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俊霞;杨秀兰;段登选;王志忠;杜兴华;张金路;陈述江;刘红彩;陈金萍;孙栋;
对2008、2009年黄河入海口水域春季浮游动物进行调查,采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cNaugton优势度指数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鉴定出6大类44种,以甲壳动物种类最多;2008年5月黄河入海口水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2~2.65,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25~0.66;2009年5月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76~2.87,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21~0.70。黄河入海口水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较不均匀,群落特征(包括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等)在同一时期同一水域各采样点间差异较大,同一采样点不同年份差异显著。
2010年06期 v.3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4 ] - 王梅芳;余祥勇;李咏梅;宾承勇;豆伟;万正平;陈晓汉;
通过海区插核育珠试验,对不同处理液匹配组进行进一步优化、筛选,找出适于广东育珠海区的育贝小片处理液及与之匹配的珠核处理液。结果表明:1)匹配适宜的处理液有降低吐核率的作用,8个试验小组中W0、Y3组的吐核率仅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2%(P<0.01),说明匹配液有明显增加组织亲和力、降低吐核率的效果;2)育珠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育珠前期,与贝的吐核行为有关;3)小片处理液中,C类药物成分对吐核率的高低有影响,0.6%C2不适宜添加到处理液中,而1%C3添加到处理液中有降低吐核率的效果;4)筛选出W0、W1、Y3三组适宜的匹配方案,即W0、W1、Y3三种小片处理液与核处理液C3匹配适宜,其中W0匹配组育珠效果最佳,即成活率为57.8%,百贝收珠数为101.2粒、优珠率为67.5%,比传统处理组(对照组)有明显提高;5)对W0、W1、Y3三组的不同育珠时限(8、10、13个月)的育珠情况进行了比较,当育珠期延长至1年时,Y3组育珠效果良好;6)利用评价指数(即优质珍珠数占手术贝总数的比例)可评判育珠效果,与分析、综合评估结论一致,前者可量化评判数值,使评判更加直观,简易。
2010年06期 v.3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2 ] - 林建斌;朱庆国;李金秋;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豆油、α-马铃薯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实验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设置41%、47%、53%3个水平,能量设置12 561、14 655、16 748 kJ/kg 3个水平,饲养点带石斑鱼幼鱼59 d后,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蛋白比分别为31.30、33.50、32.26 kJ/g时,点带石斑鱼增重率、蛋白质效率达到极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极小值;能量蛋白比在31.62~35.54 kJ/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点带石斑鱼幼鱼配合饲料中合适的能量蛋白比为31.62~33.50 kJ/g。
2010年06期 v.30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8 ] - 杨世平;刘慧玲;黄翔鹄;李丹丽;
研究分离自对虾养殖池的一株促藻生长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单因子实验得到该菌株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H值为7.5,最佳氯化钠质量浓度5 g/L;在其他培养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酵母膏、葡萄糖、初始pH值做三因子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培养基最佳组合为:酵母膏10 g/L,葡萄糖1 g/L,初始pH值7.5。
2010年06期 v.3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9 ] - 魏世娜;王蓓;鲁义善;吴灶和;简纪常;
通过克隆编码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非特异性毒性细胞受体蛋白-1(nonspecific cytotoxic cell receptor protein-1,NCCRP-1)成熟肽基因序列,然后与载体连接构建pET21a-NCCR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并优化条件。SDS-PAGE分析表明,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0.8 mmol/L、37℃条件下培养3 h后表达量最大,分子大小与预期值相符,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通过HisTrap HP柱子使其得到进一步纯化;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可与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获得该表达产物。
2010年06期 v.3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8 ] - 赵海军;欧安;简纪常;彭树锋;
