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强;李芬;舒琥;钟东明;何佩莹;黄小琪;陈忠凯;
【目的】研究大刺鳅(Mastacembelusarmatus)形态性状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方法】运用差异显著性分析、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测量分析了248尾珠江流域野生大刺鳅3个可量性状和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结果】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在方差均呈齐性(P>0.05)的性状中,下颚长/头长和L1-3/体长这两个标准化性状达到显著水平,L1-2/体长、L2-8/体长、L3-4/体长、L3-5/体长、L4-6/体长、L5-6/体长和L7-8/体长等12个性状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主成分分析中,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169%,结合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刺鳅个体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鱼体形态和尾部3个方面。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从248尾大刺鳅的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中筛选出16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雌、雄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2%。【结论】雌性与雄性比较,头部和躯干部较长,眼间距较宽,体高较高;而雄性与雌性比较,上下颚较长,尾部较长,体长较长
2019年01期 v.3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1 ] - 江东能;彭友幸;奥马尔·法鲁克·穆斯塔法;古皓天;邓思平;陈华谱;朱春华;吴天利;李广丽;
【目的】研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Dmrt4(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4)基因在性腺和胚胎发育中的表达。【方法】克隆金钱鱼Dmrt4,采用逆转录PCR检测Dmrt4的组织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mrt4在性腺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金钱鱼Dmrt4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260 bp,编码蛋白全序列为419个氨基酸。金钱鱼Dmrt4氨基酸序列含有DM和DMA结构域。金钱鱼Dmrt4与欧洲海鲈(Dicentrarchus labrax)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同源性最高,为87.6%;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同源性最低,为47.1%。金钱鱼Dmrt4与其他鲈形目鱼类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金钱鱼Dmrt4在精巢、卵巢和鳃中高表达,在Ⅲ和Ⅳ期精巢中的表达显著高于V期精巢和Ⅱ、Ⅲ和Ⅳ期卵巢。胚胎发育过程中Dmrt4均有表达,原肠胚的表达水平最高。
2019年01期 v.39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 ] - 王姿曼;郝瑞娟;邓岳文;李俊辉;
【目的】克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Me T)基因,并分析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马氏珠母贝FAMeT(PmFAMe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PmFAMeT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与结论】PmFAMeT包含5′非编码区120 bp,3′非编码区968 bp和开放阅读框(ORF)1 536 bp,编码51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FAMeT含有信号肽序列和跨膜结构域,并有WSC结构域、TSP1结构域和2个Methyltransf_FA结构域。将推导的PmFAMe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FAMeT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不同物种的Methyltransf_FA序列同源性较高。PmFAMeT在马氏珠母贝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边缘膜、肝胰腺和性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
2019年01期 v.39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 ] - 黄荣莲;范闪闪;杜晓东;
【目的】研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贝壳基质蛋白(Shell Matrix Proteins, SMPs)基因(Pm-PNU7)表达与功能。【方法】利用马氏珠母贝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信息分析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壳基质蛋白新基因Pm-PNU7全长序列,通过原位杂交对其进行定位,RNA干扰检测其对贝壳形成的影响。【结果】Pm-PNU7的cDNA全长为797 bp,编码145个氨基酸,具有特殊的"KGG"重复序列和富含天冬氨酸(Asp)序列"DDDDDDHDD"。qRT-PCR分析表明,Pm-PNU7基因在外套膜边缘区和套膜区显著高表达(P<0.05);ISH检测显示,Pm-PNU7主要定位于边缘区外褶外侧和内侧上皮细胞、中褶内侧上皮细胞以及套膜区外侧上皮细胞。RNA干扰后,Pm-PNU7在外套膜边缘区和套膜区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微观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结论】Pm-PNU7参与了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形成。
2019年01期 v.39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 曹丹煜;陈刚;张健东;汤保贵;周晖;施钢;潘传豪;黄建盛;王忠良;
【目的】构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酵母双杂交文库及α2-巨球蛋白受体结合区诱饵载体,检测其在酵母细胞中的自激活作用。【方法】利用CLONTECH SMART技术及酵母体内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马氏珠母贝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将α2-巨球蛋白受体结合区克隆至pGADT7载体,并转化AH109酵母感受态细胞,检测自激活作用。【结果与结论】酵母双杂交文库容量为1.11×107克隆/mL,重组率大于90%;菌落PCR结果显示,插入片段长度均在500bp以上;诱饵质粒成功转化至AH109菌株,且无自激活性,符合文库构建指标,可用于文库筛选。
