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度和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的影响

    刘建勇,卓健辉

    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温分别为20℃和32℃,最适温度范围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所需时间[T(h) ]温[X(℃) ]呈负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符合指数函数方程:T=438 .30e-0. 043 3X(R2 =0. 982 3,P<0 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盐度分别为14和32,最适盐度范围为20 ~28,在适宜盐度范围内,不同盐度对方风螺的胚胎发育速度无显著影响。

    2005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44 ]
  • 湛江地区光裸星虫的生殖细胞发育和生殖周期

    王庆恒,杜晓东,黄洪艳,秦红贵

    采用活体观察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湛江地区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生殖细胞的发育及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虫雌雄异体,无肉眼可见生殖腺结构,原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发育;雌性生殖细胞根据其卵膜的形成和卵黄积累情况可以分为4个发育阶段,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雄性生殖细胞也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态期4个阶段;成熟的生殖细胞经肾管排出体外。生殖季节为5~9月,其中7~8月为高峰期。

    2005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48 ]
  • 近江牡蛎肠道细菌及其产酶能力

    祝玲,杨吉霞,蔡俊鹏,余德民

    从近江牡蛎肠道中分离出21株菌,其中, 9株为革兰阳性菌, 12株革兰阴性菌。为寻找能分泌多种酶的有益微生物,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有61 .9%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或淀粉酶(各有13株菌);有52. 4%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11株菌);有33. 3%的菌株能产纤维素酶(7株菌)。在这21株菌中,产4种酶的有5株菌,产3种酶的3株菌,产两种酶的5株菌,产1种酶的3株菌,不产酶的仅有5株菌。不产酶的菌株仅占细菌总数的23. 8%,而各种产酶菌则高达76. 2%,由此表明细菌在近江牡蛎对食饵消化过程的重要性。

    2005年01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3 ]
  • 珠母贝、亲贝人工促熟培育与催产的研究

    邓陈茂,尹国荣,符韶,黄海立,谢仁政

    从23 ~24℃开始,每4~5d升高水温1℃,终至26~27℃,并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artriconrutum)及辅助饲料投喂培育,促进珠母贝[Pinctadamargaritifera(Linne) ]亲贝性腺发育成熟。用阴干刺激、异性产物刺激及浓扁藻液结合诱导,催产率达100%。

    2005年01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31 ]
  • 波吉卵囊藻的固定化培养及利用

    郑莲,黄翔鹄,刘楚吾

    以褐藻酸钙为固定化载体,探讨了胶球直径、不同接种量、CaCl2溶液浓度、褐藻酸钠浓度等条件对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固定化培养及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固定化培养的最好条件是微藻接种量为1×106 mL-1,CaCl2溶液的质量浓度为30g/L,褐藻酸钠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g/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藻珠,波吉卵囊藻的生物量从1 83×10-2 mg/粒增加到17. 46×10-2 mg/粒,增加了近10倍,生长率相对较高,证明了它的生理活性不会因固定化而受干扰。引入固定化的波吉卵囊藻不但可以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因子的浓度,还能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使水体环境长时间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状态。

    2005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36 ]
  • 酶法水解中国毛虾的研究(英文)

    曹文红,章超桦

    比较了4种常用蛋白酶对中国毛虾的酶解效果,筛选出胰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为最佳用酶,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水解条件,在各自最佳水解条件下采用先加胰蛋白酶再加枯草杆菌蛋白酶的酶解方式对中国毛虾进行联合双酶水解,水解度可达67 .83%。

    2005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1 ]
  • 青鳞鱼蛋白风味酶控制水解动力学模型

    常志娟,首云英,邓尚贵

    在假设风味酶恒温控制水解动力学遵循内切酶限制水解动力学历程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方法求出了风味酶恒温控制水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风味酶对青鳞鱼蛋白进行控制水解的动力学模型为:R= ( 54 .782e0 -0 .045s0 )exp( -0 .398DH),DH=2 .513ln[1+(21 .803e0 /s0 -0. 0179)t];其酶失活常数kd=22. 155 6min-1;水解反应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是:e0 /s0 >c0,常数c0 =8 .214×10-4。验证实验证明,根据风味酶恒温控制水解动力学模型得到的理论水解度与实际水解基本吻合。

    2005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9 ]
  • 2000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分布及其与表温关系的初步研究

