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尼罗罗非鱼淋巴毒素α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邹子鸿;郑琦;黄瑜;汤菊芬;王蓓;鲁义善;简纪常;蔡佳;

    【目的】克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淋巴毒素α基因(lymphotoxin alpha, LTα),分析该基因的组织分布,探讨该基因在抗菌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RACE技术获得尼罗罗非鱼淋巴毒素α基因(On-LTα)的cDNA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序列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组织分布特征,以及健康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该基因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分离出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毒性细胞(NCC),检测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刺激后,On-LTα在NCC中的表达变化。【结果】On-LTα基因序列全长为2699 bp,包含705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3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MK770358)。该蛋白属于跨膜蛋白,具有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保守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On-LTα在健康尼罗罗非鱼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无乳链球菌刺激后,该基因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LPS与PolyI:C刺激后,On-LTα在NCC中表达量也显著上调。【结论】On-LTα参与了尼罗罗非鱼抗菌抗病毒的免疫应答过程。

    2019年06期 v.3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马氏珠母贝金黄壳色选育群体植核后差异表达免疫基因筛选

    王哲;王姿曼;郝瑞娟;李俊辉;邓岳文;

    【目的】筛选(Pinctadamartensii)金黄壳色选育群体植核后免疫相关基因与代谢通路。【方法】利用转录组对植核前后马氏珠母贝的血细胞进行转录组建库及测序分析。【结果和结论】分别获得61.78×106和62.68×106个高质量转录组数据,且映射到参考基因组的平均映射率分别为70.16%和67.82%。与植核前相比,植核后分别有2 925个和3 097个基因显著上调和下调(差异倍数≥2,校正后P≤0.001),其中包括免疫相关基因凝集素、Toll样受体,热休克蛋白等。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类分析,分为基因的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过程3个大类,并细分为11个子类别,其中结合和催化功能的基因较多。KEGG分类分析差异基因,可将基因参与的KEGG代谢通路分为6个分支,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仅限动物)、代谢、有机系统。KEGG富集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免疫相关通路胞质DNA感应途径、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等免疫通路。

    2019年06期 v.39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 ]
  • 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吴玉萍;田永胜;李振通;张晶晶;李子奇;成美玲;王林娜;马文辉;庞尊方;翟介明;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2019年06期 v.3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5 ]
  • 20月龄尖紫蛤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陈亭君;何旭盟;申玉春;栗志民;

    【目的】了解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测量120个20月龄人工养殖的尖紫蛤,以壳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为自变量,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mL和软体质量mM为因变量建立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软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P <0.01),壳长和壳宽是决定尖紫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和壳高是决定尖紫蛤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最优回归方程:mL=-62.105+0.647 X1+0.726 X2+0.779 X3、mM=-26.116+0.240 X1+0.439 X2+0.322 X3,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结论】20月龄尖紫蛤壳壳长是和壳宽、壳长和壳高分别是决定尖紫蛤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尖紫蛤的选择育种提供形态学证据,可首选壳长。

    2019年06期 v.39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0 ]
  • 49味中药及其复方与抗生素对溶藻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徐晓津;李秀华;马一帆;李慧耀;祁欣;陈郁浓;吕海龙;鄢庆枇;

    【目的】筛选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及其复方以及抗生素。【方法】采用改良的牛津杯法对诃子、白芍、甘草等49种单味中药进行溶藻弧菌体外抑菌试验,以体外抗菌活性较好的22种药物,按中药配伍规则组成二联、三联复方,采用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60、240 mg/mL的中药进行中药复方体外抑菌试验。用抗生素对溶藻弧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当单种中药体外抑菌药物质量浓度为240 mg/mL时,诃子、乌梅、醋五味子等对溶藻弧菌抑菌作用明显,为极敏感。在二联中药体外抑菌试验中,当中药质量浓度为60mg/m L时,诃子、乌梅组成复方中药等8种复方对溶藻弧菌协同抑菌作用明显,为极敏感,药物质量浓度在240mg/m L时,诃子与白芍等14种双联中药的协同抑菌作用明显,为极敏感。在三联中药体外抑菌试验中,在药物质量浓度60 mg/mL时,诃子、乌梅、蒲公英等组成24种复方中药按质量比1∶1∶1的抑菌效果极为敏感,药物质量浓度在240mg/m L时,黄芩、诃子、黄芪等22复方中药按质量比1∶1∶1对的抑菌作用明显,为极敏感。溶藻弧菌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土霉素及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4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18种单味中药对溶藻弧菌有抑制作用,黄芩、诃子、黄芪等24个三联复方中药药效较强,多个抑菌作用效果良好的三联复方中药可用于鱼病防治研究。

