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中国多丝藻科Myrionemataceae(Phaeophyta)3个新记录属和9个新记录种

    栾日孝;丁兰平;黄冰心;政晓英;

    已知多丝藻科(索藻目,褐藻门)约有50种,我国仅仅报道2种。记述多丝科的美丝藻属Compsonema、小孢藻属Microsponigum和原水云属Protectocarpus等3个中国新记录属,以及球状美丝藻Compsonema coniferum、多线美丝藻C.myrionematoides、匍匐美丝藻C.serpens、放射百丝藻Hecatonema diffusum、繁育百丝藻H.distromatica、初级百丝藻H.primarium、球形小孢藻Microspongium globosum、考氏多丝藻Myrionema corunnae、原水云Protectocarpus speciosus等9种中国新记录种。研究的标本采集于中国海区,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2011年06期 v.3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1 ]
  •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鱼幼鱼血细胞发生的影响

    王赛;陈刚;张健东;纪多亮;吴灶和;周晖;

    以全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源(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置3个实验组,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人工培育的褐点石斑鱼幼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点石斑鱼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3.30%±4.66%)、血栓细胞(35.69%±3.85%)、嗜中性粒细胞(10.34%±3.14%)、单核细胞(0.28%±0.36%)、浆细胞(0.24%±0.34%)和嗜酸性粒细胞(0.15%±0.27%)组成;组织印迹片中,未成熟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印迹片中出现,未成熟的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脾脏印迹片中出现,血栓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数量最多,推断褐点石斑鱼幼鱼主要的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脾脏;在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在头肾印迹片中还观察到巨大原红细胞。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都表明,投喂5种蛋白源不同的配合饲料,未对褐点石斑鱼4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情况造成显著影响。

    2011年06期 v.31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9 ]
  • 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邓思平;李嘉颖;张婉玲;宋春杰;李广丽;朱春华;吴天利;

    以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2 887 bp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组序列,该MSTN序列具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包括101 bp的5′-UTR、385bp的外显子1、354 bp的内含子1、370 bp的外显子2、761 bp的内含子2、381 bp的外显子3和1 932 bp的3′-UTR。整个开放阅读框编码了378个氨基酸,前面的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具有9个保守的半胱氨基酸及一个RVRR的蛋白酶解加工位点。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鱼类的I型同源性较高,与其他鱼类的2型MSTN同源性较低,且与鲈形目的同源性最高,与鲤形目的同源性较低,与人、鼠和鸡的同源性最低。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MSTN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勒氏笛鲷MSTN与鲈形目鱼类的狼鲈属亲缘关系较近,且与鱼类的MSTN-1聚为1支。这表明该基因属于Ⅰ型MSTN基因。

    2011年06期 v.3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5 ]
  • 马氏珠母贝多聚泛素基因重复单元及3'端非编码区序列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王忠良;简纪常;鲁义善;吴灶和;

    在构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血淋巴抑制性差减文库的基础上,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马氏珠母贝多聚泛素基因(PfUb)最后一个重复单元及3'端非编码区(UTR)序列。序列长453 bp,其中3′UTR 219 bp;开放阅读框(ORF)234 bp,编码77个氨基酸残基;PfUb重复单元含有7个Lys和1个76Gly泛素基因功能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fUb基因在马氏珠母贝足、外套膜、鳃、闭壳肌、心脏、消化腺、血淋巴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能够诱导马氏珠母贝各组织中PfUb基因的表达上调,其中以鳃和血淋巴中的上调表达最为明显;马氏珠母贝血淋巴中,PfUb基因在溶藻弧菌感染2 h后表达量开始上调,并在感染8 h后达到最大。

    2011年06期 v.3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6 ]
  • 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F6与普通群体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较

    朱晓闻;王辉;刘志刚;张文府;李艳红;邓云翠;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马氏珠母贝4种壳色选育系F6代和普通养殖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比较,实验设置13、18、23、28、33℃等5个温度梯度和20、25、30、35等4个盐度梯度。结果表明:在温度13~33℃范围内,各实验组的耗氧率均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温度28℃达到最大,各实验组的排氨率则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在盐度20~35范围内,各实验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盐度30时最大;温度和盐度对马氏珠母贝各实验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4种壳色选育系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明显大于普通群体,不同壳色选育系之间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温度13~33℃和盐度20~35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的氧氮比(nO∶nN)范围为3.64~15.02,其代谢类型以蛋白质为主。

