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琛鑫;吴艺文;侯江霞;姜金辉;汪兰;石柳;郭晓嘉;熊光权;钱凯;陈胜;周志;
【目的】研究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粉营养强化对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生殖性能的影响,为调控性成熟鱼类生殖能力提供有效方案。【方法】选取裂殖壶藻粉作为水产营养强化剂,制备裂殖壶藻粉添加质量分数为0、40、80、120 g/kg的水产饲料,强化饲喂性成熟雄性斑马鱼30 d,通过测定鱼类体质量、体长、器官指数、性激素等指标,并分析生殖基因调控轴的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探究裂殖壶藻粉营养强化对雄鱼生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斑马鱼表型研究发现,裂殖壶藻粉强化各组雄鱼体长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80 g/kg组雄鱼体长增幅最大(6.48%);与对照组比,80、120 g/kg组雄鱼肝脏体质指数有显著提升,其中80 g/kg组增幅为13.94%(P<0.05);80 g/kg组性腺体质指数较其他各组显著提升(P<0.05),性腺发育能力得到提升。性腺组织切片统计分析发现,80 g/kg组雄鱼精子细胞占比(67.37±3.11)%显著高于对照组(59.59±4.42)%(P<0.05),性腺成熟程度增高。性激素水平研究发现,裂殖壶藻粉强化各组雄鱼血清中睾酮水平均显著提升(P<0.05),40、80 g/kg组性腺中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性激素水平得到优化。基因研究表明,裂殖壶藻粉营养强化能够上调雄鱼脑部gnrh3、lhβ相对表达量,驱动其促性腺激素分泌,提高其性腺雄激素受体(ar)及类固醇合成酶(17β-hsd)相对表达水平,增强其肝脏vtg1、vtg2相对表达量,最终提升雄鱼生殖能力。【结论】裂殖壶藻粉营养强化后对雄性斑马鱼繁殖能力具有提升作用,添加质量分数为80 g/kg时最佳。
2025年04期 v.45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黄梁军;黄雷;杨娜;蔺凌云;姚嘉赟;陈静;沈锦玉;高迎莉;潘晓艺;
【目的】探究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弱毒株(LY20810 F110)免疫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头肾转录组的动态响应机制,为阐明该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口黑鲈分为免疫组(腹腔注射1×108 CFU/mL鰤鱼诺卡氏菌弱毒株)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免疫7 d和28 d采集头肾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利用DESeq2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免疫28 d后以强毒株攻毒,评估组织病理损伤并计算相对免疫保护率(RPS)。【结果】鰤鱼诺卡氏菌弱毒株免疫组的RPS达75%,攻毒后脏器无肉芽肿病变等组织损伤。转录组分析显示,免疫7 d和28 d分别鉴定出7 606和3 225个DEGs。KEGG富集表明免疫组显著上调先天免疫(FcεRI信号、补体C3)与适应性免疫(B细胞受体信号、NF-κB)相关通路,并激活IGH、CD22、PIGR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下调促炎通路(IL-17信号、坏死性凋亡)。【结论】鰤鱼诺卡氏菌弱毒株LY20810 F110对大口黑鲈具有显著的免疫保护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关通路以清除病原体,同时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2025年04期 v.45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李忠义;王蕾;王志杨;韩青鹏;
【目的】分析核电厂温排水影响水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解析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分布的生态效应,为全面研究温排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海阳核电站15个调查站位表底层海水温度,对温排水影响水域进行温度分区,通过拖网采样和生态适应性分析,剖析增温区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栖息水层、适温性及资源量,对比增温区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结果】多维尺度分析标序显示,温排水影响水域春季划分为高增温区、中增温区、低增温区等3个增温区,夏季划分为高增温区、中增温区、低增温区和最低增温区等4个增温区;春、夏季分别以中增温区、低增温区生物种类数最多,为40种和41种;两季水温均未超过30℃,各增温区均以底层种和暖温种占优。