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瑞东;孙宗红;刘志刚;
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养殖群体存在壳色变异,为了解湛江市沿海地区皱肋文蛤多态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对其不同养殖群体壳色和生长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0个不同的皱肋文蛤养殖群体共10 247个个体中,存在白色和红褐色2种壳色表型,白壳色、红褐壳色比率各占(91.15±1.83)%、(8.85±1.83)%;红褐壳色和白壳色个体之间在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壳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等几个数量性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红褐壳色群体壳长、壳高及体质量变异系数要显著大于白壳色群体(P<0.05),红褐壳色遗传多样性更高;大部分红壳色群体峰度值及偏度值大于白壳色,其大个体性状值离均值大于白壳色,与群体之间的分化更明显,对这些群体的红壳色大个体进行选育比白壳色将更有效;构建选育基础群体时,对变异系数大、峰度值高、偏度值大的群体应予以更多关注。
2015年01期 v.3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6 ] - 付友;高谦;文春根;吴平;刘德立;
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和RACE-PCR技术,克隆得到可能的鲤(Cyprinus carpio)两面神激酶2(JAK2)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包括3 378 bp的开放阅读框,732 bp的5'-非编码区,529 bp的3'-非编码区,总长度达4 639bp。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 125个氨基酸,推测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129.33 ku和6.99。同源性分析显示,克隆的鲤鱼基因与斑马鱼(Danio rerio)JAK2同源性最高,其氨基酸序列同一性和相似度分别达89%和95%。结构域预测表明,所编码氨基酸序列包含FERM、SH2及两个酪氨酸激酶结构域,这4个结构域也保守地存在于其他脊椎动物的JAK分子中。高级结构预测显示,鲤JAK2主要包括α-螺旋(α-helix)、β-折叠(β-sheet)和连接环(loop)等3类结构元件。脊椎动物JAK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JAK1、JAK2、JAK3和TYK2等4类JAK分子分别聚类,鲤JAK2处于JAK2支系中,与所有其他的鱼类JAK2聚为一大支,并与两栖类和哺乳类组成的另一大支构成姊妹群,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基因,为直系同源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鲤JAK2在皮肤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肠、血液和脑,而在肌肉、鳃、头肾、心、肝、脾中表达量较低;鲤JAK3在脾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均很低,甚至未检出。
2015年01期 v.35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8 ] - 黄郁葱;鲁义善;简纪常;吴灶和;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4,IRAK-4)是一种参与机体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分子。采用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PCR)的方法从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头肾中克隆IRAK-4基因的c DNA全序列(登录号:KF279357)。该序列全长2 015 bp,包含5′非编码区(5′UTR)205 bp,3′非编码区(3′UTR)421 bp,开放阅读框(ORF)1 389 bp,编码462个氨基酸。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蛋白分子质量为52.0 ku,理论等电点为5.19。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红笛鲷IRKA-4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为54.2%~85.7%。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红笛鲷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聚为一支,两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红笛鲷基因的组织表达差异,红笛鲷IRKA-4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皮肤、肝脏和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胸腺、鳃、心脏、肠、肌肉和脾脏,在头肾、后肾和脑的表达量最低。
2015年01期 v.35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5 ] - 陈丽;申欣;孟学平;王兴强;杨玉钗;
基于nad2-cox1核苷酸序列分析了皱纹盘鲍和九孔鲍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基于cox1分析了鲍属19种鲍的系统发育关系。共获得625 bp的DNA片段,33个片段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皱纹盘鲍2个群体26个个体15种单倍型,九孔鲍7个个体2种单倍型。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厦门群体有6种交叉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与九孔鲍之间无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002~0.015,九孔鲍个体间D值为0.003,两种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300~0.320。鲍属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与日本鲍、盘鲍聚为一支(D值为0.000~0.004),而后与大鲍聚在一起(支持率为100﹪)(D值为0.018),九孔鲍、细纹九孔鲍、杂色鲍聚为一支(D值为0)。九孔鲍与马蹄螺科的Diloma bicanaliculata聚为一支,白鲍、黑鲍、红鲍、北国鲍、堪察加鲍聚为一支(支持率87﹪)。
2015年01期 v.35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5 ] - 王斌;栗志民;刘志刚;刘付少梅;冯小龙;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2015年01期 v.35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李国聪;陈刚;黄建盛;张健东;周晖;施纲;潘传豪;汤保贵;王忠良;
龙虎斑幼鱼在运输、转池、过筛等过程中存在应激严重、怕人畏光、食欲低下、抗逆力差、成活率低等问题。以体长5.64±0.16cm、体质量4.99±0.46 g的龙虎斑幼鱼为实验对象,于室内自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幼鱼在0、50、100、200、400、800、1 600、3 200 lx等8种照度下的日常行为及摄食状况,实验周期30 d。结果表明:0、50 lx照度组的幼鱼可快速(1 d)适应环境,状态自由,摄食积极;1 600、3 200 lx照度组适应性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于低水层高密度集群;其余各照度组在10 d后达到完全适应状态。摄食水层随着照度的降低而升高,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0 lx>50 lx>100 lx>200 lx>400 lx>800 lx>1 600 lx>3 200 lx,且15 d前0、50 lx组的摄食水层高于1 600、3 200 lx照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摄食水平0~800 lx照度组普遍优于1 600、3 200 lx照度组,且10 d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5年01期 v.35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9 ] - 孙宗红;麦惠欣;刘志刚;谢恩义;
