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论坛

  • 主体性、自由与海洋文化的价值观照

    张开城;

    以形而上的目光审视文化和海洋文化,可以发现,海洋文化是意义世界的海洋呈现,是主体性的海洋表征、是海洋人的自觉、自为和自由,是主客体四维关系的价值建构。

    2011年05期 v.3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7 ]
  • 元明时代海神天妃画像综考

    刘福铸;

    绘画是妈祖文化载体中常见的一种美术形式。以搜集的元明时代水陆画中的海神天妃像3幅、安济夫人像1幅以及明代《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1幅,4种明刻古籍天妃版画插图为例,重点考述这些画像的来历、类别、意义和特色,认为海神天妃"圣母"之称元代已有,天妃画像元明时代屡有新作,并非中断至清代乾隆朝才出现。

    2011年05期 v.3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9 ]
  • 无居民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研究

    闫海;宝丽;

    2009年《海岛保护法》的颁布是我国海洋法制建设史的里程碑。为实现无居民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管理,规范开发利用秩序。法制是无居民海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对无居民海岛的保护立法应结合《海岛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无居民海岛的权属制度,建立合理利用无居民海岛的法律制度。

    2011年05期 v.3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1 ]
  • 民间力量参与海上公益性救助的激励机制探析

    罗秀兰;

    海难救助可以界分为公益救助与私益救助两类。民间力量参与海上公益救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商法中以民事请求权思路为主的救助激励机制能有效激励私益救助,却不足以充分保障参与海上公益救助的民间主体之权益。应适当跳出海商法学的框架,借助行政法学的视角,根据海上公益救助的具体情形,由国家对参与救助的民间主体给予不同性质的补偿或奖励,以弥补私法逻辑的局限,为其积极参与海上公益救助解除经济利益损失的后顾之忧。

    2011年05期 v.3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4 ]
  •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立法责任构建

    许浩;

    鉴于世界诸多海洋大国日益完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法之形势,加之该法律自身的实际应用价值,我国构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立法责任意义重大。我国应明确立法责任的结构要素,拓宽立法责任的构建思路,从而加快推动该项法律的立法进程,促进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完善。

    2011年05期 v.3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政治·文化

  • 破解“信访不信法”路在何方

    陈青松;

    信访是民众维护自身权利的正常合法行为,虽然它不是解决民众诉求的根本路径,但在当前的体制下,仍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防线。至于"信访不信法"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结果,应该是政府官员而不是民众对它负主要责任;司法过程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也是民众信"访"超过信"法"的重要原因。当前要缓解"信访不信法"现象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共同建设法治国家。

    2011年05期 v.31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
  • 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王彬;黄秀莲;司徒尚纪;

    地名是人们赋予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们为了交往而产生的语言代号。作为语言的化石,地名对特定历史时期和区域文化具有指示作用。广东地处我国南方边陲沿海,具有发展海盐业的有利条件。宋代以来,广东海盐业的兴旺,在地名上留下深刻烙印。以广东现在遗留盐业地名,反观历史时期盐业发展,揭示广东盐业发展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历史时期盐业发展和当今盐业开发提供借鉴。

    2011年05期 v.31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7 ]
  • 大国博弈与文化认同——欧盟文化政策浅析

    索元元;

    影响欧盟文化政策制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而相互博弈,是欧盟内部影响文化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维护欧盟整体利益,共同对抗美国文化霸权,以及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欧洲一体化,是影响欧盟文化政策制定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内部博弈和外部对抗中,"文化多样性"都被作为重要的筹码广泛运用;与此同时,承认、尊重并维护"文化多样性",从而实现欧洲文化认同,又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欧盟文化政策的宗旨和核心。

    2011年05期 v.3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6 ]

经济·管理

  • 基于承压强度的滨海旅游行为分异特征

    许春晓;姜漫;田媛;王洁;

    在强调幸福的时代,承压强度和旅游行为的关系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以减压作用明显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为对象,用演绎方法确定压力层次结构,以指标层问题设计测试语句,采用问卷工具以抽样调查手段获得基础数据,通过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承压强度值,采用聚类方法得到承压强度的人群类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3种承压强度的人群类型在出游动机、获取信息途径、开支预算、目的地偏好、交通类型5个方面存在显著分异,在出游方式偏好、旅游社选择、旅游住宿3个方面分异不明显。根据研究结论进行管理思考,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2011年05期 v.31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研究——基于变系数模型的分析

    张林泉;

    利用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1991-2009),采用变系数模型、协整理论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其消费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型,分析了边际消费倾向和自发性消费。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当期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一些政策建议。

    2011年05期 v.3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1768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15 ]

文学·语言

  • “酒”与“山水之间”和“醉翁之意”——胡风与周扬恩怨是非新论

    李乐平;