    2019年06期 v.39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8 ]
  • 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氮、磷形态的赋存特征

    刘金金;张玉平;李晓蓓;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氮、磷形态的赋存特征。【方法】于对虾养殖周期的前、中和后期对池塘沉积物采样,测定和分析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和磷含量。【结果与结论】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总氮质量分数(1131.36±349.00)mg/kg,有机氮平均占总氮的74.14%,养殖中期总氮及有机态氮含量相对较高。无机氮主要为固定态铵,平均占75.71%,可交换态氮主要由硝态氮和氨态氮组成。总磷质量分数(854.17±254)mg/kg,主要磷形态为铁结合态磷(Fe-P)、自生钙磷(ACa-P)和闭蓄态磷(Oc-P),养殖周期内沉积物中Fe-P含量变化频繁,较活跃。垂直方向上,总氮及有机氮在次表层4~6 cm含量较高,总磷、Fe-P及Oc-P均有表层富集现象。对虾养殖过程中池塘沉积物中的氮磷总量未见明显累积,生物活性磷(BAP)在总磷中比例增加,池塘沉积物内源磷负荷加重。氮和磷分别主要以有机态氮和生物活性磷形式存在,养殖过程使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潜力增加。

    2019年06期 v.39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 ]
  • 罗非鱼为主多品种混养池塘氮磷收支

    钟全福;

    【目的】了解以罗非鱼为主多品种混养池塘氮磷收支和氮磷利用。【方法】应用营养盐收支法检测分析罗非鱼单养(T组)、罗非鱼-家鱼混养(TD组)、罗非鱼-家鱼-对虾混养(TDP组)池塘氮磷的输入与输出、氮磷利用率及产污系数。【结果】饲料是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饲料氮输入以TD组占比最高(92.63%),其次为T组(91.92%)、TDP组最低(89.22%);饲料磷输入以TD组占比最高(93.73%),其次为T组(92.31%),TDP组最低(90.94%);渔获物和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途径,渔获物氮输出占比以TDP组最高(45.45%),其次是TD组(43.94%);而T组最低(42.34%),渔获物磷输出占比以TDP组最高(28.61%),其次是TD组(43.94%),而T组最低(23.41%);底泥沉积氮输出占比则以TDP组最低(35.25%)、其次是TD组(37.00%),而T组最高(42.04%);底泥沉积磷输出占比以TDP组最低(59.29%),其次是TD组(61.13%),而T组最高(64.31%)。TDP组和TD组的氮磷利用率均显著高于T组(P<0.05),池塘和沉积物总氮产污系数也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以罗非鱼为主的多品种混养模式比罗非鱼单养模式优势突出,有效提高池塘氮磷利用率,降低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2019年06期 v.3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 ]
  • 三沙湾海水增养殖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及有机污染评价

    郑钦华;

    【目的】研究三沙湾海水增养殖区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及有机污染状况。【方法】利用2014年三沙湾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查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别对调查区溶解氧和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调查区内共布设9个水质监测站位,于2014年1、5、8、9、10月分别采集调查区的表层水样。调查区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44~8.60 mg/L之间,平均值为6.29 mg/L,除8月有2站次和9月有5站次的测值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处于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平;溶解氧季节变化明显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平面分布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长期变化趋势,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这跟三沙湾沿岸带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有关;溶解氧与水温之间呈现极为显著(r=-0.9464)的负相关关系,与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之间均呈现极为显著(r=0.827 5,r=0.821 3)的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之间呈现显著(r=0.5413)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首要因子,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活性磷酸盐也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重要因子;从单因子指数来看,在整个调查期间溶解氧污染指数大于1.0的达到15.6%,说明该站点水质已受该因子污染;从有机污染指数来看,调查区水质状况处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

    2019年06期 v.39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 ]
  • 西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对连续多个台风的响应