在26±2℃水温下,每天投喂含有恩诺沙星药物的饲料,研究恩诺沙星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肌肉、肠和肝胰脏组织中的代谢和残留消除规律。残留药物用乙腈提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可代谢为环丙沙星,对虾体内同时有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两种药物残留;环丙沙星在肌肉、肝胰脏和肠组织中的消除时间分别为6、8、10 d,而恩诺沙星在这三组织中的消除时间则为12、14、16 d。建议把肠作为该药残留监控的靶组织,凡纳滨对虾的休药期不少于16 d。
2010年06期 v.30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4 ] - 卓玉琛;樊海平;廖碧钗;曾占壮;
应用药敏纸片法测定63种抗菌药物对ML316、B-Ah6、TPS30、9617、YT-1、YT-715、ZY00-1、CQ-1、CHS-2、HB-04、JXO1-1、A.h1、A.h标准株、B-2、ATCC7966、0081、0030、JS70322NA等18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选择敏感药物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新霉素、盐酸米诺环素、硫酸链霉素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MIC≤12.5 mg/L的药物,硫酸新霉素占61.11%,盐酸米诺环素占94.44%,硫酸庆大霉素占72.22%;MBC≤25mg/L的药物,硫酸新霉素占50%,盐酸米诺环素占72.22%,硫酸庆大霉素占55.56%,优于硫酸阿米卡星、硫酸链霉素,但硫酸庆大霉素均匀度不佳,因而硫酸新霉素、盐酸米诺环素对实验菌株抑制和杀灭能力较强;硫酸新霉素、盐酸米诺环素与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分别以8∶2∶1和9∶1∶1比例混合配伍,加入TMP对实验菌株的MIC和MBC值较不加TMP显著下降,MIC值提高66.67%,MBC值则提高96.67%。综合原料成本,以硫酸新霉素、盐酸米诺环素与TMP比例分别为9∶1∶1为配方药物,制作药物饲料,以健康锦鲤和JS70322NA菌株为对象,开展预防和治疗临床评价实验,结果显示:配方药物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实验组鱼体表症状不明显、临床预防和治疗实验各梯度给药剂量的死亡率均比对照组下降40%~60%。
2010年06期 v.3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8 ] - 李弦弦;童银洪;杜晓东;王庆恒;
以巴西棕榈蜡、川蜡、蜂蜡、石蜡等为原料,利用有机概念图原理,设计了珍珠抛光用蜡乳液的配方,探讨了乳化温度、乳化时间、相同配方时不同乳液类型等对乳化蜡的稳定性的影响,制作出了适合珍珠抛光的蜡乳液。结果表明:利用均质机乳化,在乳化温度95℃、乳化时间30 min、转速为1 000~2 000 r/min时,所配制的珍珠抛光乳液稳定性较好,对提高珍珠光泽具有明显效果。
2010年06期 v.30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9 ] - 李壮伟;
分析汕尾电厂临时倾倒区2006年倾倒的疏浚泥对所在海域水质、沉积物、生物群落及生物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倾倒过程中,海水中悬浮物、石油类的含量增加,属第三类海水水质;倾倒活动改变了生物群落的水环境,使群落种数减少,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降低。倾倒活动结束1个月后,除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仍属第三类海水水质外,其他污染物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底栖生物恢复较缓慢。疏浚泥倾倒对海区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较小。
2010年06期 v.3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6 ] - 沈亮;苏玮;付东洋;王华接;
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MODIS和HJ-1卫星数据,监测墨西哥湾漏油面积变化与走向趋势,结果显示该法监测大面积溢油比较有效,可为漏油清理提供参考,并建议利用遥感手段对我省及南海海域类似海洋灾害进行实时监测。
2010年06期 v.3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9 ] - 成印河;朱凤芹;王湘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为背景场及常规的探空资料和地面资料,以2005年6月2日出现在黄海海域的大气波导为例,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2种初始场不同的数值模拟试验:1)NCEP资料;2)NCEP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格点同化能够改善大气波导的MM5数值模拟结果,提高MM5的大气波导参数模拟精度;在大气波导分布上,格点同化对陆地大气波导影响较大,对于海上的模拟区域分布几乎没有影响。
2010年06期 v.30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0 ] - 李旻;杨艺;赵仕琦;
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了多区建筑中气载颗粒物的传输过程中稀释通风质量浓度的变化,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各区之间颗粒物通过中央空调系统的传输及室内外污染源的组合效应等。计算结果表明过滤器的穿透系数和房间的通风性能对气载颗粒的质量浓度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2010年06期 v.30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杨毓峰;李世清;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武王东沟实验站的坡耕地和塬耕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塬区旱耕地原状土壤氮素迁移和时空变异。结果表明:耕作土壤NO3--N为23.1~33.8 mg/kg,NH4+-N为0.23~0.50mg/kg,DOC为9.17~13.38 mg/kg,P为0.18~0.23 mg/kg;坡耕地和塬耕地的NO3--N和NH4+-N主要集中在0~20 cm的上层土壤,中下层土壤NO3--N和NH4+-N起源于上层淋溶迁移和累积;高含量时养分淋溶溶出呈指数衰减型;NO3--N、NH4+-N、DOC向下层的迁移塬耕地慢于坡耕地。