最高质量渔获率与数量渔获率春季均出现在中增温区,夏季均在高增温区,而最低质量渔获率与数量渔获率均在低增温区,质量渔获率与数量渔获率的两季最大差幅分别为95.50%和63.17%,及103.99%和122.16%,且都以暖温种为主。Wilcoxon检验显示,两季各增温区间质量或数量渔获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季增温区渔获率两两间方差不齐,表明个别增温区存在渔获率极端异常值;春、夏季各增温区底层生物渔获率占比居绝对优势,为83.65%~99.14%,及72.19%~96.71%。相似性分析表明,春季各增温区间种类质量渔获率差异显著(R=0.26,P=0.04),而夏季不显著(R=0.23,P=0.09);相似性百分比显示,两季区间差异大于区内差异,差异贡献种主要为底层种且种类各异。【结论】海阳核电站温排水影响水域各增温区间渔获率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种类数与资源量均以暖温种为主;各适温种分布部分匹配物种对水温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差异,通常是适温范围两端生物相对遵循温度适应规律,中间生物变动大;各增温区间种类组成差异主要由高资源占比的底层生物驱动。
2025年04期 v.45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曾崇济;王娟娟;吴萌萌;李本霞;南明军;马宏怡;张红波;
【目的】针对现有灾害性海浪特征研究多聚焦单一要素(如灾害性海浪天数量、重现期波高)且数据源不统一,难以形成系统结论的问题,构建一套多维度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中国海灾害性海浪的历史特征。【方法】采用45 a的ERA-5海浪再分析资料,从发生频率(灾害性海浪天数量)、最大强度(年最大有效波高)和危险性(危险性指数、重现期波高)方面,分析灾害性海浪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月度特征等多维度信息。【结果与结论】(1)空间分布:南海中北部和台湾海峡为高频高危险核心区,东海主导极端强度(记录最大波高18.3 m),渤海与北部湾风险最低;(2)年际变化:各指标呈强波动性,灾害性海浪天数量(年均129)、年最大波高(年均12.9 m)和危险性指数的年极差百分比分别超40%、72%和108%;(3)月度特征与驱动机制:呈现“双驱动”模式,冷空气浪(冬半年)主导频率与年均危险性,冬季风险最高(12月峰值);台风浪(夏秋季)主导极端强度(7—10月波高跃升),是破纪录事件主因;(4)预测可靠性:存在季节差异,冬季(差异性小)预测准确性高,春末夏初(尤其5月)预测误差风险大。通过多维度分析,系统揭示了中国海灾害性海浪的历史规律及其核心驱动机制。
2025年04期 v.45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黄竞争;曾广贤;谢天宝;
【目的】探究阳江海域夏季、冬季海流特征及差异,揭示台风1907“韦帕”、 2118“圆规”、2203“暹芭”期间风暴潮流运动规律,为阳江海上风电开发及设计参数评估提供支撑。【方法】基于阳江海域近岸夏季、冬季全潮观测及台风期间观测资料,采用调和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海流与风暴潮流特性,并结合遥感分析资料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和结论】阳江海域夏季和冬季全潮观测期间最大流速分别为133.4和68.8 cm/s,流向均为西南偏西向。海域受地形、强潮汐动力、冬季东北季风和北方低温高盐水团等因素影响引起海水辐聚,形成离岸方向的强水平压强梯度力,导致海流西南―西向流动,夏季小潮期西向流驱动力较弱时,海平面较低,流向易受各分潮流主导转为东北向。台风期间,海水辐聚效应增强,当台风风向向东偏转且风速东分量超过10.0 m/s时,易产生西南―西向强流,流速随风速东分量增大而增大;天文大潮涨潮期间,强流持续时间长,垂向影响深,如台风“暹芭”过境时,S1观测点最大流速达183.9 cm/s,表层至0.8H(距海表4/5总水深处)深度层流速持续8 h在100.0 cm/s以上;海域南侧风暴潮增水对海流西向流动有一定阻碍作用,如台风“圆规”期间,虽然相比于“韦帕”和“暹芭”期间海平面更高且风速更大,但强流持续时间和影响深度层均更小。
2025年04期 v.45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郝如梦;周亮;闫粟;王依伊;郭瑾妍;黎晴;杨阳;
【目的】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台风登陆和入境的特征规律并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防范能力。【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资料,对1949—2022年间登陆粤港澳大湾区台风的时空变化和特征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单位面积台风过境频数和单位面积台风加权路径长度要素开展大湾区内各省市台风危险性的定量评估。【结果与结论】74 a间共有108个台风登陆粤港澳大湾区,登陆频次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970年前后达到峰值,并在1990年后趋于稳定;登陆大湾区的台风强度等级以热带低压和强热带风暴为主,等级较高的强台风主要集中在9月登陆。