    陈新军,刘必林,王跃中

    根据200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进行统计,并用渔业地理信息软件MarineExplorer4 .0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5月阿根廷滑柔鱼分布中心集中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产量和平均日产量有较大的变动,其中以2~3月为最高。1~5月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范围为7~14℃,并经过K S检验。但各月的适宜表温有所不同, 2月为11 ~12℃, 3月为10 ~12℃, 4月为8 ~9℃, 5月为7 ~8℃。在表温比往年稍偏高的作业海域,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和产量提高。

    2005年01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94 ]
  •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

    黄梓荣;陈作志;

    根据 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分布广泛,平均渔获率为 9. 9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密集分布于 71~80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春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秋季,优势体长组春季为 131 ~140mm,秋季为 121~130mm,渔获优势年龄组为Ⅰ ~Ⅱ龄鱼。目前其资源密度及资源量分别为 129. 41kg·km-2和9 .484 21t,资源量是原始资源量的 46%,该资源已明显衰退。同时文中还讨论了合理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2005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0 ]
  • 施氏獭蛤的生态观察

    蔡英亚,劳赞,陈东

    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i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盐度11 .50~33 00,pH值8. 2~8 .4,透明度4~7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繁殖期在5~9月。其肉供食用,是较珍贵的食品,可以发展人工增养殖。

    2005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04 ]
  • 除草剂丁草胺对黄鳝的遗传毒性

    胡庚东,陈家长,吴伟,瞿建宏,范立民,吴进才

    通过分析红细胞微核、核异常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对黄鳝细胞的遗传毒性。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染毒,质量分数分别为0. 05、0 .08和0. 12mg/kg,结果(经t检验)表明除草剂丁草胺在较低浓度时( <0. 05mg/kg)基本上不表现诱变性,但0. 12mg/kg浓度组可显著地提高黄鳝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P<0 .01),对黄鳝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和结构畸变率也有影响(P<0 .01)。这表明除草剂丁草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黄鳝具有明显的遗传学损伤作用。

    2005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99 ]
  • 环境因子对L型、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

    黄翔鹄,李长玲,刘楚吾,郑凤锦,徐志雄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 ~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2005年0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3 ]
  • 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许巧情,刘俊,黄华伟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5~30℃下,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大规格组均小于小规格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实验温度(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橄榄蛏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先逐渐增加,后随之下降,两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5℃和20℃。耗氧率(O)、排氨率(N)与温度(T)和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O=-0 .651 3+0. 053 2T+0. 107 3W,N=32. 162 6-1. 056 6T+1 .322 2W。二方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 .964 2和0 .892 1;F检验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2005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05 ]
  • 4种重金属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试验

    张才学,郑文凯,林玉凤,袁永春

    研究了铜、锌、镉、铅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Zn2+、Cd2+、Pb2+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分别为83 .18μg/L、4 .27mg/L、7. 60mg/L、23 44mg/L,将4种离子按照质量比120∶20∶6∶1的比例配成混合金属溶液,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0 42mg/L。

    2005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45 ]
  • 氮源、磷源及重金属离子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

    赵素芬,孙会强

    研究了不同氮源、磷盐、不同氮磷比以及培养液中3种重金属离子含量对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氮、有机氮共同提供氮源,以及磷酸二氢钠提供磷源,氮磷比5∶1时,绿色巴夫藻生长速度最快;铅、锌、铜离子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色巴夫藻的生长,三者的毒性依次增大,三者的96hEC50分别为25.700、7 .079和1 469mg/L。

    2005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5 ]
  • 矩形虾池环流的流动特点与流动阻力

    吴光林,高世伦

    对矩形虾池在水车式增氧机作用下产生的环流特点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转角处会形成涡旋,边壁附近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回流;利用ANSYS软件的FLOTRANCFD进行数值计算,获得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并进一步对虾池阻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减阻措施。

    2005年0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7 ]
  • 去噪小波包能量法在水声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杨亚菁,钟丽萍

    对小波包能量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去噪小波包能量法,该算法对信号小波去噪后,再用小波包能量法提取信号的特征;应用去噪小波包能量法研究了不同的小波去噪方法对水声信号分类识别率的影响,在实测信号样本集上用BP神经网络进行了识别实验。结果显示软阈值、硬阈值、弹性阈值3种标准的小波去噪方法均能明显提高信号识别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软阈值标准去噪,信号的识别率可由未去噪的53 .3%提高到98. 3%,表明算法的有效性。

    2005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69 ]
  • 虾蟹类脂类营养研究进展

    李超春,周歧存,刘楚吾

    2005年01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7 ]
  •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冯敬宾,贾晓平

    2005年01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3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