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罗氏沼虾ATG5的鉴定及其抗菌免疫功能

    刘洋;赵飞;文菁;王玲;廖永众;邓玉婷;谭爱萍;巩华;赖迎迢;黄志斌;邵蓬;王飞飞;

    【目的】研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自噬相关基因(ATG)的免疫功能及其在抗菌免疫中的分子调节机制。【方法】从罗氏沼虾中克隆并鉴定罗氏沼虾自噬相关基因5(MrATG5),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rATG5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rATG5在罗氏沼虾健康组织以及受到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免疫刺激后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MrATG5蛋白在HEK 293T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通过RNA干扰技术、细菌结合和抑菌活性实验分析MrATG5的免疫功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rATG5开放阅读框(ORF)为807 bp,预测编码26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31.04 ku,等电点为5.68,含有一个典型的自噬蛋白5 (Autophagy protein 5, APG5)结构域。序列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MrATG5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ATG5同源性最高,相似性为97.76%,MrATG5与甲壳类动物聚为一支,说明ATG5蛋白在甲壳类动物中进化相对保守。qRT-PCR结果显示,MrATG5在罗氏沼虾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P <0.05)。MrATG5主要分布在HEK 293T细胞的细胞质中。经嗜水气单胞菌和LPS免疫刺激后,MrATG5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 <0.05),表明MrATG5在罗氏沼虾抗菌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经RNA干扰及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MrATG5可通过调控自噬参与罗氏沼虾抗菌免疫。细菌结合和抑菌活性实验发现,MrATG5原核重组表达活性蛋白可与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产生结合反应,并可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生长。【结论】MrATG5可通过调控自噬和抑制病原菌增殖提升罗氏沼虾的抗菌免疫力。

    2025年01期 v.4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香港牡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挖掘

    胡娜;何苹萍;张兴志;官俊良;韦嫔媛;张立;李蔚;郑玉斯;白科;陈泳先;李文红;彭金霞;

    【目的】挖掘与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和相关通路,为深入探索香港牡蛎的生长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选取3只快速生长组[FG,(173.23±12.85)g]和3只慢速生长组[SG,(123.87±10.98)g]的闭壳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分析样品组间的基因差异表达,对差异基因进行Kmeans聚类分析,KEGG和GO功能富集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测序共获得354 605 398个原始测序序列(Raw reads),经过滤和筛选,得到340 597 178个高质量数据(Clean reads)。根据|log_2差异倍数|≥1和错误发现率(FDR)<0.05的筛选标准,共鉴定出3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个表达上调基因,10个表达下调基因。结合基因功能注释信息分析,共筛选出ARA、CO6A4、DTX3、KY、MKX、BIN3、TRI33和5HT4R等8个与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注释差异基因数目较多的有细胞解剖实体、结合和细胞过程等条目。此外,差异基因也显著富集在Notch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以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3条重要的KEGG通路。

    2025年01期 v.45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高温和低盐胁迫下刺参体壁转录组及差异表达基因

    王琦;赵斌;胡炜;姚琳琳;韩莎;李成林;时迪;

    【目的】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高温和低盐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为刺参抗逆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体质量(48.0±6.7)g刺参分为对照组(16℃,盐度30)、高温组(30℃,盐度30)、低盐组(16℃,盐度20)和高温低盐组(30℃,盐度20)进行2 d的实验,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刺参体壁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然后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刺参体壁转录组测序获得高质量数据(clean reads)共616 880 106,各样品Q_(30)碱基占比均不低于94.91%;高温低盐组在胁迫前后筛选出4 089个差异基因,高温组胁迫前后筛选出1 907个差异基因,低盐组在胁迫前后筛选出1 275个差异基因。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多个蛋白(HSP90、HSP70)在高温胁迫下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上调(P <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焦点黏附等抗凋亡及免疫防御相关的通路;低盐组与对照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肪酸代谢、信号传导等相关通路。qRT-PCR结果与转录组结果相一致。【结论】高温、低盐等会引起刺参的脂肪酸代谢紊乱、引发炎症反应,甚至死亡。抗凋亡蛋白基因、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的上调对缓解高温与低盐胁迫下的应激反应有积极作用。

    2025年01期 v.45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鲟源海分枝杆菌基因组结构及致病性

    龚可立;杨硕;胡思美;罗凯;张书环;许巧情;李宁求;