大湾区内各省市台风过境高频区主要位于西部和北部的外围城市,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其中惠州市的台风过境频数最高。台风高危险区集中在珠江口东岸的深圳—惠州一带和西岸的珠海—江门一带,而大湾区北部和西部内陆城市受台风衰减效应影响,危险性呈现梯度递减特征。对比大湾区台风危险性指数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关系发现,大湾区在拉尼娜年的台风危险性更高。粤港澳大湾区台风危险性具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珠江口东岸的深圳—惠州一带和西岸的珠海—江门地区构成主要高危险区。本研究结果可为大湾区制定差异化的台风防灾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04期 v.45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彭玲;张亮子;王倩;陈雨;尤娟;刘茹;尹涛;
【目的】研究运输前后鱼肉中滋味活性物质和气味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探究运输应激对鱼类风味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为对象,模拟12 h运输应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测定应激前后鱼肉三磷酸腺苷(ATP)及其代谢产物,以及游离氨基酸、苹果酸、乳酸等滋味活性物质、气味活性物质,分析气味活性值、滋味活性值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应激前后生肉组中的总游离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苹果酸的质量分数显著下降,分别从1 814.48、644.19、1 137.88、150.90 mg/kg下降为1 232.07、365.34、834.18和90.00 mg/kg;乳酸质量分数从3 841.3 mg/kg增至4 980.4 mg/kg。应激后的熟肉组中总游离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分别从1 584.44、1 133.26 mg/kg增到1 812.57、1 372.66 mg/kg。应激后熟肉组的苹果酸和乳酸含量显著下降52.25%和62.54%。应激后生肉、熟肉组肌肉中肌苷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分别从2 109.0、1 526.6 mg/kg降为1 586.0、1 122.3 mg/kg。应激后生肉组醛类化合物总含量增加,正己醛含量显著增加49.21%,熟肉组的醇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均增加,1-辛烯-3醇质量分数显著增高,由1 299.81μg/kg增至1 790.09μg/kg。熟肉组感官评价中的滋味、气味和整体接受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显著性水平α均为0.05。【结论】运输应激导致镜鲤鱼肉甜味、鲜味减弱,苦味增强,不良气味物质增多,感官品质下降,风味整体劣化。
2025年04期 v.45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孙协军;刘孝芳;王珍;李秀霞;励建荣;
【目的】探究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杀菌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肉质地变化的影响,为水产品低温贮藏保鲜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未经杀菌处理的鱼肉为对照,采用55 mg/mL微酸性电解水协同280W超声波对金枪鱼进行杀菌5 min处理,并对冷藏0、4、6、8、16 d的金枪鱼肉和肌动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分析,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杀菌处理对金枪鱼肉质地的影响规律。【结果】与0 d相比,冷藏16 d时,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杀菌处理组硬度和弹性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52.59%和33.33%,三氯乙酸(TCA)-可溶性肽质量摩尔浓度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分别比对照组高出65.12%和60.16%(P<0.05);在冷藏16 d时,实验组溴酚蓝结合量较对照组增加74.65%;与0 d相比,16 d时对照组总巯基和活性巯基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下降49.04%和45.53%,实验组总巯基和活性巯基质量摩尔浓度下降35.41%和33.22%;在冷藏4~16 d期间,对照组平均粒径均显著大于同贮藏时间的实验组(P<0.0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处理能有效抑制肌纤维断裂和肌动蛋白的聚集。【结论】55 mg/mL微酸性电解水协同280 W超声波杀菌5 min处理,能减缓大眼金枪鱼鱼肉硬度与弹性的下降,降低鱼肉肌纤维的断裂和聚集程度,维持鱼肉良好质地。
