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尤厚;李鑫;彭金霞;李蔚;张兴志;官俊良;何庆松;陈泳先;张立;张彬;韦嫔媛;何苹萍;
【目的】鉴定筛选出与凡纳滨对虾(itopenaeus vannmei)性腺发育相关的miRNA及靶基因,为揭示其性腺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凡纳滨对虾性腺进行miRNA测序分析。利用DESeq 2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并使用MiRand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4个显著差异表达miRNAs及6个候选靶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分别从精巢和卵巢小RNA文库获得18~30 nt的高质量序列27 665 604和28 431 611条,其中精巢中鉴定出117个已知的成熟miRNAs和214个未知miRNAs;卵巢中鉴定出106个已知的成熟miRNAs和159个未知miRNAs。分析获得153个精巢和卵巢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共预测得到57 412个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KEGG分析表明,这些靶基因显著富集的前20条KEGG通路包括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和Hedgehog信号通路等。RT-qPCR结果显示,miR-92b-3p_3、miR-263a-5p_1、novel_mir23及novel_mir67等miRNAs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模式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测序数据准确可靠。FoxL2、Dsx、NR1D1以及Octβ2R为精巢上调基因,在精巢中高表达;Vitellogenin为卵巢上调基因,在卵巢中特异性表达;而Huntingtin在精巢和卵巢中均高表达。【结论】mi R-92b-3p_3和miR-263a-5p_1等4个差异表达miRNAs以及FoxL2、Dsx、NR1D1和Vitellogenin等6个靶基因与凡纳滨对虾性腺发育密切相关,共同调节性腺的成熟过程。
2022年06期 v.42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任驰;罗少凤;朱玮蔚;李雪微;石红娟;茹笑影;MUSTAPHA Umar Farouk;李广丽;
【目的】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基因mmp在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生殖发育过程的作用。【方法】基于金钱鱼性腺转录组数据,筛选11个在性腺中高表达的mmp基因(mmp2、-9、-11b、-14a、-15a、-15b、-16a、-17a、-23b、-24和-28),利用qPCR分析4~12月龄金钱鱼性腺及17β-雌二醇(E_2)处理性逆转金钱鱼间性卵-精巢中mm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通过E_2的在体注射和离体孵育,分析E_2对金钱鱼性腺中mmp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在4~9月龄金钱鱼性腺中,11个mmp基因未呈性别二态性表达;在10~12月龄金钱鱼性腺中,11个mmp基因均呈性别二态性表达。在间性卵-精巢中,mmp15a、-15b、-16a、-17a和-2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在精巢中的表达量。E_2在体注射结果显示,E_2可下调精巢中mmp2、-9、-11b和-14a的相对表达量,而显著上调其在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E_2离体孵育实验结果显示,E_2可上调精巢和卵巢中mmp2与mmp9的相对表达量。【结论】E_2对金钱鱼mmp基因表达的影响取决于其剂量以及处理方式,不同mmp基因对E_2处理的响应不同。
2022年06期 v.42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忠典;宦章;黎学友;陈月碧;张宁;郭昱嵩;王中铎;梁燕秋;
【目的】研究低浓度炔诺酮(Norethisterone,NET)短期暴露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仔鱼的毒性效应。【方法】海洋青鳉仔鱼在8.96 ng/L的NET暴露10 d,分析仔鱼游泳行为,氧化-抗氧化相关酶活性,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基因转录模式;NET处理后仔鱼在人工海水中饲养至5月龄,统计性别比例。【结果】NET短期暴露后,海洋青鳉仔鱼的游泳行为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仔鱼在静止状态的时间减少,处于小运动和大运动状态的时间极显著增加(P <0.01);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 0.05);仔鱼雌二醇(E2)水平显著降低(P <0.05),睾酮(T)水平极显著提升(P <0.01),群体中雌雄比例无影响;132个基因的转录模式发生改变,主要涉及节律调节、物质代谢和免疫等生物学过程。【结论】海洋青鳉在低浓度NET环境短期暴露可引起仔鱼游泳行为、激素水平及基因转录模式的变化;海洋环境残留的NET对鱼类健康有潜在风险,进而破坏海洋渔业资源。
2022年06期 v.42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薇;陈国宝;牛麓连;
【目的】分析南海鲹科鱼类在单拖、双拖和围网三种捕捞方式下的渔获率,探究南海北部海域鲹科渔场的时空分布。【方法】计算三种捕捞方式的年均、月均和季节性渔获率,并对三种捕捞方式的时空分布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结论】单拖在2016年渔获率达到最高为1.44 kg·kW~(-1)·d~(-1),双拖在2009年渔获率达到最高为4.65 kg·kW~(-1)·d~(-1),围网渔获率最高为2014年的3.8 kg·kW~(-1)·d~(-1),年均渔获率受产量和渔场分布的影响较大。三种捕捞方式的渔获率随作业功率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单拖最高渔获率为3.12 kg·kW~(-1)·d~(-1)(功率为262 kW);双拖最高渔获率为10.81 kg·kW~(-1)·d~(-1)(功率为313 kW);围网最高渔获率为8.97 kg·kW~(-1)·d~(-1)(功率为405 kW)。夏季渔获率相比其他季节达到最高,单拖、双拖和围网的渔获率分别为1.21、2.74、3.62 kg·kW~(-1)·d~(-1),三种捕捞方式的渔获率在时间变化都有极显著差异(P <0.01)。双拖和围网的渔获率在空间变化上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 <0.01);单拖在110°15′E-111°45′E和117°45′E-118°45′E之间的渔场存在较高渔获率,但渔场之间无明显差异;双拖在112°45′E-114°45′E左右的渔场存在高值渔获率;围网在109°45′E-110°45′E和115°45′E-117°45′E的渔场都出现高值渔获率,因此鲹科鱼类的渔场主要分布在粤西、珠江口及海南岛东部海域。