2019年01期 v.3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吴江;康恺;苑麟勇;王瑞阳;李光辉;效梅;安立龙;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和细胞因子等培养液添加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无菌取发育第Ⅲ期的尼罗罗非鱼精巢组织,用酶消化法结合差速贴壁法获得尼罗罗非鱼SSCs,在有支持细胞饲养层条件下,L-15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2%、5%、10%新生牛血清(New bovine serum,NBS),体积分数1%、2%、3%罗非鱼血清以及5、10、15 ng/mL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 factor,LIF),比较不同添加物对尼罗罗非鱼SSCs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在支持细胞饲养层上,SSCs分裂指数明显高于无饲养层的SSCs,支持细胞饲养层明显促进精原干细胞分裂增殖(P <0.01);与2%、10%NBS组相比,添加体积分数5%NBS可显著促进精原干细胞增殖(P <0.01);添加体积分数1%、2%、3%尼罗罗非鱼血清对SSCs无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 0.05);添加5、10 ng/mL LIF可促进SSCs增殖,添加10 ng/mL LIF效果更佳,添加15 ng/mL LIF则抑制SSCs增殖。【结论】使用尼罗罗非鱼精巢支持细胞作饲养层,用添加体积分数5%NBS及10 ng/mL LIF的L-15培养液培养,有助于促进尼罗罗非鱼精原干细胞生长增殖。
2019年01期 v.39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 ] - 王惠;谢恩义;徐日升;徐聪;
【目的】探究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的选择性及原生态位点固着人工藻礁对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效果。【方法】选用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等6种废弃物材质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效果进行比较;将硇洲马尾藻于徐闻南山进行原生态位点投放,周年观察比较人工藻礁与自然藻礁生长差异,探究硇洲马尾藻资源恢复效果。【结果】(1)不同材质藻礁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差异显著,附着效果依次为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完全没有幼孢子附着。(2)当年人工藻礁苗有性生殖苗较自然生态苗生长慢,第二年假根再生苗生长与自然苗生长无显著性差异。(3)人工藻礁苗成活率为29.2%,此后不出现消退死亡,并以假根再生维持种群的繁衍。【结论】混凝土是马尾藻原生态藻床恢复较理想的人工附着基,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等废弃物也可用于天然硇洲马尾藻以及室内有性苗源的附着基。假根再生是马尾藻种群繁衍的主要方式,利用有性繁殖的幼孢子体附着于混凝土块上进行硇洲马尾藻原生态位点投放是短时间增加马尾藻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为硇洲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提供可行的方法。
2019年01期 v.39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2 ] - 易炜;陈新军;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饵场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剩余产量产生影响,基于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产卵场和索饵场关键因子共同影响内禀增长率r,产卵场关键因子影响环境容纳量K,进而影响剩余产量和资源量;2011、2012和2015年日本鲐遭受过度捕捞;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参考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fMSY、fMEY和fBE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渔业管理中应考虑环境因素。
2019年01期 v.39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 ] - 施玉珍;赵辉;王喜达;张际标;孙省利;杨国欢;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营养物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3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通过对3个季节浮游植物Chl-a以及包括氮磷比在内的营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Chl-a的时空变化调控机制。【结果】珠江口海域各季节营养盐呈高氮低磷分布,3个季节N︰P均值49.6。叶绿素a季节差异明显,夏季叶绿素a含量是春季的2倍、秋季的9倍。【结论】春季浮游植物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大,夏、秋两季由于外海水的入侵导致磷限制比较显著;DIN能满足各季节浮游植物生长的需要,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对于磷营养盐的响应要优于氮营养盐。
2019年01期 v.39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6 ] - 张健;杨翼;杨璐;李佳芮;张有权;
【目的】探讨东海沿海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对2003-2016年东海11个赤潮监控区的调查与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关联关系。【结果】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与水温、p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等无机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赤潮发生时水温一般为25~33℃,pH为8~9,溶解氧5~10 mg/L,营养盐处于极低值水平。
2019年01期 v.3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 ] - 郑惠娜;任鼎鼎;薛高瞻;周春霞;曹文红;秦小明;章超桦;