    王同宇;张书文;陈法锦;蒋晨;马永贵;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中尺度涡区域的海表温度(SST)、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引入动力学参数S判断海洋内部上升流和混合重要性。【结果和结论】冷涡(CE)区域海洋表层降温(SSC)(3.5℃)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0.5mg/m3)对于台风响应比暖涡(AE)区更为剧烈,与其内部热力学结构有关,出现在Megi过境CE区,主要原因是海洋本身CE特征、强上升流(EPV)=2.5×10-4 m/s,S<1,台风向海洋输入巨大的能量(W>80 kJ)引起剧烈的混合夹卷、强降雨,导致海水迅速重新层化、逐渐加强的非线性CE有更强的封闭性,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底层(营养盐跃层100m以下)富含营养盐的冷水输送到上层;Malaks过境CE(124.9°E,22.3°N)缺乏强上升流(EPV=5×10-5 m/s),以湍流混合为主(S>1);Merantia使CE区域表现下沉流(EPV<0),SSC主要是湍流混合的作用(W>25kJ),Chl-a浓度增长到0.27mg/m3。AE热力学结构比较稳定,连续台风导致SSC<2℃,Chl-a增加仅200%,Merantia、Malaks过境AE(125.1°E,20.6°N)分别以强上升流(S<1)和湍流混合(S>1)为主,混合层厚度约80 m,同时AE周围无强障碍带,易与周围水体交换,Chl-a浓度微弱增加。

    2019年06期 v.39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1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 ]
  • 华南两次强台风暴雨过程的水汽与湿位涡对比分析

    彭端;翁佳烽;梁钊扬;王文波;徐峰;陈美玲;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但路径相似的台风暴雨的相关特征,为不同季节的台风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常规的探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NCAR1°×1°全球再分析资料,计算2个强台风的水汽通量散度和湿位涡场。对比分析水汽通量辐合、湿位涡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与暴雨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秋季的"彩虹"台风高层副热带高压加强,而中低层冷空气和东南气流的汇合使"彩虹"台风的东侧和北侧获得更有利的动力环境条件;而夏季的"威马逊"台风北侧无冷空气影响,台风南侧外围强盛的西南季风气流卷入。台风"威马逊"期间,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始终在台风及其残涡中心的南侧和西侧;台风"彩虹"登陆后60 h内一直持续有2支强盛的气流向台风中心输送水汽,而水汽通量的辐合中心与"威马逊"相反,位于台风中心的北侧和东侧,东南气流的卷入以及维持时间长使暴雨增幅。台风"彩虹"登陆后高层高值MPV1扰动下传,低层MPV2> 0并增强,湿斜压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垂直涡度增长,使台风低压得以维持和发展;登陆后48~66 h 925 hPa层MPV1为负值,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及潜热能的释放,有利于暴雨的维持。而台风"威马逊"登陆后湿斜压性增强不明显。2个台风强降水中心大致位于925 hPa MPV1正负中心过渡带偏向负中心一侧;"威马逊"过程低层MPV1负值中心在正值中心的左侧,对应着西南季风的汇入区;而"彩虹"过程低层MPV1负值中心在正值中心的右侧,对应着冷空气和东南气流的汇合区。这是2个台风暴雨落区差异的成因之一。【结论】本研究得出的湿位涡诊断结果对台风暴雨落区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019年06期 v.39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5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牡蛎短肽工艺

    柏昌旺;章超桦;林海生;秦小明;曹文红;杨雨柔;

    【目的】探究前处理方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优化牡蛎短肽制备工艺。【方法】在确定高效酶种类和前处理方式的基础上,以氮回收率、短肽得率为指标对酶解时间、料液比、酶解温度、加酶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利用响应面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以短肽得率为响应值,进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结果与结论】牡蛎经80℃热处理10 min后使用动物蛋白酶的酶解效果最佳。响应面结果显示,最佳酶解工艺为料液比(g/m L)1∶3.9、温度47℃、加酶量3 300 U/g、自然pH(6.5)、酶解3 h,其短肽得率为(58.53±1.20)%,比原酶解工艺提高24.8%。

    2019年06期 v.39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5 ]
  • 两种灭菌方式对熟制小龙虾冷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张泽伟;吉宏武;段伟文;陈铭;邓楚津;刘书成;

    【目的】研究过热蒸汽对熟制小龙虾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过热蒸汽灭菌代替传统巴氏灭菌,对小龙虾进行灭菌处理,在4℃和10℃条件下冷藏,通过感官评价、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过氧化值(POV)和挥发性气味的分析,研究熟制小龙虾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结果】过热蒸汽灭菌的熟制小龙虾初始菌落总数为(41.69±2.00) CFU/g,远小于巴氏灭菌(1.26±0.34)×103 CFU/g。在相同贮藏温度下,与巴氏灭菌相比较,过热蒸汽灭菌能有效减缓小龙虾感官评分的下降,菌落总数和TVB-N含量的上升,挥发性气味的变化。综合分析小龙虾的感官评分,菌落总数和TVB-N含量的变化,过热蒸汽灭菌的产品所对应的货架期为48 d (4℃)和27 d (10℃),比巴氏灭菌分别延长了24 d (4℃)和15 d (10℃)。【结论】过热蒸汽的处理能保障熟制小龙虾冷藏品质,延长货架期,在小龙虾加工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019年06期 v.3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42 ]
  • 降温及生态冰温条件对凡纳滨对虾无水存活时间的影响