2022年06期 v.42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若雅;许子安;汪金涛;邓荣成;隋恒寿;李彬;陈新军;
【目的】探究不同捕捞种类在不同季节对海洋环境的需求,构建科学的栖息地模型,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渔场预报奠定基础。【方法】根据2009―2017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渔业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浓度(CHL)等数据,以及海表水温梯度(GSST),以捕捞努力量作为适应性指数,构建不同环境因子权重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优化筛选出最佳模型,并以2018―2019年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验证。【结果】2009―2017年中,3―5月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7.8%和74.6%;6―8月和9―11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6,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5%、76.2%和74.6%、71.3%;12月―翌年2月的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模型10,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达79.7%和76.6%。2018和2019年各月HSI大于0.6海域中其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所占比例在78%~90%之间,验证模型准确。【结论】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对中西太平洋海域鲣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3―5月SST、GSST和CHL权重相等,6-8月和9-11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GSST,12月―翌年2月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CHL。较算术平均法而言,赋予各因子不同的权重系数可有效提高准确率。
2022年06期 v.4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梦;樊慧敏;夏洪丽;汪志文;喻大鹏;夏立群;鲁义善;
【目的】研究广东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筛选潜在生物活性菌株及水产病原菌拮抗菌。【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深圳红树林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细菌物种多样性,通过PCR扩增聚酮合酶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检测菌株产次级代谢产物潜力,并采用点种法筛选水产病原菌拮抗菌。【结果】获得177株细菌,隶属于4门20属27种,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优势菌属,6株细菌为潜在新物种,55株细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至少1种生物合成基因,其中有7株细菌对水产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结论】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有应用于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发掘和水产病害绿色防控的巨大潜力。
2022年06期 v.42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泽建;罗昌盛;陶玉华;龙海丽;黄星;王薛平;
【目的】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湿地土壤的蔗糖酶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广西北部湾互花米草入侵机制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广西北海不同入侵阶段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种土壤酶活性总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40~6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增加呈现升高趋势,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有机碳含量(SOC)、总氮(TN)、总磷(TP)、碳氮比(mC/mN)、细砂粒、粉粒和黏粒占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 <0.05),而与土壤容重和粗砂粒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 <0.05)。【结论】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的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蔗糖酶和深层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时间累积效应,其酶活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2022年06期 v.42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浩民;李成;