    【目的】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基因组结构、毒力基因,探讨海分枝杆菌对鲟的致病性,为中华鲟海分枝杆菌病的预防和物种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Illumina+PacBio测序对鲟源海分枝杆菌AS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毒力分析,并利用该菌株感染西杂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分析西杂鲟被感染组织和菌体对鱼的致病性。【结果】鲟源菌株AS2基因组大小为6 577 193 bp,包含5 809个预测的编码序列,其中1 000 bp以上的基因含量最高,G+C比例为65.74%,同时该基因组含有2个质粒DNA和3个rRNA操纵子。毒力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菌株AS2的EspK、EspJ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标准株H37Rv同源性均仅50%左右。毒力基因mlsB、SecA2在海分枝杆菌AS2中出现缺失现象。回归感染结果显示,西杂鲟在感染海分枝杆菌28 d时才出现死亡,90 d后死亡率为50%,到120 d时西杂鲟的生长状况趋于稳定,无较多死亡;解剖发现鱼体内存在大量腹水。PCR检测显示,海分枝杆菌组织感染组织为脑,另外也见于脊髓、鳔积液、腹水和体表黏液等部位。【结论】鲟源海分枝杆菌AS2毒力相对稍弱。AS2基因组缺少毒力基因mlsB、SecA2,同时毒力蛋白EspK、EspJ结构发生了改变。但该菌与结核分枝杆菌ESX-1分泌系统的主要基因ESAT-6、CFP-10相似度高,可引发西杂鲟体内的炎症反应,并具有传染性,对人类和水生动物存在一定危害。

    2025年01期 v.45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不同光质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陈张翔;李淼淼;张达娟;程旭;姜曼;毕相东;

    【目的】研究光质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的生长影响机制,为雨生红球藻的高效优质培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雨生红球藻置于LED白光(428~665 nm)(对照组)、LED红光(621~641 nm)和LED蓝光(452~459 nm)下培养8 d,测定并分析其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虾青素质量浓度及蛋白表达等指标。【结果】培养至8 d时,蓝光组和红光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15.87×10~5 mL~(-1)和15.67×10~5 mL~(-1),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1.37×10~5 mL~(-1))(P <0.01);蓝光组雨生红球藻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质量浓度分别为5.25、2.78和2.67μg·mL~(-1),均显著高于红光组和对照组(P <0.05)。雨生红球藻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红光组和对照组组间共鉴定出6 43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67个上调,126个下调,差异显著通路为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糖酵解/糖异生;蓝光组和对照组间共鉴定出6 38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228个上调,649个下调,差异显著通路为氨酰-tRNA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触角蛋白;蓝光组和红光组间共鉴定出6 43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但无差异显著的通路。亚细胞定位发现,在不同光质处理条件下,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叶绿体蛋白,红光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蛋白中有25.0%定位于叶绿体蛋白,蓝光与对照组间为26.9%,蓝光与红光组间为21.6%。【结论】红光与蓝光均可有效提高雨生红球藻的生物量,红光可下调藻细胞内的镁螯合酶亚基的表达,从而降低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8 d蓝光照射可对雨生红球藻造成更严重的光损伤,使其细胞内叶绿素a/b结合蛋白下调,从而促使雨生红球藻积累更多的虾青素。

    2025年01期 v.45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不同鱼龄虹鳟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王苗苗;严欢;卢彬;田合;毛琼玲;张倩;邵家丽;李慕春;

    【目的】比较不同鱼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肌肉的营养成分差异,为虹鳟养殖业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伊犁养殖基地的1龄、2龄和3龄虹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其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碳水化合物及能量),维生素(A、E、B_2、B_3、C、D),氨基酸组成,胆固醇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鱼龄虹鳟肌肉水分质量分数为688.24~722.12 g/kg,蛋白质质量分数138.05~156.01 g/kg,脂肪质量分数29.02~135.14 g/kg,灰分质量分数11.14~12.01 g/kg;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7.24~97.93 g/kg。1~3龄虹鳟能量值为5 112.84~7 751.79 kJ/kg。其中,3龄虹鳟粗蛋白质量分数(156.01 g/kg)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2龄虹鳟粗脂肪质量分数(135.14 g/kg)、能量值(7 751.79 kJ/kg)均显著高于1龄和3龄组(P<0.05),1龄虹鳟水分质量分数(722.12 g/kg)、灰分质量分数(12.01 g/kg)、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97.93 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鱼龄虹鳟肌肉维生素A质量分数为18.24~20.61 mg/kg,维生素E质量分数为340.11~2 840.08 mg/kg,维生素B_2质量分数为0.15~0.19 g/kg,维生素B_3质量分数为3.61~3.84 g/kg,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0.88~2.66 g/kg,总维生素质量分数为5.26~8.36 g/kg。2龄虹鳟的维生素B_2(0.19 g/kg)、维生素B_3(3.84 g/kg)、维生素E(2.84 g/kg)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3龄虹鳟维生素C(2.66 g/kg)质量分数最高。氨基酸结果表明,1~3龄虹鳟的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04.52、106.31和112.74 g/kg,其中3龄虹鳟的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且1龄、3龄虹鳟的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的优质蛋白源评价标准。3种虹鳟胆固醇质量分数较低,为23.32~39.61 mg/kg。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3种鱼龄虹鳟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占比均超过42.7%,其中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含量较高。【结论】2龄和3龄虹鳟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维生素含量,且氨基酸组成均衡,肉质肥美鲜嫩,适宜作为高营养价值的水产品开发利用。