    2011年06期 v.31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2 ]
  • 不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王素久;张海发;赵俊;杨宇晴;杨少森;

    设置6、12、18、24、30等5个盐度梯度,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饲养体质量56±7.2 g(平均值±标准差,下同)、的斜带石斑鱼幼鱼65 d,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渗透压调节、消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12和18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80±0.05)%/d(0.77±0.07)%/d,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且两者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12和18组饵料系数分别为1.20±0.08、1.16±0.03,显著低于其余盐度组(P<0.05),两者的饵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鳃丝Na+-K+-ATP酶活性在盐度12时最低;消化酶活性在盐度24时最高;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在盐度6时活性最高,其余盐度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12与18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溶菌酶(lysozyme)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合各盐度条件下的生长、饵料转化、生理变化情况,适当降低盐度可提高斜带石斑鱼养殖效益。

    2011年06期 v.3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58 ]
  • 广东徐闻海域印尼产大珠母贝的生长特性

    梁飞龙;谢绍河;符韶;邓岳文;

    为将印尼产的大珠母贝作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新品种,分别于2010年6月4日、7月20日和10月28日,利用从印度尼西亚引进的大珠母贝作为亲本培育了3批苗种,在广东湛江徐闻承梧海区进行了养殖试验,实验期间水温14~32℃,盐度28.4~36.9。结果表明:除了2010年10月28日出池的第3批苗,养殖11个月,成活率为1.3±0.5%外。经过12个月养殖,第一、二批苗的贝体平均壳高、壳长、体质量和成活率分别为59.56±10.2 mm,60.39±10.5 mm,25.62±6.5 g,10.6%±1.8%和54.84±6.1 mm,55.96±12.4 mm,18.40±6.1 g,25.10%±2.6%。

    2011年06期 v.3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9 ]
  • 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Cu2+、Zn2+吸附研究

    江东;李长玲;黄翔鹄;肖松丰;

    研究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Cu2+、Zn2+的吸附动力学及温度、光照度和盐度对Cu2+、Zn2+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对Cu2+、Zn2+的吸附经历了快速、中速和慢速3个吸附步骤,快速吸附在实验0.5 h内完成,中速吸附在实验8 h内完成,8 h后为慢速吸附。温度为25~30℃时,波吉卵囊藻对Cu2+、Zn2+的吸附量分别为5.61 mg/g、6.92 mg/g。光照度大于或等于3000 lx时,藻细胞对Cu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光照度大于或等于2 000 lx时,藻细胞对Zn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盐度为25~30时,藻细胞对Cu2+吸附量为5.93 mg/g,盐度为20时,藻细胞对Zn2+吸附量为6.97 mg/g。因此,当温度为30℃,盐度低于25,光照度大于2000 lx时,波吉卵囊藻可以很好的消除对虾养殖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污染,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2011年06期 v.31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55 ]
  • 温度、光照及海水相对密度对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生长的影响

    李绍炳;黄翔鹄;李长玲;张政;廖应交;

    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照度、光照周期、海水相对密度对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照度、光照周期及海水相对密度对微小色球藻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最适温度范围为30~35℃,最适照度范围为36~72μmol/(m2.s),最适光照周期范围为8L:16D~12L:12D,最适海水相对密度范围为1.010~1.020。微小色球藻适合生长于较低海水相对密度的亚热带水域。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微小色球藻生长影响较为明显。

    2011年06期 v.31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1 ]
  •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范江涛;陈新军;钱卫国;刘必林;

    长鳍金枪鱼资源是南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重要目标种类,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08-2009年我国海洋渔业公司在南太平洋海域的生产数据,结合表层、105 m和205 m水层温度,以及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按季度建立基于各环境因子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多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于中心渔场的预报。通过与实际作业渔场的比较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准确性达到70%以上,具较高渔情预报准确度。

    2011年06期 v.31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56 ]
  • 海水环境质量模糊-灰色关联评价及应用

    张静;孙省利;

