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 波纹龙虾雄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刘慧玲;李长玲;黄翔鹄;曹伏君;

    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波纹龙虾雄性生殖系统,结果表明,波纹龙虾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及生殖孔三部分组成。精巢横切面一般为圆形,外被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内部为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生精小管,生精小管间充满了网状结缔组织。精子的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5个阶段。输精管管壁由外到内依次由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肌肉层和上皮细胞组成,管壁上的柱状上皮细胞、肌肉组织及结缔组织一起向管内延伸形成纵褶突。管壁和纵褶突上的柱状上皮细胞向管腔中分泌嗜酸性黏液。精荚呈管状,在中段输精管形成,并储存在管腔的黏液中。

    2009年03期 v.2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4 ]
  • 光裸星虫消化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操向文;王庆恒;黄若男;杜晓东;

    运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消化系统结构。结果表明,光裸星虫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直肠盲囊组成,消化道可分为口、食道、下行肠、上行肠、直肠和肛门。口四周由具摄食作用的辐射状触手围绕。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三层结构组成,黏膜层具有大量皱褶,黏膜下层和浆膜层中分布有大量颗粒细胞;无连续的肌肉层,只在黏膜下层内散布着数量不等的肌纤维。直肠盲囊细长,连接于上行肠末端,囊壁无分泌细胞,囊内充满黄色黏稠液状物质。

    2009年03期 v.2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2 ]
  • 钦州湾牡蛎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分析

    李咏梅;陈秀荔;赵永贞;陈晓汉;

    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片段初步研究钦州湾牡蛎(Ostrea)的物种组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表明,16S rRNA基因部分长度为413bp,COⅠ基因部分长度为535bp,2种牡蛎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59.8%;COⅠ基因60.5%。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 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存在7个变异位点,4种单倍型,其中包括5个转换位点突变,2个颠换位点突变;COⅠ片段有30个碱基存在变异,7种单倍型,其中包括16个转换位点突变,14个颠换位点突变。运用MEGA4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白肉牡蛎的遗传距离均为0.000,有明巨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6S rRNA和COⅠ序列和红肉牡蛎(red meat ostre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和0.011,白肉牡蛎16S rRNA和COⅠ序列和红肉牡蛎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146。结果表明,钦州湾牡蛎分为2个不同的种,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适用于牡蛎的系统学分析。

    2009年03期 v.29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14 ]
  • 凡纳滨对虾性别分化的初步研究

    赵光凤;李广丽;朱春华;

    通过组织学连续切片与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凡纳滨对虾的性别分化。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外部形态的性别分化最早发生在仔虾后第37天,此时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雄性附肢的芽基,仔虾后第45天,光镜下可观察到交接器;仔虾后第24天出现原始生殖细胞(PGCS),位于背大动脉的两侧及围心腔膜的腹面,细胞个体及细胞核明显比周围的细胞大,具有强嗜碱性,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内染色质清晰可见,随着生殖腺的发育,在第43天出现生殖管,第55天生殖腺可区分为精巢和卵巢。

    2009年03期 v.2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34 ]
  • CpG-DNA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免疫细胞活性的诱导作用

    张柳;曹丽萍;丁炜东;熊传喜;殷国俊;

    探索含CpG基序的未甲基化寡脱氧核苷酸(ODNs)对鱼类的免疫调节,将人工合成的鱼免疫刺激剂寡脱氧核苷酸序列1670(含一个CpG基序)、1670-D(含两个CpG基序)加入到离体培养的异育银鲫的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中,采用MTT法测定其对鲤外周血白细胞增殖的影响,NBT还原法和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对头肾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的影响。结果显示,1670可显著(浓度为20.0μg·mL-1)或极显著(浓度为0.1、1.0、10.0μg·mL-1)提高异育银鲫巨噬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但对氮呼吸爆发活性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无显著作用;1670-D可显著(浓度为0.1μg·mL-1)或极显著(浓度为1.0、10.0、20.0μg·mL-1)增强异育银鲫巨噬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且可极显著(浓度为1.0、10.0、20.0μg·mL-1)提高异育银鲫巨噬细胞的氮呼吸爆发活性。表明特定序列、特定作用剂量的CpG-DNA可增强体外培养的异育银鲫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2009年03期 v.2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3 ]
  • 几种因子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梁伟峰;张海发;王云新;黄国光;黄培卫;沈南南;

    研究不同梯度的盐度、pH、温度及低温保存时间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7.5~35.0,最适盐度为32.5,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13.2min和14.8min;最适pH为8.5,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最长,分别达12.7min和17.3min;温度范围为27~31℃,以29℃时快速运动时间最长,达16.6min;在0~4℃冰箱保存6h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未显著降低,其中保存前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18.4min,保存6h后为18.2min,保存120h后仍有活力,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2.3min,精子激活率为3.3%。以x为保存时间,快速运动时间y和寿命y′符合线性方程y=-0.8334x+19.164(R2=0.9856),y′=-1.1358x+27.8(R2=0.9573)。