    2025年01期 v.45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NODE-GAM模型的太平洋中部大眼金枪鱼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周淑婷;邹晓荣;李东旭;

    【目的】研究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影响的规律,为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的科学生产及渔业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8―2021年太平洋延绳钓作业数据,结合表层、100、200、300 m海水温度,海水表层盐度和海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等同期海洋环境数据,使用广义可加性神经遗忘决策集成模型(NODE-GAM)分析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时空分布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与结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获数量和CPUE值在年际分布和月度分布上的差异均很大。整体来看,太平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盛渔期为9―12月,低潮期为1―8月;2018―2021年间,渔场范围有逐年向东向南扩散的趋势,其中高产渔场区主要集中在赤道两侧、10°N―10°S之间的广阔海域。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200 m海水温度、100 m海水温度、300 m海水温度、海水表面温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海水表层盐度。NODE-GAM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085,较广义可加性模型、随机森林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别降低了63.0%、43.3%和29.2%。

    2025年01期 v.45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空间分布动态变化

    冯志颖;郑倚雯;张渊博;刘大召;

    【目的】研究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植被健康和覆盖状态的空间分布变化,为红树林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andsat影像数据,计算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覆盖度(FVC)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结合Hurst指数分析,量化时间序列数据中过去变动对未来变动的影响程度,以评估红树林植被健康与覆盖情况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辅以F检验,对英罗湾红树林NDVI和FVC值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47%区域NDVI值显著增加,45%区域NDVI值无显著增加和无显著减少,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仅8%区域NDVI值显著减少;17%区域FVC值显著增加,74%区域的FVC值无显著增加和无显著减少,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仅3%区域FVC值显著减少。结果表明,2013―2023年英罗湾红树林大部分区域在植被健康和覆盖状态方面得到改善或者处于良好的稳定状态,仅有英罗湾东南岸、西南岸和北岸等少数区域出现退化现象。Hurst指数分析显示,69%区域NDVI值呈增长-持续趋势,22%区域NDVI值呈增长-反持续趋势,6%区域NDVI值呈减少-持续趋势;55%区域FVC值表现出增长-持续趋势,15%区域FVC值呈增长-反持续趋势,15%区域FVC值呈减少-反持续趋势和9%区域FVC值呈减少-持续趋势。结果表明,英罗湾红树林大部分区域的健康和植被覆盖状态呈持续改善趋势,但英罗湾东南岸和西南岸少数区域存在持续退化风险。而英罗湾北岸区域的植被覆盖呈现减少-反持续趋势,说明该区域当前的减少趋势不会长期持续。

    2025年01期 v.45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产褐藻胶裂解酶阿氏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对马尾藻降解效果

    冯娟;罗霜;苏雅健;房耀维;杨光;侯晓月;陈梦;刘姝;

