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翘嘴鳜和斑鳜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比较

    李禹韬;王若愚;马波;张颖;

    【目的】综合比较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之间消化系统形态学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差异,为后续开发合理的鳜养殖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5月龄翘嘴鳜和斑鳜个体各15尾,并采集其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肠道内容物以及血清样品,用于后续消化酶活性和肝功能指标检测、16S rDNA扩增子测序、免疫荧光染色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在相同发育时期,翘嘴鳜体长和体质量均明显优于斑鳜(P <0.05);另外翘嘴鳜幽门盲囊质量、幽门盲垂长度和数目、后肠绒毛长度均显著高于斑鳜(P <0.05)。肝功能参数检测发现,斑鳜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翘嘴鳜(P <0.05)。翘嘴鳜前肠、幽门盲囊以及胃中消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斑鳜(P <0.05)。免疫荧光分析发现,翘嘴鳜肠道中闭锁蛋白、闭合蛋白的相对阳性率显著高于斑鳜,且二者前肠闭锁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后肠(P <0.05)。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二者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 <0.05);另外,基于物种注释分析共鉴定到2个门水平类群及30个属水平类群的相对丰度在翘嘴鳜与斑鳜间存在明显差异(P <0.05);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多条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在斑鳜与翘嘴鳜间被显著富集(P <0.05);与此同时,微生物表型分析也证实,斑鳜肠道微环境中潜在致病菌以及应激耐受性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均高于翘嘴鳜(P <0.05)。【结论】斑鳜与翘嘴鳜之间消化系统形态学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差异,从生理学上解释了斑鳜与翘嘴鳜间生长性能以及抗逆性差异的原因。

    2025年03期 v.4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我国近海四种蛸类不同生长阶段角质颚的形态特征

    刘佳翔;王超;方舟;

    【目的】系统评估我国近海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长蛸(Octopus minor)和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等4种主要蛸类的角质颚形态与生长特征,为探索蛸类物种在复杂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蛸类物种角质颚形态研究的分组样本50~80对,采用27个地标点,根据性腺成熟度将4个蛸类物种划分为不同发育阶段,基于几何形态测量法系统分析角质颚形态随个体生长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长蛸与中华蛸在上、下颚形态上明显区别于短蛸和卵蛸;长蛸和中华蛸的角质颚形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卵蛸则在未成熟阶段角质颚形态变化更大,短蛸角质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则无明显形态变化。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长蛸、中华蛸在上、下颚形态上与短蛸、卵蛸有明显区别,尤其在PC1轴上的变异最为突出。形态可视化结果表明,喙部、翼部和侧壁是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结构,不同物种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各自独特的生长轨迹与形态转变方向。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4种蛸类角质颚存在明显的异速生长特征。卵蛸的上颚和短蛸的下颚在未成熟阶段呈现快速生长趋势,而中华蛸和长蛸的颚部在成熟阶段则趋于减缓,呈现功能结构趋稳趋势。这种异速生长模式与其摄食习性及生态位利用密切相关,说明角质颚不仅是摄食器官,也是体现物种生态适应和进化压力的重要表型标志。

    2025年03期 v.45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检测

    夏悦婷;余庆;黄琳;黄静;覃向谋;赵明明;韦冬冬;王浩;凌飞;常彦磊;许伟江;刘明珠;李鹏飞;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配体进行优化及修饰,获得核酸适配体Q5c,并将其与纳米磁珠进行偶联,构建核酸适配体偶联磁性纳米探针(Aptamer magnetic nanobeads,Q5c-MNPs)。利用多病原交叉实验验证Q5c-MNPs对SGIV感染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评价探针的稳定性、灵敏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结果】Q5c-MNPs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的细胞,并在500 nmol/L浓度下孵育时间短至1 min,在4~37℃温度范围内检测性能稳定。检测灵敏度达1×10~3个/mL,与RT-qPCR检测灵敏度相当。而本方法检测周期仅需2h,较常规分子检测方法效率显著提升。【结论】成功构建Q5c-MNPs检测体系,该体系兼具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等优势,为开发水产病害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2025年03期 v.45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李美霖;陈月泽;林弘;许婷钰;李忠炉;

