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晓晓,刘楚吾
以 10 - 6 M和 10 - 5 M的视黄酸体外处理草鱼 (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早期胚胎 ,结果发现其影响了胚胎的形态发育 ,影响其中轴器官的形成和神经系统的分化 ,使胚胎前部结构全部或部分缺失 ,由此诱导的神经器官 ,如眼、听囊、嗅囊等缺失或不分化 ,胚胎的尾部缩短 ;同时也减少了色素细胞的形成。并且这种畸形程度随着处理浓度加大 ,时间加长而加剧。但在原肠中期以后处理的胚胎 ,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正常 ,因此说明视黄酸并不抑制原肠作用和随后的神经诱导。它可能是通过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神经外胚层的区域性分化。
1999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3 ] - 王梅芳,余祥勇,王君彦
通过对江珧科两物种栉江珧、二色裂江珧的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 ,发现性转换及雌雄同体的个体 ,雌雄滤泡在性腺中分布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滤泡混合型 ,另一种为滤泡并存型。性变方向有雄性转化为雌性、雌性转化为雄性及两种性别均衡发育等三种类型 ,且以雄性转化为雌性为主。据此推测性变及雌雄同体在江珧科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1999年04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4 ] - 邱德全,谢数涛,齐雪娟,汤学军,李建军
利用 2步 PCR检测技术对湛江和阳西地区的虾苗进行白斑综合病杆状病毒 ( WSSV)检测。在仔虾 2日龄最早检测到病毒 ,有 2 5%的虾苗带有 WSSV病毒。带病毒虾苗和不带病毒虾苗分别在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过程中跟踪。前者在湛江湖光镇普通虾塘跟踪养殖 ,它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容易发病 ,p H、盐度和温度是重要的诱发因子 ,在养殖 50~ 60 d时发病死亡 ;后者在高位池和普通池养殖跟踪 ,它们对变化的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 ,养殖时间为 80~ 1 1 0 d,在相对优良的养殖技术条件下大部分可望养殖成功。环境中有 WSSV病原传入 ,不带病毒虾苗在养殖后期可以带有 WSSV病毒 ,出现白斑虾。跟踪的普通池有爆发病害 ,但是时间延后 ,跟踪的高位池没有爆发病害。
1999年04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2 ] - 李显森,李琼珍
从北部湾沿海采捕的日本鬼鱼由 ( Inimicus japonicus)亲鱼 ,经暂养后进行催产 ,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 L RH-A3 1 0μg+DOM 5mg或 HCG 60 0~ 80 0 IU +LRH-A3 3 0~ 4 0μg;雄鱼注射同样药物 ,剂量减半。共采卵 1 0 9万粒 ,平均受精率 89.0 % ,平均孵化率 90 .0 % ,共培育出体长 1 .8~ 2 .3 cm的幼鱼 2 6.8万尾 ,平均成活率 3 0 .7%。
1999年04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2 ] - 赵素芬,刘东超,丘慧明
研究了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巴夫藻 ( Pavlova viridis)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浓度范围内 ,2 ,4— D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在培养早期比后期明显 ,最适浓度为 0 .1 m g/L ;6-BA质量浓度≥ 1 mg/L时对绿色巴夫藻有致死作用 ,质量浓度为 0 .1~ 0 .8mg/L时 ,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促进生长的最适质量浓度为 0 .5mg/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可促进绿色巴夫藻的生长 ,提高叶绿素含量 ,增加试验藻的干重。
1999年04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55 ] - 吴伟,余晓丽,胡庚东
本文对团头鲂 2项血液学指标 (红细胞数 RBC和血红蛋白量 Hb)的正常值进行了研究 ,同时检测了加氯水体中有机浓集物对这 2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团头鲂血液中 RBC和 Hb的正常值受生长和水温等因素影响 ;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 ,加氯水体中的有机浓集物对团头鲂血液 RBC和 Hb有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4 .3 %~ 2 6.0 %和 5.0 %~ 2 2 .5% ,表明此类物质对鱼类正常的生长代谢有一定的危害。
1999年04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5 ] - 贾晓平,林钦,吕晓瑜,蔡文贵
研究和建立了一种测定海洋贝类体中总石油烃的改进方法 ,即控温强碱直接皂化、乙醚萃取、正己烷溶解、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法。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 0 .1 2 mg/kg(大港原油当量 ) ,变异系数( CV) 3 .2 %~ 4 .6% ,相对误差 ( RE) -4 .0 %~ 1 .8% ,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和费用低廉等特点。