    很多学者总认为周扬和胡风几十年的恩怨在胡风冤案中起了很大负面作用,但胡风和周扬几十年的矛盾乃至他所指控周扬的"罪状"都属于当时主流文艺思想的范畴。周扬在处理胡风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和态度,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而是"醉翁"借助"山水之间"行"酒"之意。胡风的舛难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其意义完全超越他个人命运,留给后人的思考,就是文艺理论再也不能和政治捆绑在一起。若此,方能避免出现因个人宿怨而酿成惊天冤案的惨象,跳出继续站在"左"的立场上批判极左的怪圈,在文艺的根本问题上实事求是,恢复"五四"追求人的解放、人的文学尤其民主和科学的历史传统。

    2011年05期 v.31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4 ]
  • 文人主导下的群体性办刊模式——20世纪40年代港版《文艺生活》的办刊模式及其省思

    王丹;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香港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国内流亡文人与其所办刊物的生存方式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司马文森之于港版《文艺生活》月刊的办刊策略适时调整为文人主导下的群体性办刊模式,主要表现为出版资金的群体性支持,发行上的群众性和杂志稿源的群众性。这种独特的办刊模式不仅丰富了人们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期刊办刊模式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十年代现代文学(尤其是华南现代文学)和现代作家的历史境遇和现代命运,而且对于当下一些文学杂志以及其他刊物的办刊策略和市场运作等方面具有后瞻性的意义和价值。

    2011年05期 v.3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8 ]
  • 文化的透视和思考——早期电影中“大团圆”现象探析

    冯岭;

    以早期电影作品为考察对象,透视影片中"大团圆"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心理:既是"中和之美"的儒家美学理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的循环人生观等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浸润出来的结果,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和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意义从正反两面进行辩证的评判,以此引发对当今中国电影叙事观念以及创作手法的更新变化的思考。

    2011年05期 v.3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新时期中国电影娱乐化趋势的原因探析

    阎怀兰;

    近期中国电影艺术娱乐化趋势的原因,可以从电影生产链条中的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社会转型期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票房的功利追求的必然结果,二是源于电影生产者对电影市场化的探索和艺术创作意识的模糊,三是大众文化氛围下观众娱乐消遣的需求。正确认识电影娱乐化这一现象,理解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艺术性的关系,有助于电影艺术的发展。

    2011年05期 v.3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5 ]
  • 田纳西·威廉斯与兰福德·威尔逊作品的二元要素解读

    陈文铁;郝利群;

    以田纳西·威廉斯兰福德·威尔逊作品背景为出发点,以"十字路口"为喻,通过对比两人作品中的"南北与东西"、"掠夺与守护自然"、"外乡人与本地人"等几对二元要素,揭示出这些要素对剧作家在刻画人物、突出主题以及体现美国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2011年05期 v.3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2 ]
  • 英国荒岛文学二元对立思维范式探析——以《鲁宾逊漂流记》为例

    汪晓明;

    英国文学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解读往往走两个极端,体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思想。英国荒岛文学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思维范式,而且折射出明显的殖民意识。《鲁宾逊漂流记》就是典型代表,作品中的"主体"象征着正义和理性,而"客体"则代表邪恶和愚昧。"主体"始终处于征服者和支配者的地位,而"客体"则一定处于被征服和被支配的地位。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一方面表现出英吉利民族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者海洋观以及世界观的时代局限性。

    2011年05期 v.31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7 ]
  • 论《旧约》传记性特征对《新约》的影响

    马宏伟;

    《旧约》是一部具有鲜明传记特征的文化文本,《新约》在继承《旧约》中耶和华一神教信仰的同时,也继承了《旧约》的传记性特征,在以人系事、人物塑造和历史感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传记性。因此,《新约》也是一部具有鲜明传记特征的文化文本。

    2011年05期 v.3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印度民族道路之探索——《午夜的孩子》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吴燕;

    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多元文化主义角度分析论述《午夜的孩子》对印度民族道路的探讨:小说中东西方叙事模式的混合以及印度方言和标准英语的融合是对西方权力话语的解构;通过比较作为多元文化存在的午夜的孩子大会和英迪拉领导的独裁政府,重构多元文化主义而非激进民族主义,是应对权力话语的后殖民话语;小说中人物的混杂性,进一步强调东方和西方的相互依存性,印度民族道路有赖于尊重文化差异,让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共存。

    2011年05期 v.31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8 ]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兼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比较

    徐海冰;程燕;

    通过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考察,同时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比较,发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不合理、内容有缺失以及评级等级标准不科学,以此研究结果为《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2011年05期 v.3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603 ] |[网刊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49 ]

高等教育

  • 英语专业大学生动机衰现象研究

    刘静;

    动机衰退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导致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放弃或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06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动机衰退是英语专业大学生普遍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专业大学生将动机衰退的主要原因归咎为自身内部因素方面,包括性格、学习策略及失败的学习经历,而外部影响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习环境;面对动机衰退,英语专业大学生采取了积极的自我调节。

    2011年05期 v.31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08 ]

书评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其中第1、第3、第4、第6期为自然科学,第2、第5期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主要刊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与海洋有关的社会科学性质的学术论文,兼及哲学、经济、管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高等教育等研究论文。1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011年05期 v.31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