    2009年03期 v.2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1 ]
  • 腹腔注射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对红笛鲷血清IgM含量的影响

    张丽敏;吴灶和;简纪常;鲁义善;彭志东;简贺君;

    以20mg·kg-1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分别腹腔注射红笛鲷,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测定红笛鲷血清IgM的含量,研究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对红笛鲷血清IgM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红笛鲷血清中IgM抗体的含量为3.591±0.314mg·mL-1,注射后,恩诺沙星组增加至4.234±0.013mg·mL-1,第3周后恢复至初始水平,而氟苯尼考组则降低至2.538±0.214mg·mL-1,第5周仍未恢复至初始水平。可见,恩诺沙星可提高红笛鲷血清中抗体IgM的含量,而氟苯尼考则降低鱼体血清中抗体IgM的含量,且影响时间也较长。

    2009年03期 v.2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4 ]
  • 波吉卵囊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无菌化培养

    李静红;黄翔鹄;刘慧玲;

    研究了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采用4种方法添加抗生素获得无菌藻株,比较波吉卵囊藻除菌前后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青霉素和链霉素浓度为1000IU/mL时,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无明显影响;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浓度达500IU/mL时,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无明显影响。微藻培养液中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实验表明,除青霉素外,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均对藻液中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采用4种方法添加抗生素,均可获得无菌藻株。与未除菌时相比,无菌的波吉卵囊藻不易老化。

    2009年03期 v.29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00 ]
  • 东海中部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

    林楠;苗振清;卢占晖;

    根据2008年8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东海中部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调查捕获鱼类88种,其中暖水种59种,占67.0%;暖温种29种,占33.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大于500的优势种鱼类共有5种,分别为带鱼、刺鲳、小黄鱼、六斑刺鲀和鳄齿鱼;种类丰富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10~2.31,平均为0.88;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01~1.86,平均为0.87;种类均匀度指数变动范围为0.01~0.92,平均为0.41;东海中部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与往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

    2009年03期 v.2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35 ]
  • 多变量分位数回归构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栖息地指数

    冯波;陈新军;许柳雄;

    以0~300m水层加权平均水温、50~150m水层的温差和氧差及其交互变量为影响因子,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寻找出环境变量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钓获率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计算出栖息地指数(HSI),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各月HSI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HR)依加权平均水温(x)、温差(y)、氧差(z)与的最佳上界分位数回归方程为HR0.70=-15.596+2.124x-0.003x3+0.033xyz-0.036y2z+0.107yz2-0.337z3;HSI空间分布为:16°S—10°N印度洋海域HSI高于0.7,HSI>0.8的海域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马达加斯加外海至100°E、16°S—26°S海域常年存在一片HSI<0.4的区域,26°S—40°S海域的HSI介于0.4~0.5,40°S以南海域HSI<0.4,东非外海季节性地出现一片HSI<0.6的海域。利用多个环境变量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测分析大洋金枪鱼资源分布效果较好。

    2009年03期 v.29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32 ]
  • 一类推广的Leslie-Gower型捕食-被捕食模型的动力学性质研究

    刘华祥;

    探讨了一类推广的Leslie-Gower型捕食-被捕食模型的动力学性质。以HollingII型功能反应和推广的Leslie-Gower模式为基础建立了无时滞和有时滞的捕食-被捕食种间作用模型;分析了无时滞模型共生平衡点的稳定性和Hopf分支,得到了共生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找到了使系统发生Hopf分支的参数临界值,建立了系统存在稳定极限环的条件;分析了时滞模型系统共生平衡点的渐近稳定性以及孕育时滞参数值变化对模型系统共生平衡点稳定性的影响,找到了时滞模型系统发生Hopf分支的参数临界值,证明了当时滞参数在临界值附近变化时,系统也将发生Hopf分支。

    2009年03期 v.29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多年际变化及原因浅析

    宋新;林霄沛;王悦;

    基于ROMS(the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模式,以等温线范围变化作为黄海冷水团范围变化的示性指标,采用谱分析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夏季黄海冷水团范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范围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与纬向风速和经向风速相关,风速大则范围就大;黄海冷水团的范围还存在着5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与ENSO现象相关;厄尔尼诺年时,滞后17个月的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一般会较小;而拉尼娜年时,滞后17个月的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会比较大。

    2009年03期 v.2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84 ]
  • 南海西北部正压潮的数值模拟

    王庆业;王湘文;