【目的】西南太平洋中尺度涡旋过程十分活跃,其涡动能占据海洋中绝大部分能量,本研究探究该海域涡动能时空变异的调控机制。【方法】从原始能量方程出发,基于1991―2017年ECCO2数据和1993―2018年SLA数据进行涡动能(EKE)时空变异分析,包括EKE的季节变化分析和年际变化分析。【结果和结论】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海域EKE水平分布在12―3月份呈现低值、垂向影响深度较浅,而6―8月份的水平分布呈现高值、垂向影响深度较深。将西南太平洋EKE高值区域划分为3个区域,即A区域(150°―160°E/28°―36°S),B区域(150°―160°E/28°―32°S)与C区域(150°―160°E/32°―36°S)。从能量方程出发,对于EKE和正压转换、斜压转换以及对风应力做功进行相关分析。基于EKE季节变异与影响因素的超前-滞后的相关性分析,发现BT是EKE季节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其中,A、C区域分别有0.70和0.58的相关度滞后BT 1个月,B区域有0.53相关度与BT同期变化。针对EKE的年际变化,进行Nino3.4指数、南半球环状模指数以及水平流速垂向剪切信号与EKE年际变化信号的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发现EKE年际变化有0.57的正相关度滞后6个月于Nino3.4指数变化,表明厄尔尼诺事件是该海域EKE年际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而流速剪切信号在二者中起到桥梁作用。
2022年06期 v.42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航婷;莫奕雯;李诺营;唐云平;杨最素;
【目的】研究酸法提取鳗鱼(Muraenesox cinereus)鱼鳔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方法】以鳗鱼鱼鳔为研究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研究醋酸浓度、料液比以及酸解时间对提取酸溶性鳗鱼鱼鳔胶原蛋白的影响;并对所提取的胶原蛋白采用紫外光谱(UV)、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醋酸浓度0.42 mol/L、酸解时间21 h、料液比1∶58 g/mL,在该条件下鳗鱼鱼鳔胶原蛋白的提取率为65.32%。在190~400 nm的波长范围检测中,波长225 nm处出现强烈的特征吸收峰,波长280 nm处无明显的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检测该胶原蛋白具有三级结构的特征吸收峰;SDS-PAGE检测可见2条α链与1条β链结构;氨基酸分析表明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9.88%、11.78%、10.48%和9.37%,且不含色氨酸;扫描电镜下的鱼鳔胶原蛋白为均匀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结论】酸法提取的鳗鱼鱼鳔胶原蛋白为Ⅰ型胶原蛋白。
2022年06期 v.42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姝玲;
【目的】构建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费氏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fabri)、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拟地新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带鱼针蛔线虫(Raphidascaris trichiuri)、厦门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moyense)和中华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sinense)的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对以上8种异尖线虫的高通量检测及准确分型。【方法】采集8种异尖线虫核酸进行凝胶电泳,测序并进行序列对比,设计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通过优化体系及退火温度,建立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并添加海产品核酸背景验证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建立了基于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针对海产品中异尖线虫的快速检测鉴定方法,可在一个反应体系里同时检测鉴定4种异尖线虫,双通道反应体系可一次性检测鉴定8种异尖线虫。体系中,引物和探针的终浓度分别为0.60、0.20μmol/L,DNA灵敏度为10~3拷贝/mL;对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鳕鱼(Gadus)、舟山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zhoushanensis)、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均无荧光信号;针对等量混合的4种异尖线虫模拟样本均可检出,检出限为1.0%。【结论】建立的海产品异尖线虫多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应用于日常食品检验和异尖线虫分型鉴别研究。
2022年06期 v.42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志强;宋雪玮;贾宝柱;尹建川;孔德峰;
【目的】滤除振动信号中的背景噪声、增强故障冲击特征,实现船舶推进轴系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峭度自适应滤波和对称差分能量谱的信号处理方法:设计加权峭度自适应高通滤波算法,以加权峭度指标作为迭代优选条件,解决传统最佳截止频带选取只能依靠先验知识的缺点;在传统Teager能量算子的基础上引入希尔伯特变换和对称差分求导方式,解调滤波后信号从而得到能量谱。【结果】在仿真实验和工程实验中,振动信号中的背景噪声被滤除,故障冲击更加突出,能正确识别轴承外圈故障、内圈故障及滚动体故障。【结论】加权峭度自适应滤波具有算法复杂度低、运行时间短的优点;对称差分能量谱能够有效提升故障冲击信号的能量占比。本方法能够准确诊断船舶推进轴系轴承故障。
2022年06期 v.42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锁平;邓卓雅;张维星;党超群;王海涛;
【目的】针对波浪浮标用北斗短报文传输谱数据时通信长度受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波浪谱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基于随机波浪理论,分析风力等级、波浪等级变化时的频谱分布特点,获得频谱成分的频率聚集规律;借鉴国外频谱传输方法及其经验,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开展波浪谱数据传输方法设计,并优化传输方式。【结果与结论】利用北斗短报文将0.05~0.35 Hz范围内波浪频谱数据仅以61字节实施基本传输,同时配置扩展能力。通过传输过程仿真测试、波浪浮标海上试验,证明本研究方法能满足波浪谱数据传输需求,北斗短报文可为海浪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一种新技术手段。
2022年06期 v.42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