    【目的】筛选褐藻胶降解菌,评价其对马尾藻(Sargassum denticarpum)的降解效果,为提高马尾藻的利用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透明圈法和酶活力测定法获得产褐藻胶裂解酶水平较高的菌株,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菌株产酶条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马尾藻的降解情况,测定藻渣质量和还原糖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获得1株符合条件的菌株MAL001,鉴定为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优化后产酶条件为NaCl质量分数1%,pH 7.0,温度23℃,转速180 r/min,接种体积分数2%,培养时间24 h,此条件下褐藻胶裂解酶活力达65.8 U/mL,为优化前(44.7 U/mL)的1.5倍。MAL001的褐藻胶裂解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7.0,在最适温度下保持12 h其酶活力仍能在最初酶活力的70%以上;在pH 6.6~8.6时,其酶活力仍保留初始酶活力的60%以上,金属离子Al~(3+)、Fe~(3+)及Co~(2+)抑制褐藻胶裂解酶活力,Mg~(2+)则具有促进作用;该酶降解海藻酸钠的终产物为二糖、三糖和四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MAL001通过破坏细胞结构裂解马尾藻,藻渣失重率为42.13%,还原糖增量为0.121 mg/mL。【结论】筛选并鉴定得到褐藻胶降解菌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MAL001,其对马尾藻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2025年01期 v.45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杀菌对金枪鱼肌动蛋白结构及组织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孙协军;刘孝芳;李秀霞;王珍;励建荣;

    【目的】分析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杀菌对0℃冷藏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肌动蛋白结构和组织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组织蛋白酶B对鱼肉肌动蛋白的降解机制。【方法】以未经处理的金枪鱼为对照组,用55.0 mg/mL微酸性电解水协同280 W超声波对金枪鱼进行杀菌处理5 min后,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对金枪鱼肉肌动蛋白组成进行分析,结合组织蛋白酶B、L、D活性与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金枪鱼肉经协同杀菌处理后,0℃冷藏期间鱼肉的肌蛋白结构及相关组织蛋白酶活性变化。【结果】处理组变性焓值降低速度低于对照组,对照组α-螺旋相对占比降低69.09%,而处理组只降低41.33%。处理组色氨酸残基的稳定性更高。对照组肌动蛋白电泳条带更浅。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肌动蛋白-组织蛋白酶B结合时极性溶剂化能达-2 179.70 kJ/mol,两者间氢键出现频率较高。【结论】55.0 mg/mL微酸性电解水和280 W超声波协同杀菌处理5 min处理后,金枪鱼肌动蛋白热稳定性更高,肌动蛋白的二级与三级结构得到较好保持。组织蛋白酶B在鱼肉肌动蛋白降解中发挥关键作用,肌动蛋白与组织蛋白酶B结合驱动力为极性溶剂化能,氢键在两者结合中起主导作用。本实验结果为微酸性电解水协同超声波杀菌在金枪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1期 v.45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蒸烤组合熟制对即热烤鲈鱼品质的影响

    王杰;鲍晓龙;李旭海;汪兰;石柳;熊光权;闵珩;汪超;

    【目的】与直接烤制相比,探究蒸烤组合熟制提升即热烤鱼品质的工艺。【方法】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原料,采用蒸制(100℃)和烤制(200℃)相结合方式制作烤鱼,以中心温度、烹饪损失、感官评价、剪切力、水分分布以及风味物质组成等指标综合筛选蒸制时间和烤制时间,优化烤鱼加工工艺。【结果】经蒸制不同时间再烤制的烤鱼比直接烤制的中心温度均显著升高;蒸制4 min再烤制的烤鱼烹饪损失减少,剪切力降低,提高了烤鱼的嫩度;感官综合得分优于直接烤制和蒸制2、6 min后烤制组;蒸制4 min后烤制使鱼肉中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提高了烤鱼水分的稳定性;蒸制4 min的烤鱼含有较高水平的醇、醛、酮和有机硫化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蒸制4 min的烤鱼风味组分分布较为分散,各组间无重叠现象,说明其风味更加稳定且独特。与直接烤制相比,先经4 min蒸制再烤制7 min的中心温度提升明显;烹饪损失减少,减轻鱼肉损伤;剪切力下降18.69%,嫩度提升;感官评价得分均高于直接烤制和先蒸制4 min再分别烤制10、13 min组;水分分布和风味物质与蒸制变化趋势类似;烤制7 min的烤鱼整体风味与其他三组相距较远,不重叠,说明烤鱼风味稳定。【结论】与直接烤制相比,先蒸制4 min再烤制7 min的熟制工艺优化了即热烤鱼的加工方式,提升了烤鱼的品质。

    2025年01期 v.45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糙海参极性脂的提取和神经保护活性

    熊仕洪;张翼;赵佳文;周龙建;刘亚月;杨志友;张永平;