    根据灰色理论,提出对原始数据的初值化采用以水质评价标准为约束的极值化方法,构建了基于线性隶属函数初值化方法的模糊-灰色关联模型,采用水化学和生产力双重指标及可变权重,对深圳湾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湾海水环境质量属于Ⅳ类水质标准,超出了深圳湾水质管理Ⅲ类水质标准的目标,深圳湾海水已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的总体趋势是湾内大于湾口;深圳一侧大于香港一侧;河口、码头处污染最严重,表明陆源活动是深圳湾海水环境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此评价结果不仅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结果一致,而且还能进一步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评价结果直观可靠,适用于海洋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2011年06期 v.31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5 ]
  • 红树林共附生微生物HSL36的鉴定及其主要代谢产物GC/MS分析

    潘阳杰;黄子娟;张小玉;何永聪;时威;刘颖;

    从湛江红树林的根部中分离筛选一株潜在益生菌,命名HSL36,通过形态观察,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后,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菌株HSL36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成分分析,菌株HSL36发酵液二氯甲烷萃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4-甲基环己醇、柏木脑、碘代十六烷和2个未确定化合物。

    2011年06期 v.31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超声波辅助提取河豚毒素的研究

    黄枝梅;刘智禹;苏捷;吴靖娜;陈绍军;

    以月腹刺鲀(Gastrophysus lunaris)卵巢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通过单因素实验及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实验研究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河豚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影响河豚毒素得率的各因素大小依次为液料体积质量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波辅助提取河豚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体积(mL)质量(g)比3.03∶1,超声温度39℃,超声时间22 min,该工艺条件下提取河豚毒素得率为63.57μg/g。

    2011年06期 v.31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8 ]

研究简报

  • 贝类精子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Ⅴ:栉江珧精子线粒体活性的荧光检测

    郑娇;王梅芳;余祥勇;

    采用罗丹明123(Rh123)和碘化丙啶(PI)两种荧光染料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精子线粒体活性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染液浓度和染色时间的检测效果,并用该方法检测和比较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h123和PI染色的最适染液浓度均为10μg/mL,染色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染色后具有线粒体活性的精子发出绿色荧光,死精子发出红色荧光,质膜受损但线粒体还未受损的精子发出红绿色荧光,表明Rh123和PI双荧光染色检测栉江珧精子线粒体活性是可行的;精液经冷冻后,线粒体活性为61.9%、质膜完整率56.8%,显著低于新鲜精液组(95.3%、93.5%),表明冷冻对精子结构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Rh123和PI双荧光染色法可用来检测栉江珧精子质量。

    2011年06期 v.31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2 ]
  • 徐闻8种珊瑚共附生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肖胜蓝;雷晓凌;徐佳;李翰祥;王力卫;佘志刚;钟敏;林华娟;

    从徐闻珊瑚保护区的8种珊瑚中分离共附生真菌,以获得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的多样性信息。选用5种培养基,采用平板涂布法培养分离共附生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8种珊瑚共分离121株真菌,鉴定了其中97株真菌,分属于14个属,青霉属和枝孢霉为优势种属,其次是曲霉属和木霉属。二异角孔珊瑚上分离出22株,数量最多;盔型珊瑚上分离菌株数量最少仅8株。除优势种属外,不同珊瑚样品上真菌种类分布有较大差异,炭角菌属和葡萄穗霉菌属均来源于盔形珊瑚,镰刀菌属在盔形珊瑚和角孔珊瑚上较为常见,盔形珊瑚样品上还分离出2株散囊菌属,1株节菱孢属,因此盔形珊瑚的种群最为丰富;不同培养基分离真菌的能力不同,淀粉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最多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0.6%,CDA培养基最少,但种类特异。

    2011年06期 v.3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9 ]
  • 基于ARM7和SIM300的全球对虾RFID追溯查询机的系统实现

    陈亮;徐元;谢仕义;邓锐;王峰;范雪菲;

    针对传统的条形码食品追溯系统的局限性,提出一种采用先进的射频识别码(RFID)技术以及广泛使用的短信息技术来建立的对虾追溯查询系统。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将RFID数据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后台短信网关,经网关处理,给客户提供快捷、有效的追溯信息,方便客户及时了解对虾的产地、养殖情况(饲料、用药)、以及生产情况等相关信息。

    2011年06期 v.3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