    【目的】研究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北部湾海域鱼类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10月和12月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鱼类资源展开调查,分析秋冬季节鱼类物种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分析优势种情况,计算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多样性变化规律,构建广义加性模型分析3种指数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与结论】北部湾东北部海域共鉴定鱼类59科99属139种,物种数以秋季较高,冬季较低。秋季第一优势种为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冬季第一优势种为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二长棘犁齿鲷、日本海鰶(Nematalosa nasus)等优势种的质量贡献比高于数量贡献比,两季优势种均以中大型鱼类为主。该海域秋季多样性指数为4.544、丰富度指数为8.139、均匀度指数为0.666;冬季多样性指数为4.218、丰富度指数为6.514、均匀度指数为0.648,3种指数均以秋季较高。广义加性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冬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随溶解氧质量浓度增加呈减小趋势,随海表盐度和水深增加呈总体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明显。

    2025年03期 v.45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基于遥感数据的粤西陆架气旋涡特征

    王本栋;陈洁;刘洞良;谢玲玲;李君益;

    【目的】研究粤西陆架海气旋涡的基本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情况,为粤西涡旋演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1993―2023年绝对动力地形、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合漂流浮标数据,利用统计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粤西陆架气旋涡的基本特征。【结果】每年4―9月,在粤西陆架70 m以浅的海域存在一个准定常气旋涡,其中心位置约为111.1°E,20.8°N,空间尺度约为100 km,涡旋中心的海面高度较周边海域约低0.10 m。在年际尺度上,强厄尔尼诺(1997、2016年)事件发生时,粤西陆架气旋涡振幅相对较小(约为0),在弱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该涡旋振幅相对较大(约为0.05 m)。此外,该涡旋振幅还表现出较弱的(<0.05 m)季节内变化。【结论】从遥感观测的视角给出粤西陆架海气旋涡存在的证据,气旋涡有较强的季节内、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特征,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气旋涡较弱。

    2025年03期 v.4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北部湾近千年海表温度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

    许嘉莉;李飞龙;彭诗云;孔德明;徐利强;

    【目的】研究北部湾近千年的环境演变及其气候驱动因素。【方法】利用北部湾沉积柱BBG01及BBG02的长链烯酮重建过去千年的海表温度变化,并结合沉积物正构烷烃和粒度特征,探讨其气候驱动因素。【结果】北部湾海表温度近千年来整体下降约2℃,1900年到达最低值,与小冰期以来冬季风加强和中国冬季气温降低的趋势一致。BBG02的正构烷烃指示陆源输入1000―1300年较高,1300年后骤降,1700年后上升,此阶段中粒度端元2(粒径7.64~<24.10μm)相似的趋势指示热带辐合带迁移对陆地植被和陆源输入的影响,而平均粒径和较粗粒度端元3(粒径24.10~86.40μm)的增加与和海表温度下降一致。【结论】北部湾海表温度近千年的变化与全球不一致。其下降趋势与粗粒径增加的共同趋势表明在过去千年该区域主要受冬季风和大陆温度驱动,而长链烷烃和中粒径端元2反映了由ITCZ和夏季风控制的降水量变化。

    2025年03期 v.45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黄河三角洲低潮线遥感提取及时空变化

    刘凯;王晓利;侯西勇;李东;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提取黄河三角洲低潮线,分析其40 a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为海岸带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1984―2024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计算时间序列的植被和水体指数,结合实地调查数据,确定黄河三角洲潮汐淹没频率算法,构建低潮线提取模型,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分析低潮线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黄河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黄河三角洲低潮线长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1.21 km;低潮线的动态变化特征指示研究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导,低潮线线性回归变化速率平均为-15.35 m/a,且较强侵蚀等级占比最高,达47.88%;低潮滩的侵蚀与淤积过程均呈减弱趋势,其变化速率分别为0.50和0.10 km~2/a;河口岸段低潮线长度增量、低潮滩净变化面积与径流量增量、输沙量增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在清8汊流路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构建的适用于黄河三角洲低潮线提取模型可系统揭示低潮线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水沙变化对河口岸段地貌演变的重要影响。

    2025年03期 v.45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鲟鱼糜凝胶劣化关键酶及其酶学特性

    杨沐溢;洪惠;罗永康;谭雨青;

