用时间均满足生产要求;改性水玻璃B2的发气量最大,18#、A1的发气量略小于普通水玻璃。

    2008年04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0 ]
  • 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性的数值模拟

    李军;吴学红;徐青;凌长明;张正国;

    提出一种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选择Re范围在1 000到5 000时与平板开缝翅片的模拟相比较。结果表明,在Re小于2 752时,平板开缝比波纹开缝的换热效果好,而Re大于2 752时,波纹开缝比平板开缝换热效果更好,并且波纹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的流动阻力小于平板开缝,因此,Re大于2 752时波纹开缝比平板开缝综合效果更好。

    2008年04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54 ]
  • 基于MATLAB的CDMA通信系统仿真

    张培珍;张剑兰;

    利用MATLAB平台的SIMULINK可视化仿真功能,完整地实现了CDMA无线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和分析;介绍了CDMA的主要环节(包括扩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调制技术、信道等)的参数设置。

    2008年04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2377 ] |[网刊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31 ]

研究简报

  • 3-甲基胆蒽对斑马鱼组织病理效应的初步研究

    杨蓉;聂芳红;孔庆波;谢英明;林红英;陈进军;

    分别用25、50、100、200和400μg/L的3-甲基胆蒽(3-MC)对斑马鱼进行水浴染毒,于第7天和第14天采集各染毒组和对照组活鱼的肝、鳃、心、肠和肾,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一定剂量的3-MC能导致肝细胞变性,胞浆内出现脂肪滴,严重时肝细胞坏死解体,界限模糊;心肌细胞萎缩坏死;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不整齐,有的脱落;鳃丝结构异常,鳃小片表面粗糙,上皮细胞不完整;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界限不清,管腔内均质红染。供试斑马鱼的病理组织变化与3-MC的作用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008年04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5 ]
  • 无菌人工养殖海水中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与宿主的消长动态

    柏仕杰;邱德全;贺美;

    在3组一定浓度的副溶血弧菌菌液中分别加入3种浓度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第12天各实验组再次分别加入一定浓度的副溶血弧菌或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比较各组水体中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及其宿主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可使宿主下降至一定浓度并与之保持动态平衡关系,实验组1、2、3中副溶血弧菌浓度从2.43×106 mL-1分别下降至6.2×104、9.2×104、7.46×105 mL-1,并以此浓度范围维持下去。高浓度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与其宿主之间平衡关系的稳定性较好,再次加入副溶血弧菌,高、中浓度组分别在1 d和4 d后副溶血弧菌下降至平衡时的数量级浓度,并持续下去。低浓度组副溶血弧菌组有所上升,并持续下去。再次加入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副溶血弧菌浓度影响较小(P>0.05)。

    2008年04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8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其中第1、第3、第4、第6期为自然科学,第2、第5期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水产增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贮运与综合利用,

    2008年04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