2025年04期 v.45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彭亮聪;孙钦秀;张艳秋;张子琪;文教辉;刘书成;
【目的】探究臭氧微纳米气泡水(OMNBW)与聚赖氨酸盐酸盐(ε-PLH)联合使用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中优势腐败菌和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及机理,为开发新型水媒介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平板计数、荧光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OMNBW联合ε-PLH处理前、后鮰3种优势菌株和1种腐败菌的细胞形态、细胞膜通透性、胞内活性氧状况以及核酸蛋白泄漏情况等多项指标分析。【结果】相较单一处理,3.0 mg/L OMNBW与0.25 mg/mL ε-PLH联合处理显著提高对4株优势腐败菌和致病菌菌株的杀灭效果(P<0.05),活菌数量对数值降幅均超过4。经ε-PLH、OMNBW及OMNBW联合ε-PLH处理后,希瓦氏菌(Shewanella)菌落总数对数值分别减少至4.40、4.08、3.46。扫描电镜结果发现,OMNBW与ε-PLH联合处理会加剧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大量细胞发生破碎。联合处理还可促使4株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致使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物质泄漏,胞外核酸、蛋白、K~+浓度以及电导率值等显著升高(P<0.05)。OMNBW联合ε-PLH主要是通过促进疏水物质暴露、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以及改变菌株细胞形态等方式,来实现对菌株增殖的抑制。【结论】OMNBW联合ε-PLH使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通过加剧破坏细胞结构完整性、显著破坏细胞膜通透性、致使内容物流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025年04期 v.45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振威;马文越;刘姝;陈梦;罗阳;焦学;杨光;房耀维;
【目的】优化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降血糖肽的制备工艺,制备南极磷虾降血糖肽,为南极磷虾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超声辅助酶法制备南极磷虾降血糖肽,以脱脂南极磷虾粉为底物,以酶解产物分子质量<3 ku肽段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先从6种蛋白酶中筛选最佳实验蛋白酶。再对底物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酶解时间和酶添加量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工艺优化,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多肽样本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中性蛋白酶为制备南极磷虾降血糖肽最适蛋白酶,在底物质量浓度0.15 g/mL、超声功率215 W、超声时间17 min、酶添加量8 000 U/g、酶解时间5 h条件下,酶解产物分子质量<3 ku多肽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54.47%±0.73%,经LC-MS/MS质谱分离鉴定到10 415条肽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107条来自南极磷虾蛋白、有较好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多肽,是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结论】超声波辅助中性蛋白酶酶解脱脂南极磷虾粉,可得到南极磷虾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并提高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025年04期 v.45 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婉绮;张锡立;马伟雄;陈忠琴;曹文红;林海生;高加龙;谭明堂;郑惠娜;