    【目的】探究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内源性蛋白酶对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确定引起鲟凝胶劣化的关键作用酶并揭示其酶学特性。【方法】对比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efabloc SC)、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 A)、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作用下鲟鱼糜的凝胶性能差异,确定凝胶劣化关键作用酶种类。以荧光法探究凝胶劣化关键酶粗酶底物专一性、最适反应条件等酶学特性,通过与肌原纤维蛋白共孵育揭示粗酶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规律。【结果与结论】组织蛋白酶在鲟鱼糜凝胶劣化中起主导作用,E-64作用下鱼糜的凝胶强度、储能模量及持水性均有显著提升(P<0.05)。鲟组织蛋白酶粗提物对荧光底物Z-Phe-Arg-MCA具有最高活性,其最适反应条件为50℃、p H 5.5,在50℃以下、p H 4.0~6.0时具有较高稳定性。10 mmol/L Zn~(2+)对酶活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78.13%)。肌球蛋白重链是组织蛋白酶的作用靶蛋白,其降解程度呈时间依赖性,降解产物分子质量分布为75~130 ku。

    2025年03期 v.45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不同减菌处理协同流化冰贮藏对卵形鲳鲹鱼肉品质的影响

    张静;郝记明;谭明堂;曹文红;陈忠琴;林海生;高加龙;

    【目的】探讨不同减菌处理方式结合流化冰贮藏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保鲜效果的影响,为开发新型卵形鲳鲹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采用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和冷等离子体技术(Cold plasma,CP)对卵形鲳鲹鱼肉进行减菌处理,然后协同自来水冰(Tap water ice,TWI,对照组)或流化冰(Slurry ice,SI)进行贮藏,通过测定贮藏期间卵形鲳鲹鱼肉的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TBA)、色差、水分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减菌处理结合流化冰技术对冰藏卵形鲳鲹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SAEW和CP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卵形鲳鲹表面微生物数量(P <0.05),但会使TBA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长(P <0.05),不会对鱼肉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造成变化(P>0.05)。与TWI相比,SI显著抑制卵形鲳鲹蛋白质降解、水分流失和脂肪氧化速度(P <0.05)。SAEW和CP处理后协同SI冰藏能有效抑制鱼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增殖(P <0.05),延缓TBA值的升高;经过减菌处理的(SAEW+TWI、SAEW+SI、CP+TWI、CP+SI)组TVB-N值增幅显著低于未经减菌处理的TWI组和SI组(P <0.05);SAEW+SI和CP+SI组质构特性无显著变化(P>0.05),且保持良好色差和更高的水分含量,其中SAEW+SI更能有效稳定鱼肉在贮藏期间的气味品质。【结论】SAEW、CP协同SI技术有利于保持卵形鲳鲹鱼肉的鲜度品质,对卵形鲳鲹等水产品的保鲜加工技术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03期 v.45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冷藏斑点叉尾鮰中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产生物胺能力

    李亚俐;田尹琼;石柳;吴文锦;陈胜;陈朗;郭晓嘉;熊光权;汪兰;孙智达;

    【目的】研究冷藏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主要腐败菌及其产生物胺的能力,为冷鲜鱼片保鲜、防腐及安全食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冷藏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并鉴定7株腐败菌,测定7株腐败菌的胞外蛋白酶活性、生物胺的产量评估腐败菌的产生物胺能力。【结果与结论】从冷藏鱼片中分离出7株腐败菌NA-1、VRBA-1、STAA-1、NA-2、IA-2、CFC-1、IA-1,分别鉴定为哈夫尼亚菌(Hafniasp.)、沙雷氏菌(Serratiasp.)、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莓实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7种腐败菌中,NA-2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最高,为74.89 U/mL,其次是IA-1、STAA-1和VRBA-1,分别为(65.30±1.86)、(62.03±2.15)、(60.88±1.70)U/mL。在添加前体氨基酸的LB培养基中,菌株NA-1、VRBA-1和IA-1产生物胺能力最强,腐胺产量分别为(957.38±18.15)、(1005.273±30.95)、(659.673±14.50)mg/L,尸胺产量分别为(37.033±2.36)、(14.243±1.35)、(23.863±0.66)mg/L。

    2025年03期 v.45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酶法提取高体鰤鱼油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吴林静;申晶;吴科锋;梅双喜;罗辉;

    【目的】探讨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鱼油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分析鱼油品质,为高体鰤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高体鰤不同部位(鱼头、鱼皮和内脏)所得鱼油进行比较;采用酶解法,以鱼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检测粗鱼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成分。【结果与结论】选用高体鰤鱼头和鱼皮为主要原料提取鱼油。结合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实验,选用风味蛋白酶,酶解温度55℃,反应时间3.0 h,液固体积质量比(mL/g)0.7∶1.0,pH 7.0,酶添加量1 970 U/g,在此条件下鱼油提取率达89.73%±0.28%。所得粗鱼油酸值为(5.79±0.16)mg/g,过氧化值为(4.36±0.18)mmol/kg,碘值为164.00%±0.38%。鱼油呈黄色澄清,具有鱼油特有的鱼腥味,无酸败味,符合国家SC/T 3502—2016粗制鱼油的一级标准。高体鰤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39.0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质量分数占比26.86%,该油脂具备开发为功能性鱼油的潜力。