    徐德峰;王雅玲;孙力军;房志家;

    【目的】确定凡纳滨对虾无水存活流通的关键工艺参数。【方法】通过观察明确休眠临界温度,计时测定,确定降温程序、氧气含量及生态冰温保藏温度对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凡纳滨对虾生态冰温区为-2~10℃。设定4种降温方式,其梯度降温均为≥18、18~15、15~10℃等3个区段,第Ⅰ种方式对应区段的降温速率为4、1、0.5℃/h,第Ⅱ种为4、2、0.5℃/h,第Ⅲ种为4、1、1℃/h,第Ⅳ种为4、4、4℃/h。第Ⅰ种方式下的存活时间(12.48±0.56)h,显著大于第Ⅱ种(8.75±0.77)h、第Ⅲ种(8.29±0.58)h和第Ⅳ种(6.19±0.62)h(P <0.05)。在99.9%氧气含量且维持生态冰温5℃的无水条件下可使存活时间进一步延至(23.82±0.77)h,之后常温新鲜海水中5 min可复苏至鲜活状态,成活率在98.5%以上。【结论】通过调整降温及生态冰温条件可显著延长凡纳滨对虾无水存活时间。

    2019年06期 v.3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1 ]
  • 金鲳鱼皮明胶流变性质

    曾少葵;吴文龙;章超桦;王瑶珠;苏伟明;

    【目的】研究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鱼皮明胶流变性质。【方法】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明胶的氨基酸组成,并对66.7 g·L-1明胶凝胶的动态粘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金鲳鱼皮明胶氨基酸组成中每1 000总氨基酸残基中甘氨酸为334个,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共184个,凝胶强度为342 g;66.7 g·L-1金鲳鱼皮明胶溶液粘度为7.13 cp,凝胶温度及熔胶温度分别为20.4℃和28.3℃,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分别为8.32 m2/g、34 min。【结论】金鲳鱼皮明胶凝胶强度优于牛骨明胶,凝胶温度、熔胶温度低于牛骨明胶,更适合应用于要求低温贮藏的可食膜或微胶囊基料。

    2019年06期 v.39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 复合保鲜剂对冰温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

    金枝;关志强;李敏;

    【目的】研究冰温条件下罗非鱼片复合保鲜剂的最佳复配比,并评价该复合保鲜剂对罗非鱼片的保鲜效果。【方法】选择海藻酸钠、Nisin、异VC钠作为保鲜剂,设置不同的保鲜剂浓度,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通过测定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w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wTBA)以及pH等指标,探究生物保鲜技术结合冰温技术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复合保鲜剂处理的罗非鱼片在冰温条件下贮藏15d时,鱼片微生物生长较为缓慢,细菌总数(cfu/g)的对数(以10为底)为5.38,wTVB-N值达到167.3mg/kg,脂肪氧化程度较小,wTBA值为0.443 mg MDA/kg,pH回升至6.58,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鱼片仍保持良好的品质。【结论】获得复合保鲜剂最佳配比是海藻酸钠浓度为8 g/L,Nisin浓度为0.8g/L,异抗血酸钠浓度7.5 g/L,使用该复合保鲜剂处理可将冰温罗非鱼片的货架期由15 d延长至22 d,该复合保鲜剂对冰温罗非鱼片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2019年06期 v.39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 ]
  • 船载式深水网箱投饵系统设计与试验

    王俊会;俞国燕;刘皞春;张宏亮;

    【目的】设计一种适用于大规模网箱养殖的船载式投饵系统。【方法】投饵系统主要由上料装置、下料装置、动力装置、抛撒装置和集中控制系统组成,并安装固定于船舷,进行饵料投喂。其中,以PLC作为集中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通过触摸屏界面实现设备的启停、投料速度调控、运行状态监控及网箱饵料投喂数据的记录等。对投饵系统样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与结论】投饵系统的投饵速度在0~230 kg/min范围内可调,投饵量精度误差为0.1~1.6 kg,满足容积为127.3~1 145.9 m3的深水网箱投喂要求,降低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

    2019年06期 v.39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 ]

综述

  •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述评

    罗小青;徐建军;李凯;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

    2019年06期 v.39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9卷(2019年)总目次

    <正>~~

    2019年06期 v.39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是广东海洋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海洋与水产科学基础理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海洋渔业、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水产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利用、水产食品质量安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海洋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力过程,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2019年06期 v.39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