    【目的】研究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极性脂的抗阿尔茨海默氏症作用。【方法】采用8种总脂提取方法结合冷丙酮抽提制备海参极性脂,计算不同方法下的极性脂得率,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比较所制备极性脂的指纹图谱,采用薄层层析-磷钼酸显色法和基于液质联用的脂质组注释分析其成分,对通过优选提取方法得到的总极性脂,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模型、Aβ_(25-35)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损伤模型等指标,综合评价糙海参极性脂的抗阿尔茨海默氏症潜力。【结果】1)在8种不同的总脂提取方法中,Bligh&Dyer法既有较高的最终极性脂得率(1.25%),且提取的极性脂成分多样,并在同等效果下氯仿消耗量最低,该方法在极性脂提取上综合表现最佳;2)薄层层析-磷钼酸显色实验显示该极性脂中含有磷脂类成分,脂质组分析显示其含有丰富的磷脂、鞘脂、甘油脂、脂肪酸、N-磺甲基酰胺和未知脂类等成分;3)糙海参极性脂表现出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半数清除质量浓度(217.13±2.34)μg/mL]、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半抑制质量浓度(30.39±1.48)μg/mL]、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中NO生成活性(1μg/mL剂量下抑制率为48.88%),以及对Aβ_(25-35)诱导的HT-22神经元损伤的治疗性、预防性保护作用和清除胞内活性氧的作用(40μg/mL剂量下)。【结论】糙海参极性脂具有较好的多靶向抗阿尔茨海默氏症体外活性,作为相关功能食品和药物具备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2025年01期 v.45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螯合硒对牡蛎肽免疫活性的影响

    杨君扬;张烘煜;陈忠琴;谭明堂;林海生;高加龙;郑惠娜;曹文红;杨维;陈忆宾;

    【目的】通过螯合结构优化实现牡蛎肽硒复合物免疫活性功能的提升。【方法】借助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对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易与硒结合的肽;通过红外和圆二色光谱对比螯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确定硒的结合位点;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和分子对接对硒螯合肽结构特征及结合位点进行分析;以RAW264.7巨噬细胞为实验对象,对比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洗脱组分(P2和F2)的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结果】波谱和分子对接结果均表明,肽链上的氨基、羧基、羰基等均参与硒离子螯合过程的共价反应,且螯合反应使肽链的二级结构从无规则趋向规则的折叠、转角结构;LC-MS/MS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出的螯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碱性氨基酸占比和等电点(PI)值越高的肽链具有更强的硒螯合能力。体外细胞实验表明,F2能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分泌;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免疫相关蛋白COX-2和iNOS的表达,且效果显著优于P2。【结论】牡蛎肽在与硒螯合后结构发生变化,PI值越大的肽更易于与硒发生螯合,螯合后免疫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2025年01期 v.45 10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不同氧化物对螺旋藻热解的影响

    刘凯;徐青;苏颖辰;

    【目的】研究黏土中Al_2O_3、MgO和SiO_2等常见氧化物对螺旋藻(Spirulina)热解行为的影响,为螺旋藻的高值化热解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快速热解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螺旋藻的热解过程及产物。通过Flynm-Wall-Ozawa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两种热解动力学模型,评估不同氧化物的催化效果,并对比分析其对热解温度、残留物质量及热解产物的影响。【结果】氧化物的引入使螺旋藻的热解温度范围扩大15~30℃,SiO_2促进了焦炭产率的提高。MgO作为碱性催化剂显著抑制了热解油中酸性物质的生成,酸性物质的生成率从23.49%降至10.66%。MgO对螺旋藻热解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催化效果依次为MgO> Al_2O_3> SiO_2。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氧化物Al_2O_3、MgO、SiO_2后,螺旋藻热解的平均表观活化能从207.84 kJ/mol分别下降至196.88、188.23和205.77 kJ/mol。【结论】黏土中氧化物对螺旋藻的热解产物分布和能量消耗有显著影响,其中Al_2O_3和MgO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而SiO_2主要起到热量传递介质的作用。

    2025年01期 v.45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融合协同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模型的鱼类异常行为多任务识别

    张艺爔;胡泽元;左宇琪;贾松怡;刘吉航;陶红希;于红;

    【目的】解决暗光、浑浊和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对于单任务鱼类异常行为识别精确度不高以及相似性鱼类异常行为难以准确识别的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多任务学习情况下鱼类异常行为及其姿态估计研究框架,命名为PD-DETR。通过Transformer架构实现端到端推理,平衡不同任务的损失权重,优化梯度冲突。通过自注意力编码器和协同注意力(SCSA)特征融合网络(SCSA-FPN),计算单鱼行为与鱼群行为的权重,平衡鱼群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降低相似性行为特征丢失。设计消融实验和模型对比实验,以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PD-DETR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异常行为数据集上的识别精确率和平均精度分别达到95.1%和93.6%,较YOLOv11-det提升0.9%和0.3%;游动姿态估计精确率和平均精度分别达到91.2%和90.8%,较RT-DETR相比分别提升3.9%和4.4%;在多任务学习情况下异常识别任务和游动姿态估计任务的平均精度较单任务学习提升1.2%和1.7%。【结论】多任务学习网络PD-DETR实现了暗光、浑浊水质环境中的鱼类异常行为识别与游动姿态分析,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保障鱼类健康。