    2025年03期 v.45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热加工方式对克氏原螯虾品质的影响

    鲍晓龙;王杰;汪兰;石柳;吴文锦;柳静;于巍;汪超;

    【目的】提高预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热加工品质。【方法】采用过热蒸汽、水煮和油炸等三种加热方式处理克氏原螯虾,测定虾尾肉结构、水分子分布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过热蒸汽、水煮和油炸等三种方式的加热时间分别为4 min、5 min、60 s。过热蒸汽组蒸煮损失率最低为16.03%,显著低于水煮、油炸的20.95%、26.79%(P <0.05);降温处理后持水性进一步提升,离心损失率由26.48%降低至23.26%;虾体内水分子分布均匀性均优于其他方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β-折叠和β-转角占比最高,分别为31.26%、44.51%;虾尾肉肌纤维结构紧密、排列整齐;降温后虾肉结构完整性保持最佳。水煮处理的持水性显著低于过热蒸汽,微观结构出现轻微开裂;油炸处理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残留活性(11.75 U/mg),且色泽鲜艳,但对肌纤维微观结构破坏严重。【结论】过热蒸汽处理克氏原螯虾,在质地改善、烹饪损失以及持水性等方面表现更优,可应用在克氏原螯虾工业化生产中。

    2025年03期 v.45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皱肋文蛤呈味物质水提与分段酶解工艺优化及其特性差异

    赵智行;宋春勇;蒋溶;高加龙;陈忠琴;谭明堂;曹文红;

    【目的】提升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提取物作为海鲜调味基料的呈味物质品质。【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热水提取工艺及分段酶解工艺,并利用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等技术解析不同提取工艺对皱肋文蛤呈味特性的影响。【结果】皱肋文蛤最佳水提工艺为料液质量体积比1.0∶4.4(g/mL),温度90℃,持续25min,可使水溶性成分质量分数达到5.53%;分段酶解最佳工艺在一段酶解的基础上,确定二段酶解使用风味蛋白酶,加酶量为200 U/g,pH值6.0,酶解温度50℃,持续2.5 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可达44.85%。与水提物相比,酶解物分子质量<1 000 u的组分比例增加,苦、甜及鲜味减弱,总游离氨基酸、GMP、有机酸、有机碱、Na+、Cl-和葡萄糖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由于呈味物质间质量分数差异及味觉相互作用,水提物和酶解物整体滋味存在差异。酶解工艺更有利于皱肋文蛤滋味物质以及小分子物质的产生,提升呈味物质品质。

    2025年03期 v.45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对牡蛎肉鲜度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李柳侦;夏小雨;曹文红;秦小明;林海生;陈忠琴;郑惠娜;朱国萍;高加龙;

    【目的】探究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对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肉的保鲜效果,为开发复合高效牡蛎肉保鲜技术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牡蛎肉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处理牡蛎肉后进行贮藏,以未经过任何处理的牡蛎肉作为对照,通过感官评价、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质构、pH值以及色差等指标,评价处理后的牡蛎肉在4℃贮藏期间鲜度品质的变化,同时结合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对4℃贮藏期间牡蛎肉风味的影响。【结果】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牡蛎肉的最佳条件为稳定态二氧化氯质量浓度40 mg/L、浸泡时间25 min,牡蛎肉质量与稳定态二氧化氯体积比1 g∶7 mL;溶菌酶质量浓度0.4 g/L,牡蛎肉质量与溶菌酶体积比1.00 g∶0.70 mL;在贮藏期间,牡蛎肉感官评价和pH值呈下降趋势,其中协同处理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菌落总数和TVB-N值在贮藏期间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和单独处理组相比,协同处理后杀菌效果增强,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 <0.05),而TVB-N值在整个贮藏期内均未达到腐败标准;与对照组相比,协同处理使牡蛎肉货架期延长2~4 d。此外,协同处理增强牡蛎肉的硬度,有效维持弹性,且不会对色差和感官品质造成不良影响;风味分析表明,协同处理可有效保持牡蛎肉中的酯类香气物质,抑制醛类物质的形成,改变了酮类物质的种类,保持和丰富牡蛎肉在贮藏期间的风味物质。【结论】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延缓了牡蛎肉鲜度品质的劣变,使牡蛎肉在4℃下的货架期延长2~4 d,且不会对牡蛎肉色泽和感官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还能保持和丰富牡蛎肉贮藏期间的风味,是一种复合高效牡蛎肉保鲜技术。