    利用1/30°分辨率三维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以M2、S2、K1、O14大分潮作为潮汐边界条件,模拟南海西北部(105.5-115°E,16-23°N)海域正压潮,分析琼州海峡及其附近区域正压潮能通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内M2分潮和全日潮都是顺时针传入北部湾,然后自西向东通过琼州海峡,直至琼州海峡东口;计算所得穿过琼州海峡中部(110°E断面)能通量为M2,0.2GW或m1,0.47GW;穿过北部湾湾口(18.5°N断面)能通量为M2,1.0GW或m1,2.5GW;海南岛西部和琼州海峡处潮能耗散最强。

    2009年03期 v.29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基于FLASH的湛江虚拟旅游全景漫游与导航系统

    刘思凤;贾金原;

    探讨了基于FLASH的湛江虚拟旅游网上导航与全景漫游系统的构建以及各项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V3D的全景浏览器,提出了基于Flash的旅游交通导航机制,对经典的A*算法作了改进,能够在网页上快速地计算出任意两个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从而为自架车游客提供了最短路径导航服务;开发了管理维护性后台,对全景漫游、自驾车导航和公交车导航模块提供有效的增加、修改,删除信息。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很好的跨平台、免插件、高效、扩展性和维护性。

    2009年03期 v.29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80 ]
  • 广东水稻纹枯病菌RAPD基因型与致病型关系

    易润华;

    分析了广东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致病型多样性和RAPD多态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水稻纹枯病菌表现出较为丰富的致病型多样性(H=3.485)和遗传多样性,55个菌株接种9个水稻品种表现出39种致病类型。11条RAPD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6条,多态率为94.51%。扩增出的22个选择性RAPD位点中,每个菌株都存在特有的RAPD分子指纹图谱。55个菌株在毒力数据、RAPD数据以及两者结合的数据聚类分析UPGMA树形图上形成几个不同的聚类类群,其中一个类群包括了大部分的菌株。毒力数据与RAPD分子数据的Jacarrd相似性距阵间的相关性系数比较低(r=0.0137),说明致病型与RAPD基因型性之间为相互独立的关系。

    2009年03期 v.29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0 ]

研究简报

  • 海洋短小芽孢杆菌ZH1-6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李学恭;雷晓凌;

    从新鲜近江牡蛎中分离到一株拮抗细菌,命名为ZH1-6,该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研究表明:ZH1-6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生长pH范围为pH3-10,最适初始pH为6.0。

    2009年03期 v.29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6 ]
  • 凤鲚、湖鲚和刀鲚卵巢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元素分析

    王桂学;刘凯;徐东坡;段金荣;张敏莹;施炜纲;

    对长江下游凤鲚、湖鲚和刀鲚卵巢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鲚属鱼类卵巢鲜样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必需氨基酸含量(w)为5.36%~6.32%,占总氨基酸含量为:0.43%、0.41%和0.43%,均以亮氨酸含量最高而色氨酸最低,赖氨酸含量(w)为0.96%~1.04%;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差异较显著,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含量最高,EPA和DHA总量(w)为8.00%~11.81%;矿物质含量大多也存在显著差异,常量元素含量最高的为钾(16970~22220mg/kg),微量元素则为锌(262.0~277.0mg/kg);不同水域生长环境对鲚属鱼类卵巢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对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影响较显著。

    2009年03期 v.29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7 ]
  • 大孔树脂纯化菠萝皮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韩兆轩;王维民;

    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比较7种树脂对菠萝皮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筛选出较优的菠萝皮黄酮类化合物吸附剂,并检测吸附流速、上样液浓度、pH值、洗脱流速、洗脱剂体积分数等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AB-8树脂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吸附流速1mL/min、上样液浓度2.25mg/mL、pH值6、洗脱流速0.5mL/min、洗脱剂体积分数90%条件下,AB-8型大孔树脂可用于菠萝皮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009年03期 v.2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0 ]
  • 大花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陈春亮;赵利容;符史良;卢仕严;张远高;

    通过对大花细辛(Asarummaximum Hemsl)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探讨其保健和药用机理,为开发和利用大花细辛提供科学依据。用无水乙醇对大花细辛进行提取,并用GC-MS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分析共获得86种化合物,其中主要的并具研究价值的有33种,占总化合物的92.68%。其中5-甲基-1,2,3-三甲氧基苯(C10H14O3)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3.00%;其次为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C9H10O2),为10.54%。

    2009年03期 v.29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3 ]

综述

  •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胡振明;陈新军;周应祺;

    <正>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头足类中个体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之一[1],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37°N)到智利(47°S)的海域中,在赤道附近可向西至125°W[1-4],有学者认为其分布范围在赤道附近可达到140°W[5]。20世纪90年

    2009年03期 v.29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17 ]