【目的】探究Kappa-卡拉胶对马氏珠母贝肌肉水溶性蛋白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马氏珠母贝肉以及改善水产肌肉蛋白加工特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马氏珠母贝肌肉水溶性蛋白(WSP)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不同pH值条件下,热处理前后kappa-卡拉胶对WSP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利用凝胶过滤层析对WSP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及分子质量分布分析。【结果】热处理前后,在酸性条件下(pH<4.0)添加了kappa-卡拉胶的胶体蛋白混合体系(K-WSP)透光率均下降;热处理前,pH4.0~5.0范围内,与WSP对照,K-WSP混合体系透光率上升,而pH> 5.0条件下,kappa-卡拉胶对WSP体系透光率无显著性影响;热处理后,pH 4.0~7.5范围内,与WSP对照,K-WSP混合体系透光率上升,而pH>8.0条件下,kappa-卡拉胶对WSP体系透光率无显著性影响。SDS-PAGE结果显示:热处理前,酸性pH条件下与未添加WSP相比较,K-WSP在35 ku附近条带较多。热处理后,WSP和K-WSP的大分子蛋白组分(200、116 ku)均基本发生了热变性。WSP分离纯化曲线显示出两个组分,分子质量分别分布于200~35 ku和35~14.4 ku。【结论】pH值4.0~5.0条件下,kappa-卡拉胶对WSP的热稳定性有一定促进作用。
2019年01期 v.39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 陈建平;钟赛意;秦小明;谌素华;李三宝;
【目的】考察负载姜黄素的环糊精功能化纳米银(Ag@β-CD@Cur)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 3酶活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测定Akt-p53-caspase3及其信号通路上的关键性的上游蛋白蛋白激酶B(Akt)蛋白、中游蛋白p53。【结果】Ag@β-CD@Cur能够诱导caspase3活性显著性的升高。Western blotting实验发现,Ag@β-CD@Cur能够通过下调Akt蛋白表达量和上调p53蛋白表达量来降低caspase 3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结论】Ag@β-CD@Cur通过Akt-p53-caspase3信号通路诱导Hep G2细胞凋亡。
2019年01期 v.39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 ] - 李亚娟;王佳佳;张才;杨隆恩;古敏晴;唐海婷;宋采;
【目的】探究海参酶解液对高糖高脂所致的斑马鱼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斑马鱼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各1组,和海参酶解液高剂量(1.0m L/L)治疗组、低剂量(0.5m L/L)治疗组各1组。每天利用高浓度葡萄糖(质量分数2%)系统浸泡及高胆固醇(质量分数10%)饲料饲喂诱导斑马鱼高糖高脂模型,高低浓度海参酶解液浸泡治疗。14 d后进行新鱼缸潜水行为实验,取鱼体匀浆进行组织各生化指标的检测,包括葡萄糖(Glucose, Glu)、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皮质醇(Cortisol, Cor)浓度。【结果】新鱼缸行为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斑马鱼的行为学实验都有明显差异,其中焦虑型行为潜伏期、冻结次数和冻结时间等抑郁型行为增加,探究型行为顶部转移和顶部时间减少,而1.0 mL/L高剂量海参酶解液可以逆转这些变化。模型组葡萄糖、总胆固醇、皮质醇浓度相比对照组显著升高,而给予海参酶解液治疗后,高剂量治疗组对模型组的葡萄糖、总胆固醇及皮质醇浓度均有显著降低的作用。【结论】海参酶解液可以通过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糖尿病模型中糖脂水平来改善抑郁样行为和应激激素。
2019年01期 v.3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2 ] - 颜玲;杨志友;黄文哲;张永平;杨文聪;刘亚月;张翼;崔玉华;宋采;
【目的】研究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和氧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建立炎症反应模型,根据对BV2细胞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组(0.1~1 000 ng/mL)和模型组+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组(1ng/m L)。用CCK8法检测BV2细胞存活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Greiss法测定细胞释放的一氧化NO含量,ELISA法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对BV2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而LPS刺激显著促进BV2细胞的增殖,细胞呈典型的阿米巴状,同时大量释放氧自由基NO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显著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增殖,改善LPS诱导的细胞阿米巴状形态,并抑制LPS激活BV2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和氧自由基NO(P <0.05)。【结论】线纹海马乙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的增殖、细胞形态的改变及其所产生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增加。
2019年01期 v.39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 ] - 刘贝;周倩莹;付东洋;
【目的】分析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对南海台风强度的影响。【方法】以南海为研究区域,以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为基础,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算法和多项式插值算法将台风数据进行插值,对强化值和SST值在南海区域的网格单元进行平均,建立模型并对其做回归分析,分析台风强度强化程度与SST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检验模型残差的分布。通过数据提供的台风轨迹的增强率,来检验SST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建立台风强化值与SST之间的回归模式,平均而言,平均SST每增加1℃,台风强度强化度增加12.5%。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台风高强度强化值与高海温值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统计模型对南海台风强度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效果。
2019年01期 v.39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