    2025年03期 v.45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加工工艺对海带色泽品质的影响

    陈婷茹;王茵;王晓玲;李颖;范霖澳;叶毅峰;陈继承;刘智禹;

    【目的】研究热烫、干燥和柠檬酸处理等加工工艺对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色泽品质影响,分析海带在加工过程中色泽变化规律,为海带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色泽保持提供参考。【方法】在不同热烫时间和温度、干燥温度、柠檬酸质量分数和处理时间的条件下,测定海带色差、色素质量分数和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海带经热烫后由黄褐色变为绿色,亮度增加,在30~300 s和65~100℃,随热烫时间和温度增加,色相角值(Hue)逐渐减小,红绿值(a*)逐渐增大,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绿色逐渐失去。热烫过程中海带的a*值变化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a*值和Hue值的损失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的降解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 <0.01)。色素吸收峰形状和位置随热烫时间和温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光密度逐渐减小,当热烫时间延长至300 s时,432 nm处的吸收峰消失,而410 nm吸收峰出现,叶绿素a降解转化为脱镁叶绿素。海带的亮度、绿值、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均随干燥温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70℃达到最大。色素吸收峰形状和位置随干燥温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光密度先升高后下降。海带在70℃热风干燥条件下能较好保留绿色和亮度,从而获得色泽较好的海带干制产品。海带经柠檬酸处理后由绿色变成黄褐色,亮度减小,432 nm处的吸收峰均消失,而410 nm吸收峰出现,且在红光区的吸收峰位置由665 nm移至668 nm,叶绿素a降解转化为脱镁叶绿素。在质量分数1%~5%,随柠檬酸质量分数增加,海带亮度逐渐减小,绿色逐渐失去;在10~60 min,柠檬酸处理时间对海带色泽无显著影响(P> 0.05)。

    2025年03期 v.45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深度学习的导管架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识别

    严谨;陆建成;龙洋辉;赵云开;

    【目的】实现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损伤智能识别。【方法】基于海洋工程分析软件SACS建立南海涠洲海域11-2 WHPC导管架平台数值模型,通过整合平台结构参数与目标海域环境数据,开展静力学分析以识别结构薄弱构件。基于分析结果,构建了包含384组完好工况和1 920组损伤工况的加速度响应数据库。针对结构损伤识别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变分模态分解-希尔伯特(VMD-Hilbert)变换和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神经网络的损伤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VMD-Hilbert变换实现信号时频特征提取,随后利用BiLSTM网络挖掘响应信号的深层时序特征。针对传统结构损伤诊断人工特征提取困难和步骤繁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散射变换时频图像和视觉转换器(Vision Transformer)的损伤诊断方法,实现结构损伤状态的智能诊断。【结果与结论】通过提取的损伤敏感特征,使用BiLSTM处理时变序列数据,实现了超过92%的分类准确率。基于小波散射变换时频图像和Vision Transformer的方法能够突出损伤前后的特征变化,分类准确率超过96%。通过缩尺模型实验模拟平台损伤状态,收集不同结构状态下的振动信号,经过VMD降噪处理后验证上述两种诊断方法,均能实现良好的损伤分类效果。

    2025年03期 v.45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综述

  • 甲壳动物蜕壳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伟峰;叶盛懿;程瑶;廖炯东;张兴仟;陈浩铭;廖永岩;

    【目的】综述甲壳动物蜕壳调控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其养殖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系统梳理甲壳动物蜕壳相关的激素调节过程、信号通路等内在机制,以及饲料、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蜕壳的影响。【结果】在调控机制方面,蜕壳激素与蜕壳抑制激素、甲壳类高血糖激素相互拮抗,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对其进行调控,且蜕壳抑制激素与蜕壳激素相互作用,同时蜕壳与性腺发育存在协调关系;在影响因素方面,饲料中营养物质影响蜕壳相关基因表达和蜕壳过程,光照、氨氮、温度、盐度、金属离子、药残等环境因素也对甲壳动物蜕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甲壳动物蜕壳机制研究已有较多进展,未来应进一步加深相关激素调控机制、加强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机制的研究,为虾蟹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45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由广东海洋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海洋、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生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水生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象过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2025年03期 v.45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