【目的】研究联合嫩化技术对冷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us Hannai)腹足肌热加工质地的改良及其机制。【方法】基于复合保水剂浸泡结合超声波联合嫩化处理冷冻皱纹盘鲍腹足肌,采用质构分析联合嫩化处理对鲍腹足肌的嫩化效果,进一步采用低场核磁、电子扫描电镜(SEM)、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研究其嫩化机制。【结果与结论】复合保水剂联合超声处理明显降低鲍腹足肌硬度,使肌肉不易流动水含量提高,并使肌原纤维断裂且显著膨胀,断裂膨胀的肌纤维与淀粉糊化颗粒物形成更小的纤维间隙。肌原纤维蛋白中肌球蛋白重链(200 ku)、副肌球蛋白(100 ku)、肌钙蛋白(37 ku)降解,胶原蛋白仅高分子质量蛋白条带(> 275 ku)发生降解。联合处理改变两种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表现为表面疏水性提高,巯基被氧化形成二硫键及蛋白质羰基化加剧。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联合处理后,上调蛋白主要包括肌原纤维蛋白相关蛋白、胶原蛋白相关蛋白和蛋白质降解合成相关蛋白,下调蛋白包括热休克蛋白、结构蛋白相关蛋白、相关酶类及卵黄素等。超声联合复合保水剂通过超声的空化效应破坏肌纤维结构并加速保水剂渗透,同时保水剂通过氢键作用提高肌肉持水性,二者协同促进肌原纤维蛋白和胶原蛋白降解,改变蛋白质三级结构,实现鲍腹足肌质地改良。
2025年04期 v.45 127-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陈凡;韦冬冬;谢瑾琨;余庆;高艳侠;黄静;何金钊;施金谷;赵明明;覃向谋;苏宏飞;李鹏飞;
【目的】分离筛选海洋环境来源耐高温芽孢杆菌(Bacillus sp.),评估其潜在益生性能,为开发海水养殖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热处理角蜂巢珊瑚(Favites flexuosa)组织匀浆以及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体表黏液,筛选潜在耐热型芽孢杆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目标菌株。通过体外实验评估菌株耐胆盐、耐酸、广谱抑菌活性及产酶能力,并对2株菌潜在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分离鉴定,得到2株形态不同且具有生长优势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H39和TG1,2株菌在Luria-Bertani培养基中生长性能相似,均能耐受高盐以及强酸性环境,其中SH39在添加质量分数0.4%胆盐的LB培养液中存活率(60%)极显著高于TG1(20%)(P<0.01)。抑菌实验结果显示,SH39与TG1具有广谱抑菌活性,显著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14种细菌性病原生长(P<0.05)。此外,2株菌均具有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其中SH39蛋白酶活性(酶活性指数1.81±0.03)显著高于TG1(1.35±0.23)(P<0.05)。安全性实验表明,2株菌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9种常见抗生素敏感,无溶血活性,石斑鱼在1×10~8 CFU/mL腹腔注射后未见死亡或发病症状。【结论】SH39和TG1具有优良环境耐受性、广谱抑菌活性、产酶能力以及安全性,可作为水产养殖益生菌候选菌株。
2025年04期 v.45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张皓炀;褚晶;王宇;涂雅琴;江行玉;谢青;
【目的】提高耐盐水稻抽穗抗倒伏特性和产量。【方法】以矮秆耐盐水稻新种质“海稻21”(SR21)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其与亲本“海稻86”(SR86)的农艺性状差异,同时用0、50、100、150 mmol/L NaCl处理幼苗,比较SR21、SR86、盐敏感IR29的盐响应。【结果】SR21早稻正常成熟而SR86表现不抽穗,SR21晚稻生育期比SR86短23 d,株高降低33.93%,分蘖数减少24.24%,理论产量提升16.39%,主要归因于穗粒数增加49.48%,其中两者的株高、分蘖数、理论产量和穗粒数差异显著(P<0.001)。盐胁迫对3个种质的生长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但对SR21和SR86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与IR29相比,SR21和SR86均可保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盐胁迫对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此外,SR21和SR86具备较好的渗透调节物质水平,使其在盐胁迫下保持较强的持绿能力。总体而言,盐胁迫下SR21和SR86的活性氧清除能力类似。【结论】SR21株型在缩短生育期的同时实现了产量提升,其地上部激活抗氧化酶系统维持光合稳态,根系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升耐盐性。
2025年04期 v.45 14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