1999年04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3 ] - 王小平,贾晓平,林钦,甘居利,李纯厚,王增焕,蔡文贵,吕晓瑜
着重研究了红海湾养殖区底质水中 NO-3 -N、NO-2 -N、NH+ 4-N、PO3 -4 -P、有机质及 c( NO-3 -N) /c P 和 ∑c N/c P( ∑c N=c( NO-2 ) +c( NO-3 ) +c( NH+ 4) )比值的分布特征 ,并对该湾低质水中氮、磷及有机质的季节变化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讨论 ,结果表明 :在春、夏、冬三个季节中 ,NH+ 4-N的浓度比NO-2 -N及 NO-3 -N高 ,春季 NH+ 4-N的平均浓度为 92 .60 μm ol/L,占总无机氮 80 .57% ;夏季浓度为4 7.0 4μmol/L ,占总无机氮 61 .64 % ;冬季 NH+ 4-N的浓度最低 ,为 9.60μmol/L ,占总无机氮 4 5.76% ;而夏季 PO3 -4 -P浓度及有机质的含量比春、冬季高 ,分别为 53 .68μm ol/L和 1 .3 62 %。分析指出该湾底质水中无机氮是以 NH+ 4-N为主要存在形态。
1999年04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1 ] - 陈达森
根据湛江沿海波浪分布情况 ,运用章家昌提出的防波林消波系数公式 ,以防波效益 80 %为目标 ,通过计算和综合分析得 :湛江沿岸营造红树林时 ,在潮差小 (约 2 m左右 )海区 ,营造宽度应在 80~1 2 0 m左右 ;在潮差大 (约 4 m左右 )海区 ,营造宽度应在 2 0 0~ 3 0 0 m左右。
1999年04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8 ] - 关志强,戴午子,朱立向,曾广达
给出描述平板状冻结食品解冻过程的数学模型 ,并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以牛肉为例 ,通过与实测值和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数值法预测冻结食品解冻时间具有较高的精度。
1999年04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0 ] - 陈贤
在弯曲疲劳试验机上对几组包含有不同 a/ w值的贯穿裂纹和不同 a、c值的半椭圆裂纹的构件进行弯曲疲劳实验。结果表明 ,对于 60 Si2 Mn A钢来说 ,无论是表面裂纹还是贯穿裂纹 ,在浅裂纹情况下 ,其断裂韧度值比深裂纹高出 2 5%左右。当 a/ w值大于 0 .1时 ,无论 a/ w如何变化 ,KIC值基本保持不变。裂纹形状对断裂韧度的影响也不明显。
1999年04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0 ] - 吴元奇
运用 AMMI模型对 1 99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区域试验中稻两系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 ,互作效应 (平方和 )几乎为基因型效应 (平方和 )的 2倍 ,AMMI模型的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了 80 .4 1 %的交互作用信息 ,为线性回归模型的 3 .1倍。安湘 S/ 871 3、两优 T63表现出较高产且稳产 ,培矮 64 S/山青 1 1、培矮 64 S/ 2 4 1 0、培矮 63 S/ R3 1 8表现较稳产而不高产 ,两优 79、培矮 64 S/ JR1 0 68既不高产也不稳产。
1999年04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7 ] - PengJ.H.,FahimaT.,RoderM.S.,LiY.C.,DahanA.,GramaA.,NevoE.
主要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赫尔蒙种群中分离获得的一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研究 ,将源于赫尔蒙山具抗杀锈病的种系 T.dicoccides H52与普通的栽培种 Langdon进行杂交并创建了 F2 代遗传图。研究发现 H52种系抗条锈病的能力由一种显性基因控制 ,将其暂定名为 Yr H52。从 1 2 0个微卫星标记中 ,已经检测到来自亲本 91 %的多态性 ,而且从其中 5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中产生了 79个分离的位点 ,有 9个位点显示出了与 Yr H 52基因连锁 ,其重组率 0 .0 2~ 0 .3 5,遗传距离 2 .0 0~ 4 3 .3 7cm之间 ,L OD值 3 .56~ 54.2 2。由 1 0个微卫星位点和 Yr H52构建的染色体 1 B遗传图 ,其图距全长为 1 0 1 .5cm。Yr H52基因位于 Xgwm2 64 a和 Xgwm2 64 c之间 ,且与 Xgwm2 64 a、Xgwm1 8紧密连锁 ,两侧依次分别与 Xgwm1 3 1 a、Xgwm63 6b、Xgwm2 64 c、Xgwm4 0 3 a、Xgwm1 53、Xgwm550 a和 Xgwm1 2 4连锁。同时 ,Yr H52也与 REL P标记物 N or1紧密连锁 ,图距 1 .4 cm,L OD2 9.62。这显然与野生二粒小麦另一个抗条锈病基因 Yr1 5不同 ,研究证明 Yr1 5与 N or1图距是 1 1 .0 cm。
1999年04期 6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杨严鸥1999年04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杨吝1999年04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