    2025年01期 v.45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南海万山群岛渔船漂移轨迹风漂系数的分段模拟

    王海龙;仉天宇;张树钦;林汛;杨坚;张丽雯;曹倩;李萌;

    【目的】使用分段风漂系数模拟渔船的漂移轨迹,探究模拟预测的准确性,为准确预测渔船的漂流轨迹、提高海上搜救的效率和成功率提供基础。【方法】以南海万山群岛为研究区域,通过571个漂流样本建立AP98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段模拟,采用风速4、6、8 m/s作为分界线建立不同风漂系数模型,同时建立漂移动力学半解析模型,通过对103个样本4组案例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拟,对比预测模拟轨迹结果。【结果与结论】AP98模型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风速与风致漂移速度(L)和顺风向漂移速度(DWL)的决定系数介于0.200~0.800之间,与侧风向漂移速度(CWL)的决定系数介于0~0.100之间,说明风速与L和DWL之间线性关系明显,与CWL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不同分段处理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案例1中,4和8 m/s的分段预测结果得到优化;在案例2中,4 m/s的分段预测结果得到优化;在案例3中,4和6 m/s的分段预测结果得到优化;在案例4中,4、6和8 m/s的分段预测结果均得以优化。分段模拟结果相比于未分段普遍有改善趋势,尤以风速4 m/s分段的模拟结果有较为明显的优化趋势,其他分段的模拟结果有好有差。合理选择分段点及确保数据分布的均衡性对提高模拟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1期 v.45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PTE-LOS的自适应反步滑模欠驱动无人艇路径跟踪控制

    甘少楠;高迪驹;

    【目的】解决在风、浪、流所引起的外部时变干扰下,欠驱动无人艇(USV)航行路径跟踪稳定性及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升路径跟踪精度及稳定性。【方法】基于改进的规定时间扩张状态观测器(Prescribed-time-extended-state-observer,PTE)和视线(Line-of-sight,LOS)制导的自适应反步滑模控制方法,消除USV的姿态偏差,并设计USV进行路径跟踪所需的期望速度及期望航向角。结合反步法和滑模控制,设计消抖函数,有效减少滑模控制普遍存在的抖振问题。此外,考虑到欠驱动USV输入受限,引入辅助系统,以解决输入饱和的挑战。【结果与结论】仿真实验表明,在控制输入有限的情况下,所提控制系统仍可快速收敛。与固定时间LOS制导(Fixed-time LOS,FT-LOS)方法、自适应积分LOS制导(AILOS)方法比较,本制导-控制方法在路径跟踪性能上表现更佳。具体而言,相比FT-LOS、AILOS制导方法,本方法横向误差分别减小1.60%、0.04%,纵向误差分别减小99.2%、99.4%,航向角误差分别减小71%、79%;而跟踪至期望速度的时间则分别提升39%、62%。本方案更为有效和优越。

    2025年01期 v.45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综述

  • 海水养殖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赵辉;卜伟雄;田凯;孙立伟;

    【目的】梳理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原理、净化效率及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并分析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为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回顾海水养殖废水传统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进行系统梳理,依据技术原理差异,将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分为4种,分析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结果】物理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化学处理技术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且可能有毒副作用;生物处理技术具有经济、无二次污染的优点,但受环境影响大和处理周期长,如植物处理和动物处理;综合处理技术则展现出高集成和高效净化的特点,但系统复杂、成本高和维护难度大,如生态化处理和工厂化处理。【结论】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正朝高效、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需加强新型高效材料的研发、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多技术集成与优化,以满足处理复杂废水的需求。

    2025年01期 v.45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由广东海洋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洋、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生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水生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象过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领域的学术论文。1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1文稿务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逻辑性强,文字精炼。论文结构必须包括(按顺序):题名,作者及工作单位(校内作者注明至“学院”一级),中文摘要(内容应包含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100~300字),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

    2025年01期 v.45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