为探究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rgerrimum)幼孢子体对温度的适应性,在照度为10 000 lx,光照周期为12L:12D,温度分别为11.0、16.0、21.0、26.0、31.0、36.0℃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对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生长、光合色素含量、SOD活力和CA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孢子体在16.0~26.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为21.0℃时生长最快;温度为11.0℃时生长缓慢,温度为31.0和36.0℃时幼孢子体的生长因温度过高有溃烂现象。在本实验条件下,全缘马尾藻幼孢子体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0~26.0℃,最适温度为21.0℃。
2015年01期 v.35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8 ] - 许铭本;赖俊翔;张荣灿;董德信;姜发军;
调查北仑河口北岸竹山岛沿岸3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18种,多毛类12种,其他类4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长腕和尚蟹(Mictyris longicarpus)、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is)和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penicillatus)。平均生物量为155.0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3.8 ind/m2。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7,种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8,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3.53。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条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均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扰动。Ⅰ~Ⅲ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值)分别为2.61、0.16和-17.08。该海域的潮间带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
2015年01期 v.3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2 ] - 贺艳艳;李琴;张瑜斌;
采用丙酮萃取分光光度法、荧光显微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分别研究湖光岩玛珥湖5个站位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细菌生物量、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浮游植物生物量(以碳C计)和浮游细菌生物量(以C计)、可培养细菌数量周年波动范围分别为84.17~243.64 mg/m3、20.53~43.60 mg/m3、0.10×103~3.63×103 m L-1。三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呈规律性同步增减,峰值均出现在3月份,且在5个采样站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均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性氮和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三者与多数调查的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可能是调控细菌周年变化潜在的主导因素。
2015年01期 v.3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张国维;黄翔鹄;李长玲;曾园园;
2013年1~12月对湖光岩玛珥湖水体的叶绿素a和水质因子进行周年的逐月监测,探讨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应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对该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湖光岩玛珥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8~4.22μg·L-1。氮磷比年均值为20.9,磷为营养限制因子,氮、磷共同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主动因子与叶绿素a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小关系为:r(NH4+-N)>r(DO)>r(NO2--N)>r(TP)>r(TN)>r(NO3--N),其中NH4+-N与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NH4+-N)=0.907,NH4+-N为调控该湖泊浮游植物生长最关键的水质因子。水体TSI值的全年变化范围为34.6~48.0,其中1、2、3月的TSI<37,属贫营养型;而其他月份为38<TSI<53,属中营养型;从全年分布来看,湖光岩玛珥湖属贫-中营养型。
2015年01期 v.3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3 ] - 孟亚飞;陈法锦;肖波;曾珍;
利用2010年湛江湾区域的自然条件、人口、农业、工业、环保等基本统计数据和相关参数对该区域氮的收支进行估算,分析其产生原因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湛江湾区域氮的输入总量为53 718.55 t,各氮源按输入量大小排序为化肥氮、人畜排泄物氮、大气沉降氮、农田自身固氮、作物残体氮、农田共生固氮和工业废水氮;区域氮输出量为44 536.75 t,其中34.12%由水体输送到湛江湾,33.53%通过反硝化和17.13%经挥发进入大气,作物收获氮带走了剩余的15.22%;盈余氮量9 181.80 t储存于区域内。湛江湾区域氮负荷为249.99kg·hm-2·a-1,陆地氮通量为200.11 kg·hm-2·a-1,远高于北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仅稍低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2015年01期 v.3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9 ] - 张仲;徐峰;刘黎平;
利用WRF3.5模式对2013年5月15-17日发生在广东的大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大暴雨强降水时段中尺度系统的动力机制、热力条件及演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WRF3.5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大暴雨过程的强降水中心、降水强度及雨带分布的变化趋势。稳定的"两槽一脊"形势是大暴雨发生的有利背景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有利配置及其耦合产生次级环流,同时地形对迎风坡的西南气流有阻滞和抬升,是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爆发的南海夏季风输送的充沛水汽在强垂直运动和弱冷空气作用下释放的大量能量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热力条件。中高层弱冷空气在次级环流的作用下向低层侵入,与上升的暖湿空气相互作用,促使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的释放和发展,是大暴雨的触发机制。
2015年01期 v.35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3 ] - 李一峰;吴振陆;樊海红;
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容式液位传感器,主要由单片机系统、555定时器、液晶显示屏组成。单片机作为主要控制的部分,控制系统所有的部分,接收555定时器方波信号并读取出其频率,将频率转换成液位高度,显示到LCD1602液晶显示屏幕上,软件计算液位高度,减小了电容与频率转换的线性误差,最终实现算法的设计。
2015年01期 v.3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5 ] - 黄珍艺;
纳米催化电解技术是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的新型处理技术。通过分析纳米催化电解技术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结合在厦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尾水消毒和污泥减量处理中应用的典型工程案例,阐述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5年01期 v.35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