2010年06期 v.3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3 ]
- 温崇庆;陈燕玲;王梅芳;余祥勇;
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插核部位蘸取组织液分离弧菌,研究插核手术前后室内休养3 d时伤口部位弧菌类型的变化,比较使用不同小片和珠核处理液对手术伤口部位弧菌类型的影响。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型和鉴定结果显示,插核前和休养期贝样上分离的优势弧菌类型无明显差异,只是休养期弧菌的分离频率有所下降;从术后不同处理组的马氏珠母贝伤口上均分离得到7个类型弧菌,弧菌所属的种类也一致,而从未插核的对照组相应部位上只分离到4个类型弧菌,除未分离到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外,对照组与两个处理组贝样上分离到的弧菌种类基本上一致。
2010年06期 v.30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1 ] - 赵光凤;李广丽;朱春华;
通过显微观察和组织学连续切片,对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埋于精荚囊端壶腹外侧的肌肉中,呈不规则的块状,Harris苏木精染色呈嗜碱性。H?E染色显示,促雄性腺主要由两种形态的细胞构成,一种核质致密嗜碱性非常强,细胞核被染成深蓝色,核仁很难辨认,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A型细胞);另一种细胞多为卵圆形,细胞核较大,核质疏松,被染成浅蓝色,核仁1~2个清晰可见(B型细胞)。此外,促雄性腺中A、B细胞的出现及其数量随精巢发育而发生变化,繁殖完成后细胞解体。
2010年06期 v.3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3 ] - 彭敏;蒋伟明;陈秀荔;杨春玲;李咏梅;
以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闭壳肌为样品,利用高盐+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除去蛋白和多糖,用低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进一步纯化DNA,建立一种贝类基因组DNA简便、安全、经济的提取方法。改进后的SDS-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无蛋白质和RNA污染;酶切和AFLP实验验证表明,所提取DNA可满足酶切分析和分子标记等实验的要求。
2010年06期 v.3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4 ] - 江丽华;朱爱意;苑淑宾;
在水温18℃±1℃和盐度27.0±0.5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鮋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平均耗氧率为1.082 mg.g-1.h-1;饥饿组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饥饿期间,褐菖鲉的平均耗氧率为0.893 mg.g-1.h-1,总体上低于对照组。排氨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呈阶段性变化:饥饿1 d、3 d后的排氨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3~7 d,排氨率下降幅度变大,饥饿7d较饥饿3 d的排氨率下降了185.075%;饥饿14 d、21 d后排氨率分别为0.053 mg.g-1.h-1和0.028 mg.g-1.h-1,呈继续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减缓。褐菖鮋的nO∶nN比值始小幅度上升,7 d时开始迅速上升,21 d后升高至27.754,差异显著(P<0.05)。
2010年06期 v.30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6 ] - 刘建勇;许光林;简润超;陈均;
研究海水温度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受精卵孵化及幼体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虎斑乌贼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水温为20℃和32℃,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4~30℃。水温[t(℃)]与孵化率[H(%)]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H=-5.333+2.583 t(R2=0.247,F=7.213,P<0.01);虎斑乌贼幼体对温度的耐受力最低和最高临界温度分别为12和32℃,存活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温度[T(℃)]和处理时间[t(h)]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虎斑乌贼的存活率[S(%)]有显著的影响(P<0.01),其函数关系可表示:S=60.526+1664 T-0.588 t(R2=0.572,F=39.407,P<0.01)。
2010年06期 v.30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09 ] - 叶健欣;杨锋;李兰涛;叶宁;林尤通;
模拟湛江港涉海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探讨底泥悬浮物对工程附近海区近江牡蛎养殖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悬浮物对大、小规格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悬浮物对大规格近江牡蛎(8.12±1.76 cm)的毒害影响不明显;对小规格近江牡蛎(2.33±0.78 cm),悬浮物浓度≤270 mg/L时死亡率低于30%,悬浮物浓度≥810 mg/L时死亡明显增加,死亡率达60%。通过概率单位法计算,小规格近江牡蛎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627.17 mg/L。
2010年06期 v.30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